自古以来,少数民族更多的是一种集团式的居住形式,而且多在偏僻 的山区。这里的人们根据生产生活习惯、地形地貌特点,天气星辰变化, 应对人兽的侵扰等,从实用方面来发展、传承本民族的武术,并逐渐形成 特色。如苗族武术(苗语“舞吉保”)十分重视粧功,动作严密,拳型紧 凑,活动面积小,反映了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山深谷的地理特点。苗族武术善用“七”字步,又名赶步,进退大都踩“品”字形,套路多以“四 门”为主,还有“三十六攻,七十二放”之说,有“两防一攻三变五合” 之技巧。这与苗区地势不平、道路坎坷是有关系的。同时,历史上发生在 苗区的战斗、格斗、械斗大都只能是短兵相接,以防为主,防中有攻。因 而其拳法结构必须紧凑,粧步必须稳固,动作必须紧密。不仅如此,苗族 武术器械也具有特色,如内灌水外包铜的烟袋“棒棒烟”、长柄的抅钩刀、 两节连枷棒、用若干股竹篾子制成的可缠在腰间的竹条镖、竹竿子等,同 时都有相应的套路,古朴拙奇而气势猛烈。这反映出苗族人民机智灵活、 坚軔顽强的性格。而土家拳多贴身短打,动作迅疾,拳师猛烈,刚劲有力。 这是因为土家族人民生活地区山势险峻,需要练就在狭路、绝壁、险峰之 地制敌取胜的格斗本领。土家武术讲究练功方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既练 站桩、轻功、吐纳术,又练套路和散手。瑶家拳术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多 马步、虚步、丁字步、小弓步,很少有大弓步,脚踢不过腰;多用反拳、 阴掌、顶肘,少用直冲拳;多闪展,少跳跃,套路短小精悍,招招都讲究 攻防技巧,以适应山区特点。景颇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长期身居深 山老林,常同野兽打交道,使得长刀成了景颇族的主要武器,刀法常常含 有砍地、劈兽、开路的动作,实用性极强。而傈僳族,依山负谷,射猎为 生,长刀毒弩日不离身。男子一般左肩佩砍刀,右肩挂箭包,弩箭和长刀 是傈僳族的标志。狩猎时,远靠射箭、射弩,近靠长刀,劈、砍、刺、扎 等威猛异常,在对敌搏斗时,更多是使用长刀。蒙古族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善骑射、善跤术,这是人们所熟知的。 在此基础上,利用拉弓射箭的劲力训练方法和跤术身法,以及二者训练意 识被后世运用到拳术训练中,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拳,这也是在科尔沁 地区体育研究的新成果。蒙古拳以滑步为核心步法,以滑步掌为身法和手 法,借势转化成滑步掌走三角、滑步掌加七星(头、肩、肘、手、膝、胯、足)、滑步掌走型、滑步掌加勾踢、滑步掌加挂脚、滑步掌加摆脚、滑步 掌加弹踢等招势。蒙古拳重视内功的修炼,其核心以“口劲”练习为主, 附以神鬼大法调息、调气、跳神。练成后可达到胸空腹实、丹田充盈、气 流滚动,小腹内时常发出声音,两三米之内的人都能听到。蒙古拳的产生 与蒙古族由草原向内陆的迁移有直接关系,并受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 影响。又如拉祜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武术,不管是拳、棍,还是刀术, 呢尺之内便可完成整套动作,是适应山地丛林和狭窄环境格斗的拳种,技 击性和实用性极强。最后用“拳打卧牛之地”概括少数民族武术的地域特 点更准确。
根据战争需要追求武术的技击特色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都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战争孕育了武术,武术又运用于战争。苗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夏 商以来,就受到强盛部落以及后来封建统治阶级“伐、征、讨、剿”战争 的困扰。“赶苗夺寨”历代皆发生。苗族从江北败退江南,从东部被赶往西 南一隅,从大江大湖的平原之地被赶进高山深谷之中,最后爬徒飘零,散 居于湘、滇、黔、桂、川、鄂、粤等省的老林溪洞中藏身。为了民族的生 存,苗族人民也曾多次举行起义,反抗统治阶级的“伐、征、讨、剿”。因 为战争的需要,苗族人民对武术特别重视,有许多时期,苗拳曾一度被当 作全民族的武备活动来开展。苗族有歌谣:“养儿不读书,犁耙功夫便是 字;养儿不学武,一辈子受欺侮。”因此,苗拳一直被苗族人民视为最要紧 的大事之一,当作人生的必修之术。苗族武术在技击方面要求以防为主, 防中有攻,明显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在历史上长期受压迫、受歧视,只求安 身保命,不思扩张侵略的民族心理特点。以“羌术”见长的藏羌武术同样也得到了战争的验证,仅公元136- 丨65年之间,汉王朝与羌人的战争就多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羌术”得 到了发展。晋代,一些地区为鲜卑族吐谷浑所占,他们沿用了 “羌术”,并发展了这种适应游牧民的拳种。当时颁布的《骑射令》不仅重视武力,提 倡练习骑射技能,而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发展武功。在充满阶级斗争 和民族矛盾的古代社会,武术与军事训练十分密切。唐五代后,吐蕃王朝 一度强盛,并吞吐谷浑,进行军事扩张,曾统治了中国的大西北,并和唐 王朝通婚。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许多随从武士,促进了藏族武术的发 展。随着部族械斗和军事生活的需要,藏族吸收了“羌术”的特点,结合 本民族粗犷彪桿的拳路,发展成富有地方特色和游牧民特色的藏族武术。
壮族武术曾在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据《归顺州志》记载,明嘉 靖七年,桂西南壮族偃兵与入侵湖润的交趾象队交战中,曾以涂上毒药的 手镖、山弩、竹箭列阵迎战,专打大象的头部和眼睛,中矢的晕头转向, 冲乱了交趾军的阵脚,倀兵乘机掩杀,使一贯凭借象队开路取胜的敌军兵 败鼠窜,溃逃而去。在抗倭的战斗中,瓦氏夫人指挥壮族儿女,曾经大败 倭寇。她使一手急如泼风、凶如猛虎的双刀,冲杀敌阵,让倭寇闻风丧胆。 清代,在金田起义的太平天国将士中,有多名像肖朝贵、谭绍光等精通武 艺的壮族英雄。他们借其武功,为太平天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太平天 国农民起义的带动下,西北、西南等地的回族人民也先后发动了抗击专制 统治的起义。各地回族人民不畏强暴,揭竿而起的斗争精神,除了社会的 和民族宗教的原因之外,回民族的尚武性格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回族是一 个尚武的民族,回族武林人才辈出、名将如云。在甘肃临夏地区同治、光 绪两次回民起义中,中坚人物和一股参加者中都有不少习武者,站在对立 面的回族人物都各有武术特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代,布朗族曾多次用大刀、木棍、火药枪等武器还击英、法、日 等侵略者的镇压,体现了布朗族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德昂族武术也曾为 反抗剥削压迫和外敌人侵做过贡献。如1944年冬天,日寇经过怒江的高黎 贡山时,德昂族青年王四麦曾用崩龙刀砍死三个迷路的日军,成为德昂族 的骄傲。新中国成立前,湘桂一带是强盗土匪出没的地方,经常出现打家 劫舍、杀人越货的事情。瑶族人民为了保家护身,世代习武。从技击实用角度出发,研究吸取了地方拳种与其他拳种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一套步稳 势烈、动作紧凑、灵活多变、以声助威的瑶族拳。
浏览3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