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主要是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并探索人体结构的机械运动规律和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学科。运用运动解剖形态学的原理来研究武术运动,研究武术运动系统的结构及运动规律,有助于科学指导传统武术运动的训练以及选材。

(一)传院武术选材的解剖形忠学依据

科学选材是武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即“选材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研究表明:从年龄上讲,武术运动取得全国名次的平均年龄男子为14.4岁,女子为14.3岁, 年龄变化密度男子为13〜17岁,女子在12〜16岁。从身体外部形态来看,武术运动员有以下特征:眼睛有神、五官端正、身高适中、四肢匀称、手长掌大,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较少、腿形足弓正常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眼睛有神”,这是武术“精神”的外部表现与要求。

(2)“五官端正”,这是武术古典美、形体美的体现。

(3)“身高适中,四肢匀称,手长掌大”,这是武术运动特征提出的要求。“身高适中”有利于起伏转折、动迅静定,“四肢匀称”体现了武术形体美的要求,“手长”有利于加大动作幅度放长击远, “掌大”有利于抓握各种器械。

(4)“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少、腿形足弓正常”,这是武术运动规范的要求。“关节活动幅度大、皮脂少”有利于完成各种灵巧性和柔韧性动作,如劈叉、坐盘、翻腰、朝天蹬等;“腿形足弓正常”不仅有利于三角支撑,而且对跳跃动作的高度、静止的造型动作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给人以美感。

(二)传疏武术技术动作的运动解剖学分析

运动解剖学的研究与分析是对传统武术技术动作进行科学化教学训练的有效手段。一般而言,进行运动解剖学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人体在完成武术动作过程中各部位环节之间的机械运动规律,即分析骨、关节、肌肉的活动状态。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要分析的动作名称

确定要分析的传统武术的动作是进行运动解剖学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如确定分析动作“燕式 平衡”。

(2)描绘身体姿势和动作要领

如“燕式平衡”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要领如下:

①预备式:两脚并步站立,两手握拳屈肘抱于腰际,挺胸立腰,目视前方。

②右腿屈膝提起,两拳变掌在身前交叉,掌心向内。

③两掌向两侧直臂分开平举,同时上体前俯,右腿向后蹬伸成燕式平衡。

(3)划分动作阶段

根据动作的运动环节和发力顺序,对武术动作进行划分。如“燕式平衡”可分为三个阶段:预备式、过渡式、定型式。

(4)分析各阶段的运动状况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①分别指出各阶段各环节在相应关节处的运动。

②说明各环节受力状况和原动肌动作名称及固定点。

③说明肌肉工作属于静、动力性的工作性质。

④分析原动肌和杠杆类型,包括重力、力矩、速度。

(5)小结与讨论

对所分析的武术的技术动作进行简要的说明与评价,提出完成该动作的协同肌名称,提出发展这些肌肉力量的辅助练习,同时提出改进办法。

四、传统武术的运动心理学分析

传统武术的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研究运动员心理品质的培养、调整等,多运用于武术的训练、竞赛方面。

(一)对练的心理分析

传统武术是根据技击动作的特点、规则要求,在特定时间、空间内所组成的假设性的实战演练,而不是真打实摔。在对练过程中,应着重分析练习者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 注意力


武术对练要求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包括注意力的强度和稳定性持续的时间。集中注意力与对练运动员双方的思想作风、体力好坏、技术熟练程度、演练经验等均有紧密相关。教练员应在武术训练计划中有意识地安排集中注意力的各种专门练习,排除运动员在武术对练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

  • 节奏感


武术对练的“节奏感”包涵对象的动静快慢、起伏转折、刚柔道劲、内境的情感韵律。节奏是特定攻防动作本质的反映,富有节奏的演练,能使运动员从假设性实践中领略技击的真谛,得到 “逼真感”的享受。因此,运动双方在演练中对整套的节奏感应非常清晰,只要稍有疏忽,就影响全局的发挥,甚至会造成对练的中断,使自己或对手受伤。

  • 反应知觉


长期的科学训练,能充分发展传统武术习练者深度知觉的心理品质。武术运动员的反应属于简单反应。简单反应过程的潜伏期只有感觉、联想、运动三个阶段。 在武术对练过程中,对于运动员来讲,反应的刺激物是早已熟悉的,回答的动作也已规定,根本不 需要预先估量对方意图和可能性而选择应急的应答反应,因此潜伏期短、反应快。武术对练中,运动员双方对动作应答的方向、部位、时间、距离、力量、速度和演练的情感等应达到高度的统一,配合默契,只有这样才能使对练逼真感人,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

(二)散打的心理分析

散打是双方在特定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徒手实战搏斗的一种运动形式,是传统武术对抗性项目之一。在心理特点匕散打与假设性对练有着本质的区别。

  • 控制能力


在散打训练和比赛中,控制能力是运动员攻防格斗中必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一般而言,控制能力首先表现在情绪稳定上,是武术中提出的“内示稳沉,外视安逸”的精神要求。例如,遇到对手切忌盲动,要能“烈”、能“平”,主要表现为:敌狂我颠,敌狡我奸,敌假畏,用精神上的无形力量战胜对手,以达至『‘体处虚无得自然”的思想境界,从容对敌,以不变应万变,不计一招一式的得失,把实看成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 精神状态


在散打训练和比赛中,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武术运动员积极应战、正常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精神状态首先是心理上的优势感,与对手交锋,要充满信心和勇气,要无所畏惧、 敢打敢拼,具备大无畏的精神,这是每一位散打练习者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精神状态,能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始终保持行动上的主动,反应上的敏捷,方法上的多变,战略上的正确,战术上的合理,最终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 思维和情感


技击对抗能使运动员产生鲜明的情绪。在散打实战对抗中,武术运动员的战术思维非常重要。散打运动要求运动员在瞬息万变的搏击中,掌握对抗的主动权,运筹自己的战术意图,并根 据临战中的变化迅速实施正确的战略对策,并及时付诸行动,整个思维过程时间短、敏捷、灵活、 速动。在散打实践中,出于胜负的压力和某种训练目的,运动员必然会产生与此相适应的情绪状态,如训练对抗中的优势和劣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等。如正确估计对方实力,会使自己充满信心,精力充沛、情绪兴奋、情感鲜明,表现出“运动狂热”的情绪体验。反之,如果夸大了对手的力量和技艺,就会出现体力、技术、战术不适应的状况,造成恐惧、拘束、消极、厌倦、缺乏信心。总之,散打对抗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影响运动员的情感状态变化的因素很多,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要对运动员的个性特点作科学的心理诊断和调节,以培养运动员健康、积极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情绪体验。

(三)太极推手的心理分析

推手是太极拳类的对抗练习,分对打套路和对抗比试两种。推手对抗比试是二人各自运用太极拳特有的拥、挤、按、采、捌、掘、肘、靠的击法,将对方重心移动或击出圈外。在实践练习中,推手运动主要是通过肌肉感觉来判断劲道的,因此,肌肉运动感觉的能力起着很大作用,肌肉感觉能使运动员感受到对手动作的细小特点,感觉肌肉力量消耗的程度和性质,测出对手战术意图,了解对手技术动作的真、假、虚、实等。从事推手运动能大大促进肌肉的活动敏感性,实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彼不动、己不 动;彼微动、己先动”。因此,在日常的太极推手训练中,教练员应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敏感的应变能力。

浏览68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