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潭腿讲究内外两功同行,拳脚并用,弹腿不过膝。要求二目 平视咬下额,舌尖微舔上膛,气沉丹田,津液下咽。呼吸从鼻孔含虚 抢气。用意不用力,功在于内,形领于外。蓄精育气,气意双溶。刚 柔互用,弹韧相间。威而不猛,柔而有力。
教门潭腿是昆仑大师晚年所传派系,主要传于临清本地清真教, 故称教门潭腿。教门潭腿也是十路弹腿法,所不同的只是此派重视 外功,以求速成,在练法上稍有变动,在套路功架上也有改动,属于中 上盘腿法。虽然踢腿练习时同样立地支撑,腿不弯曲,但比低盘正宗 潭腿较为省力。此派系在今天的临清流传很广。
少林弹腿是明朝才有的。明正德年间,河南清山少林寺主持相 济禅师久闻潭腿之名,亲自到临清龙潭寺访问。当时龙潭寺的主持 僧人是昆仑大师第七十二代再传弟子耀空大师。二僧一见如故,盘 桓多日,两人以少林罗汉拳与临清潭腿互传。由于两派功法内容不同,皆不能照练,耀空大师将原罗汉拳的五百手改为一百零八手,名 为潭腿罗汉,至此,临清潭腿中有了罗汉拳。少林寺也将十路潭腿改 为十二路,称少林弹腿芹。
由于各门派互教传练,门派拳功不同,在路数上也各有增减,为与正宗潭腿区别,分支各派皆称“弹腿”。
以今临西县为中心的正宗临清潭腿流传至今,不仅拳法没有失 传,而且也没有任何添改。古时规定学艺者三年为一小成,十年为一 大成,学艺十年以上者,方可确认为门徒,传其全技全谱。
临清潭腿明初传入北京,解放前已传至九十五代“节”字辈。
“节”字辈的代表人物是贺子琴,贺子琴传九十六代“兼”字辈金启亮。 金启亮是满族正黄旗人,自幼学习武术,除潭腿外,对形意、八卦、太 极拳等也颇有研究,并擅使各类兵器。金启亮在北京广收门徒,他以 礼待人,言传身教,使潭腿在北京得到发扬光大,金启亮也因此成为 一代宗师。潭腿第九十七代为“梅”字辈,北京掌门人的世国,号“梅 宇”,1979年向北京市体委申请成立“北京临清潭腿研究会”,1984年 再次提出申请,经过不懈努力,北京武术协会临清潭腿研究会于1989 年3月正式成立,在北京传授弟子3000多人,并在各级比赛中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1989年以来,隋世国多次到临清寻根问祖,2000年, 经与临西县外事侨务旅游办公室联系,在外旅乔办公室和县地方志 办公室负责人的陪同下,对临西县龙潭村进行了考察,并确认了龙潭 寺遗址。北京潭腿研究会出资,在遗址建立了确址纪念碑。
第二节 十字八方拳
十字八方拳是威县流传的一种历史悠久,内功深厚,套路丰富的 拳种。据该派门人讲,其祖师姓冯。从拳种套路上看,主要有八方 拳、十字拳、小红拳、十二阵合手串子(实为六合拳十二路散手)和佛 手架子(似是蔡李佛拳的部分套路)。特别是该拳派器械套路十分丰 富,且很有特色。
所谓“十字八方拳”,并不是该拳的本来名称,由于历史上该拳祖 师对此拳种的历史讳莫如深,只称其是仙人所传,至今没有一个确切 的名字。“十字八方拳”是后人李金鹏根据该拳套路特点而定。
李金鹏认为,此拳很可能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天理教“地王”冯克 善所传的“六合拳”。经初步考证,该拳传入威县的时间约在清嘉庆 十年(1805年)左右。嘉庆年间,天理教反清震惊朝野,遭到清政府的 残酷镇压。当时不少反清义士为避官府追拿,藏匿民间。从该拳种 历史、武术套路和师承上综合考证,此拳应属于内家拳6其中囊括了 多拳种精华,是颇具自身特色,又兼容并蓄的优秀拳种,并非外家少 林拳。该拳之所以有“小红拳”之说,是该拳派祖师为避官府追拿,隐 讳起名,用“小红拳”蒙蔽官府,因为在武术圈里有“有无门口”之说。
该拳派在威县传称二百多年来,经久不衰。从第一代到第五代 的流传谱序又相对清晰:一代冯士礼,二代杨清峰,三代张俊成,四代 张克勤、张克聚、张恒祥,五代杨双印、张春生、杨明斗等。2001年,该 拳派传人杨化田在邢台市第七届“武协杯”武术比赛中获传统拳术第 一名。该拳种在威县的城关、郭古、寺庄、狼窝、史庄、马桥、北梁庄、 牛村、宫庄、侯贯、孙庄、赵村和王庄等村庄都有传人。特别是郭古、 寺庄两村的武术爱好者,长期坚持每天习练,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十八章摔跤与木兰拳
第一节 摔跤
邢台的摔跤,最早见于记载的时间在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邢地设信都县,属巨鹿郡。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东巡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路经广宗平台沙丘宫,适逢一年一度的 军民摔跤节,于是观赏表演,奖励军功,大大激发了军民的习武热情。 秦将蒙恬率部抵御匈奴,曾在今沙河市西部山区的插旗地练兵多时, 秦始皇曾两次亲临训赏,观看将士的马术、射筋、摔跤和投石表演,意在鼓舞士气。
从西汉到隋的五百多年里,邢地一直是持续发生政治动乱和战 乱纷争的主要区域。长期的动乱使军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摔跤和射箭、马术、抛石、举石锁等军事武术成为军队的主要训练内容。与 此同时,摔跤也成为了民众的重要体育活动。
唐初,摔跤在州县衙内被认为是圾主要的运动项目。正月十五通常被认为是摔跤节。唐代邢地的大部分州官县令都喜欢摔跤。邢 州卫尉少卿李升期常在府衙内举行摔跤比赛,他常观赏摔跤比赛到深夜。由于官方的重视,民间也出现了许多摔跤高手。唐大顺年间, 邢州刺史姜师度在民间挑选摔跤高手,组成“跤手营”,集中于较技场 上进行较技表演。甚至把跤手拉进府衙,赏跤观技,以度闲暇。
到宋朝中期,传统的摔跤已经在邢地民众中广泛地普及开来,被 认为是最主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每逢祭祀、节日和庙会,总要自发地组织摔跤表演。先后涌现出隆尧的戴勉、内丘的凌华、广宗的邓哲、沙河的金光训等跤技名手。
金元以来,蒙古族的摔跤传入顺德九县,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广泛兴趣。但是元王朝为防民众暴乱,却禁止民间习武。这或许也是明清以后随着套路武术的传入,摔跤逐渐淡出邢地武术领域的一个历史原因。
邢台当代摔跤的兴盛,当从李宝森说起。
李宝森(1946 ~),祖籍天津。一开始跟天津杨士泽练摔跤,后经天津“跤神仙”孙登科介绍, 1960年拜天津四大张之一的张魁元爱徒傅占侠为师,学艺三年。1963年获天津市次重量级冠军,后到河北队集训两年。当时,李宝森的师爷张魁元和师伯杨子明就在河北队当教练,这两年里,李宝森得到了师爷的亲自指导,受益颇多。当时,河北图18-1李宝森 摔跤队的队长是贾宝海,副教练王恩信。1965年, 李宝森获全国邀请赛第二名。因第二届全运会后中国式摔跤下马, 人事冻结,李宝森不得已来到了邢台。
1965年,李宝森从天津来到邢台造纸厂工作,便开始对本厂的年 轻人进行摔跤训练。李宝森与学员们自己动手,制作训练器材。开 始是每晚在城墙上练。后来,棉纺厂、车辆厂、火车站、拖拉机厂、木器厂、卸焊厂等单位和街道的青年陆续来参加训练。李宝森工作到哪里,就在哪里设摔跤场,都是自己拉沙土、垫场地。1975年,河北省 第四届运动会前,邢台地区举行选拔赛,选拔的结果是李宝森作为教 练兼队员,代表邢台市参加河北省比赛,李宝森获得了次最轻级第一 名。此次比赛给李宝森刺激很大,从此,他开始常年坚持业余训练, 每天下班以后,在宿舍的房前屋后,带着弟子们进行训练。他的学生 王为国获河北省次重量级第一名。1976年又把弟子徐明程送省队集训一年,一年后获全国重量级第四名。此后,高志斌跟李宝森练了三年,1979年获河北省第一名,被选拔进河北队,在全国比赛中获第三名,转年就获得 了全国第二名。 张连海获省第 一名,张磊获省 第二名°后来, 全国成立柔道 队,李宝森参加 了在天津体育 学院举办的全 国第一批柔道 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学习22天后到了北京,第一次他与日本某 大学柔道团交手,在11个队的比赛中,中国队胜一队、平一队、负一 队。李宝森回邢台后,由于客观条件不成熟,一直没有成立专业队。 1983年,李宝森才开始教国际摔跤的古典式和自由式。当年比赛中, 郭力振获一个第三名,李擘获古典式摔跤第三名、自由式两个第三 名,后吴子泉获70公斤级第一名。1984年,李宝森再次被从企业借调出来,由其组建了邢台市男女柔道队、中国式摔跤队,国际跤组成 了古典式、自由式摔跤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鲁刚获邢台市古典式 摔跤第一名,王金刚、黄浩、王东辉、侯玉生、杨玉杰、李擘、尚志红、郭金房都是自由式的省冠军,第二名的有马根山、李卫光、王波、常志岭、张毅、王强、刘翌,柔道冠军有王英林、于长春、郭力振、王立静。 团体名次连续两年位居河北省第二。全国第一次体育大会前,中国 式摔跤开始复苏,北京、保定都搞了跤王擂台赛。2001年,邢台选手王国强在保定全国锦标赛上获74公斤级第二名。第二次全国体育 大会上,李擘获68公斤级第七名,在唐山的河北省选拔赛上,邢台代 表队获团体第二名,李擘、路敏获第一名,郭力振、高川、王立杰、尚志红分获第二名。
浏览6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