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仅是一个例子,当时艺术家与思想家、文人与剑术名家之间交流相当 频繁,促进了江户时期武艺的发展。据《栉渊家府录》记载,江户时期“神道一心流”剑术创始人栉渊宣根,青年 时期在家乡刻苦修炼武艺外,还到江户、大阪、水户、越后等地“巡国修行”,以 武会友,磨炼技艺,他以家传的“神道流”剑术为主,在遍及各地的走访比武中, 学习了-三和无敌流”、“微尘流”、“直心影流”剑术,还获得“户田流蘸刀”、"宝 藏院枪术”的“免许”证书。到37岁时,他综合各家之长,创立了“神道一心 流”。他与当时著名的学者清水正德父子交为挚友,习文赋诗,随深谙佛法的 昙昭和尚参禅,在歌道方面也有研究。他时常加入庶民的旅行队伍,游历名山 大川,陶冶性情。他是一桥庆喜手下的武士,时常应主君之召,前去披露武艺, 更多时间则是在自设的道场中授徒,因种种原因,他经营的武术道场搬迁过8 次,但从学者甚众。一生勤奋,“文武不歧”,保持习武者的自尊,②这是比较典 型的文武兼习、诸艺相通的例子。

二、江户日本武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日本曾经相当流行,中国共产党最早接受的马克思 理论是从日本开始的,在日本现在还有不少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观的学者。 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五个阶段的理论,封建社会是落后的,资本主义的明治 时期相比江户是一种社会发展的进步。但是按现在日本学者新的观点,江户 时期相对稳定的社会发展,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江户 时期日本社会稳定,教育发达,文化繁荣,商业社会形成,都市形成等是相对 的,一般百姓生活比较安定,但也有许多苦难的。政治上掌握实权的江户幕府 对天皇的态度,对宗教的提倡与压制,对文化的鼓励与限制等,在长达270年 的历史过程中还是有不同的。从武术发展的角度,可以将270余年的江户时 期分为三个阶段:

(一)承继“尚武之风”的江户初期

这个阶段是从江户的开埠将军德川家康开始,到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执汤浅晃:《读武道传书》,东京:日本武道馆2006年版,第37页。二木谦一等:《日本史小百科——武道》,东京:东京堂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政的80年间,此时武风强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作为打江山的统治者积极 提倡与身体力行;二是战国时期的好战遗风犹存。

统治者提倡武术并身体力行江户幕府的创始者德川家康,本身就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武士,他从小习 武,特别擅长射箭、鸟铳(火枪)、游泳等。他的剑术技艺也相当出色,在戎马生 涯之空隙,他曾多次召集剑术名家前来自己的管辖领地表演剑术,有时他亲自 操剑与剑术名手比试。新阴柳生流剑术名家柳生宗严,就是经过德川家康亲 自考试后,聘请的剑术家教。在这之前,德川家康已经习剑多年,先后向剑术 名家奥平休贺、松冈兵库助呈交了入门“誓愿书”①,是以文字形式发过誓的武 术修炼者。他在取得日本统治大权之后,在伏见城②召集各藩国大名,研讨并 颁布了“武家诸制度”。他提出:“左文右武古之法,不可不兼备矣,弓马是武家 要枢也,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治不忘乱,何不修炼乎。”③提倡居安思 危,不可懈怠武术的修炼。第三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光④更是倾心于武道,他自身练武术外,还从政策 上大加鼓励,被历史上称为少有的重视武道的当政者。在各种武术技艺中,他 最迷于剑术。从少年时代开始习练,家中剑术的指导教师有两人,即柳生宗矩 和小野忠明,他特别信任柳生宗矩,经常跟他进行对抗性练习。后来又听从柳 生宗矩的进言,在修习剑术同时修禅,他将禅僧泽庵宗彭⑤召到关东,在品川⑥ 建造东海寺,让泽庵主持寺务。德川家光曾经在1634年(宽永11年)9月22 日,召集“天下"有名之武术家,到江户的吹上⑦,举行“上览比赛”⑧。他不仅醉 心于剑术,对枪术也有很深的造诣。晚年在病中仍多次亲临武艺赛场观看剑


  • 誓愿书,也称起请文,是日本武术入门者向教师提交的文书,宣誓忠于师训,不背 叛师门,如有违反誓言,愿受神灵的惩罚。这个仪式不限于入门时,在接受教师的“传书” 时也要提出,是表示对本流派的尊重,保守本流派的秘密,以此道的修行为人生之要。参 见富永坚吾:《剑道五百年史》,东京:岛津书房1996年版,第404页。

  • 为一地名。现在位于琦玉县中部。

  • 富永坚吾:《剑道五百年史》,东京:岛津书房1996年版,第186页。


® 家康的孙子,执政时间为1623年至1651年,是颇有政治才干与执行力的统治者。

  • 泽庵宗彭(1573-1645),兵库人。幼时出家,35岁当大德寺首座。主持大阪南宗寺,东海寺开山,73岁寂去。泽庵学问渊博,在武术方面,将禅理融入剑术,为日本武道哲 学开了先河,具体反映在《不动智神妙录》和《太阿记》两部著述中。

  • 品川为地名,在江户附近。

  • 吹上为地名,江户附近的一个町的地名。

  • 指最高统治者亲临观看的比试,一般指剑术比试。术比赛,在去世前6天,还亲自到武术比赛现场。最高统治者亲力亲为和政策 导向,极大地促进了这个时期日本武术的发展。各地大名集中在江户,促进了武术和繁荣与发展。江户幕府采用“参勤交 代”,大批原来分别居住各地的“大名”,长时间聚集在江户,大名们也在江户购 置住宅。这些各路诸侯(大名)本身都是武士,他们的随从中也不乏武术高手。 大名是地方大员,被江户幕府变相囚禁在江户城下,他们既有时间也有金钱。 散落在日本各地的武术家为表现自己的水平和寻找知遇之主,也纷纷来到政 治文化中心江户,这大大促进了江户武术的繁荣,于是江户的武术道场也逐渐 增多。不仅是剑术习练者众多,其他的武术也十分盛行,如弓术、砸术、柔术等 也相当流行,并且产生出很多新流派。江户时期著名的“三十三间堂”,就是弓 术练习场所,一到夏季,不分昼夜,前往练习弓术之人络绎不绝。①



  1. 犹存的战国遗风


江户初期,战国时代杀伐之余风仍然盛行,民风质实刚健,以懦弱为耻。 当时的休闲娱乐方式不如当今丰富。一些中下层武士在亲戚朋友相集,夜间 闲聊时,不是大谈当年之勇,就是吹嘘祖辈在往昔战斗中的荣耀,或者是对当 时武术名人或流派进行评论,或者是对彼此所佩带的腰刀进行品赏等。从丰臣秀吉②开始的“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层制度,江户初期在德川家康 统治中得到完善。四民中武士最为高贵,可以担任官职、受领俸禄、有姓氏、可以佩刀,甚至于可以对农、工、商等平民中的“无礼”行为者,以“斩舍御免”。③ 这让居住在江户的一部分武士有优越感,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的打斗事件 时有发生。武士之间也盛行决斗,两语三言不合则付诸决斗。一怒之下亲手砍死随从,有时为显示自己所佩之剑的锐利,或者表现自己技艺之高超,竟随 意将毫无过失的街头行人作为杀伐对象,此举称之为“1±斩”("”在日语中是 指“十字街头”)。倒不是幕府放纵武士这种行为,幕府为此成立了“i±番”,即 类似“宪兵”专职人员,来加以严格禁止,但这个武勇过度的风气,并非轻易以 幕府的“禁止”的布告就可以平息的。这个时期,民间复仇行为也非常盛行,民众发生纠纷,不是告到官府,付诸法律,而是当事人自己解决,称“仇讨”。这种“仇讨”并不是起源于江户时 期,在日本有漫长的历史,但是在江户时期特别流行。主人或者父母兄弟被富永坚吾:《剑道五百年史》,东京:百泉书店1996年版,第163〜180页。丰臣秀吉(1537—1598),是继织田信长之业,结束群雄混战,完成统一日本的将领。凡平民对武士有不尊重的言行出现,武士可以当场抽刀格杀,而不受官府惩处。 杀,臣子或亲人为他们复仇是天经地义之事,奴仆为主人复仇,赴汤蹈火杀 仇人。不少这类复仇的记载充满传奇色彩,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成为脍炙 人口的故事,其中最典型的为《四十七名赤穗浪士》①。这些故事流传到现代 日本社会,仍然是电视历史剧的主题,应该说“仇讨”也促进了冷兵器格斗技术 的发展。

浏览5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