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词源是准确理解词语的起点,也是准确把握概念的起 点。中国武术精神”一词,从构词学角度看,是由“中国武术”和 “精神”两个独立的词组结合而成的复合词,两者之间存在着修饰 和限定的关系。中国武术”和“精神”这两个词本身都是具有特 定内涵的概念,有着较为复杂的含义和范畴,厘清两者的内涵及 其之间的关系是本研究的首要任务。一、中国武术”概念的考析(一)中国武术”概念的演变中国武术,可简称“武术”,可以将其视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开 始重新使用和确立的专属名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类似今天 武术的内容有拳勇、技击、武艺、角抵、相扑、角力、手搏、击剑、 刺枪、打拳、使棒、把势等”①,而在民国时期,武术属于“国术” 的范畴。“武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的《文选》 中,文中记有“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其意为停止战争,提倡文① 邱丕相,杨建营.武术概念研究的新视野[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 33 ( 6): 1-5, 29.教),这里的“武术”是指军事和战争,并非反映今之武术概念。①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术”被称为“技击”,其内涵为技刺之 术。荀子议兵“齐人隆技击”,被解释为“技,材力也。齐人以勇 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孟康释曰: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 足,便器戒,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汉代出现了 “武艺” 一词,用来概括“骑射、击刺”等技术,并 且使“武艺” 一词沿用至明末清初。武艺”是一个蕴涵宽广的概 念,它所包括的内容不单单是今天武术所涉猎的内容,还包括“军 旅武艺和民间武艺两大领域,也是一切直接、间接的武艺活动的 总称”②。近代,随着西方体育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为了更好地发展我 们本民族传统的“武艺”,并试图使“武艺”向近代体育价值系 统靠拢和融合,在对武艺所涉猎内容的称谓上改“武艺”为“武 术一国技”等。“武术”作为一个属于体育文化范畴并包含多种价值功能的 技艺名称,是在晚清时期。“1908年7月的《东方杂志》第六期 上引载了 7月12日《神州日报》的一篇文章,其名曰:‘论今日国 民宜崇旧有之武术'。”③随着西方科学的传人,概念的确立越来越 准确化、具体化,人们开始用一种更为直接的术语概括某一事物 的本质。于是,对于在概念上还缺乏严格的内涵与外延的“武术” 和“国技”就产生了校正。因此,由张之江倡导并提出“国术”一 词被大家广泛接受和认可,“国术” 一词的出现就代表了当时的 “武术”和“国技”。“国术” 一词的出现,说明了人们认识并确立 了武术不同于其他国家技击之术的范畴。
对武术概念的定义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体育 实施方案》中,其定义是:国术,原我国民族固有的身体活动方 法。它一方面可以供给防身自卫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体格之高亮,朱瑞琪.武术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体育文化导刊,2007, 2: 48-50马明达.应该重新审视“国术” [J1体育文史,1999, 5 : 35-37.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 116.工具。①关于“国术”的界定,马明达先生曾在《应该重新审视国 术》一文中做过这样的解释:国术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古代‘武 艺’遗存下来的一些民间体育项目的组合体,也是国民政府对民 族体育——曾经被称之为‘土体育’的官方称谓。②。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在中央国术馆时期的“国术考试” 中“国术”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单一化的运动项目,而是一个以 徒手与器械的格斗竞赛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系。《国术 考试条例》和《细则》中规定,国家、省、县的三级考试为文科和术 科两种,其中术科考试的项目包括“搏击、摔跤、劈佥I」、刺枪、拳械” 五个项目。由此可知“国术”在民国时期可看作是一个结构多 元化的符合体,与今天武术有所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武术” 归属于“国术”的范畴之中“武术”可以被看作是“国术”中的一 个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民族体育的有序发展,确立民族体育 在大体育中的地位,原本属于“国术”范畴中的运动项目开始分 化、提炼,武术” 一词被重新使用。将原来的“摔跤”单独设立并 冠以“中国式摔跤”的学,武术”在术语意义上就成为今天我 们所熟知的“拳术、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和对抗类的散手和摊手” 运动。到了 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随着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 在世界范围内亦对这一传统的体育项目,按照我国的称谓确立了 武术在国际上的学名—— “wushu“武术” “wushu” 一词的确 立,标志着原始的技击、武艺、国术等在经历了长期的继承、发展 后,由一种复合的、外延广泛的民族体育体系,走向单一化的一项 标志着民族智慧和实践结晶的代表东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 体育运动项目。① 李印东.武术释义一武术本质与价值体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9: 10.② 马明达.应该重新审视“国术” [J].体育文史,1999, 5: 35-37.
(二)中国武术”概念的界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体育事业以及体育科学的不断复 兴,武术逐渐成为了一门体育学科备受重视。学术理论界对“武 术”的概念也纷纷开始了重新整理与梳理、反复的总结与归纳,试 图对“武术”的概念作出最为准确的界定。举例如下。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 体育形式。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 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体育学院本科讲 义・武术》(1961年“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 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规律编成徒手和器 械的各种套路,是我国固有的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 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J ——《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教材・ 武术》(1978“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 打、率、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 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 实践活动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大百 科全书•体育卷》( 1982年)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 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 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 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一(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教材•武术》 (1983 年)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J①——《全国体育院系通用 教材-武术》(1988年)
①1988年12月召开的全国武术专题论文研讨会上,对武术的概念进行过专门讨论, 并集中多位学者依照逻辑学要求作出的界定。
“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形式来增强体 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J ——《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教材・ 武术》(1989年)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 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一(全国体育院系教材•武术》 (1991 年)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 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J ——《武术》 (1996 年)
“武术是中国传统技击术,归属于传统的民族体育,又是民族 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武术,是一种包含实用技击的人体文化; 狭义的武术,应称为武术运动,是一种体育运动,主要包含套路和 搏斗两种形式J ——《体育院校函授教材-武术》(1996年)“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 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理论基础》 (1997 年)“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 动形式,注重
浏览4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