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其生
杨其生(1923~),回族,祖籍山东冠县城内南 街。自幼便在冠县回民查拳窝习武,拜在回民拳师张锡太门下。杨其生1.8米的瘦高身材、尖而高的鼻子和一双转动有神、稍微发黄的眼睛,颇具回民特征。
张伊庄堪称冠县回民拳窝,历代名家辈出。 当地人称“伊儿庄”,是回民氏期居住的大村镇,位 于冠县城南,距县城仅一里之遥,所以又称“一里庄”。仅此一里路程,杨其生还要充分利用,时常仿效前辈名家,以查拳“仆步穿掌”或“行步穿掌”一路穿行到张伊庄,外行视其为“疯子”, 箕习拳之刻苦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卷砖、拧棒、抖皮条、 插掌等功法训练,其功力特别能体现在他的双臂上。肩活、臂长、骨棱生力,若被其小臂击中,疼痛难忍。学生练磕臂功时都对其望而生畏,宁愿找树桩,也不原让杨其生做陪练,杨其生两掌硬指粗,卷拧、劈砍、戳点、勾挂变化灵活。由于腿长步大,跨闪、进击一步之中 三点齐到,退防、转侧、迂回时步伐时大时小、时快时缓,使人捞摸不 着。他一生武德高尚,主张点到为止,而不动手伤人。由于身高力 大,尤册氏查拳长器械,十二路镇、六路月牙铲、六路枪、双手带和关 公大刀等都是杨其生的长项。而在诸般兵器中,杨其生更精于枪法, 能将杳拳穿掌和枪术融会贯通,使臂如枪,尤精于对扎枪。
山东国术馆有关资料中,有杨鸿修和张英振两人的记载,杨鸿修 是杨其生的五爷,张英振乃张锡太的侄子。中央国术馆的有关资料 中还有王子平和马锦标两人的记载,他二人是杨鸿修的高徒。当时 王子平任中央国术馆少林门的掌门,褚桂亭任武当门的掌们,马锦标 任南京国立体专的武术教官。这些人在抗日战争前就是名扬海内外 的查拳大师。抗日战争期间,杨其生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回民 班,先后辗转济南、南京、河南和江苏等地。解放后到宁夏回族自治 区工作。1958年率宁夏自治区武术队进京参加比赛。1959年,杨其 生率宁夏自治区武术队赴北京参加全国体育运动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杨其生于I960年辗转投亲,落户邢台市东郭 村。杨其生深谙查拳精髓和近代山东冠县查拳发展脉络,能说清其上两代拳家的许多趣闻轶事。且能将拳谱歌诀背诵如流,时常以谱 正拳,指点详尽。见手进招,言传身教,精微之处讲解明白,叮嘱再三。曾将看家拳谱请人用毛笔写在大纸之上,张贴于屋内墙上,供学
生和来访者观看,此可谓开 明之举。
1973年,杨其生率邢台 地区武术代表队赴承德参 加河北省武术比赛。自此 到1983年的十年间,历任河 北省武术协会委员、邢台市 桥东区政协委员,多次担任 邢台县、市、地武术队领队、教练员或武术总裁判长,多次参加省、地、市以及全国武术赛事和全 国少数民族武术赛事。1977年作为河北省的特邀代表,杨其生参加 了全国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临河市的武术表演中获得了全国枪术第二名。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从压抑中走过来的中国武术迎来了建 国后的第二个高潮。除了忙于河北省和全国以及少数民族运动会 外,在邢台的各项武术赛事中,杨其生更是引人注目。他那“光头老电”、瘦高的个子和带领运动员入场转弯时的猛然一拧,给观众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杨其生精于本门查拳,同时也通晓形意、太极和八卦 掌等。与邢台八卦门孙宝泰、李长琐,形意门赵良铎、太极名师刘玉 祥、郝耕圃及同族王万庆、王学政、王凯、陈固安,梅花门王建勋、罗才 等诸多老先生过从甚密,交往十分友善。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许多武术内容走向了市场,为了迎合比赛 的需要,许多拳种不得不进行改变。而杨其生依然苦苦坚持,奋斗不 息,守住了中国传统查拳的原传古貌但他并不反对弟子们对传统 拳术进行改造创新,相反,他对弟子们的创新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杨其生退隐乡间20余年,其子杨继章继承父业,其孙杨建业在 学。杨其生弟子众多,除邢台市区外,北京、石家庄、邯郸以及河南、 安徽等地均有他的桃李硕果。杨其生曾受弟子李尧臣之请,在北京 传艺。李尧臣执教于外国专家武术培训班,著有《我的保镖生涯》一 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剑舞”,曾得李尧臣传授。
杨其生的查拳风格舒展大方,快速多变,刚柔相济。徒手和器械 套路颇多,可谓百人百拳而不重样,保持了查拳的古传原貌。
杨其生一生武德高尚,性情刚直,最忌趋炎附势,与人友善,安贫 乐道,不事张扬。深受武术界同仁和后辈弟子的爱戴。
第九章
第一节三皇炮锤的起源和与邢台的关系
三皇炮锤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拳种,该拳种拳势勇猛,流传久远, 又以拳为锤头,发力如炮爆,故名“三皇炮锤”。
三皇炮锤的特点在于手在明处,腿在暗处,手脚并用,以刚为主, 刚中出柔,动作朴实无华,技击内容丰富,攻防特点突出。主要包括 基本功、套路和散打三部分内容。基本功注重马桩步练习,套路除三 趟炮锤外还有器械套路,演练时要求锤出如闪电,击打如雷鸣,腰似 龙行,脚落地生根,步似疾风左右闪,手到眼到,步到身到,发劲刚猛, 干净利索,以腰为主宰。技击上攻防兼备,以静待动,进攻寓以防守之中。
三皇炮锤起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经历代名师演练,套路日臻 完美。明末清初时,少林寺普照和尚首次作为秘技传给门徒甘凤 池、乔三秀。甘凤池系清康熙、雍正年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精通内外家拳术和剑法。据《清史稿•甘凤池传》载,甘凤池“善 借其力以制之”,“主与搏人”,能“提牛”、“击虎”,是清初“八大 拳勇之一”。甘凤池一心反清复明,行侠仗义于江湖,有“江南大侠”之称。有人说甘凤池的功夫承黄百家所传,甘凤池还有《花拳总讲法》抄本传世。
乔三秀之孙乔鹤龄由河南迁居河北冀县冯管村隐居授徒。虽弟 子众多,但大都没有成名立业,唯有宋迈伦、于连登奉师至终,获之真 传实教。分别形成了三皇炮锤的于、宋两家,为后来三皇炮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迈伦,字彦超,江湖人称“神拳宋老迈”,原籍为河北省冀县垒 头村人。宋迈伦刻苦演练,既保留了三皇炮锤的风格特点,又充实了 新的内容,自此名震京都。于连登之子于鉴又在北京深得宋迈伦真传,其武艺精良,名扬武林,素有“于拳宋手”之称。北京会友镖局的创立,使三皇炮锤的高手荟萃一堂,使该拳种名震海内。会友镖局的 “四大亨”、“铁罗汉”、“大枪侯”、“大刀刘”、“金镖焦”等名家威震四方。
宋迈伦传鲁玉璞、焦凤林、于鉴、宋彩臣、高树恒等,焦凤林又传郭玉成、王万方等。高树恒是威县经镇村人,他传本村高士元等人。 使三皇炮锤在北京、河北一带广为流传。
1901年,平乡县田禾村人黄文田与兄黄文堂一起拜少林名家郭 永华为师,学习洪拳。郭永华与“三皇炮锤”名家,京都“会友镖局”的 知名高手乔金堂、杨福盛是过从甚秘的朋友,他邀请乔金堂、杨福盛 为黄氏兄弟指点“三皇炮锤”和形意拳。1912年,哥儿俩一同被京都 “会友镖局”总镖头鲁玉璞聘为镖师。1919年,黄文田回到家乡,在田 禾村开场教拳,并将拳场取名为华会友拳社”。
平乡尹村桥李福祥,自幼身高力大,食量过人,家境又十分贫寒, 父亲李老云因无力养活,经鲁玉璞的弟子、广宗西关乔老勒介绍,拜 鲁玉璞为师。李福祥深受宋麦伦的赏识,说他有武术天赋,适合报 国。让徒孙乔老勒陪同李福祥到北京参加大科,获得全国“武辖”第 四名。后来被选为光绪皇帝的三品贴身护卫。告老还乡后,将平生 所学三皇炮锤传于郝春山、刘云方两位乡亲。
邢台三皇炮锤的另一个支脉是巨鹿张老殿所传。张老殿究竟师承何人尚无法考证。只知张老殿到任县大北张向刘赢州、刘振邦等人传授三皇炮锤后南下。刘赢州后来成了三皇炮锤和太极拳的集大成者。
浏览3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