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林
马春林(1871 ~ 1953),字庆春,号老庆,镖号马永平,回族,威县 人。马春林自幼家贫,10岁向街坊王老香学武,掌握了回族拳术训练 的基本套路“弹腿”和正宗查拳。在兵器上喜用刀、枪、棍。15岁时, 由本家一阿匍带领,去沧州一带几个回民聚居点,边做零活,边向周 围的武师学习武艺。在沧州与献县、河间,他遍习十八般兵器,还受 过年迈的回族大镖师“双刃李凤岗”的热情指点。这段不平凡的少年 生涯,使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掌握了多种武艺,练就了勇敢、 坚毅、谨慎和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月,马春林随沧州丁姓、哈姓师傅进京。 在京城,除学艺外,还结识了许多武林高人,其中包括满族、蒙古族和藏族武师,获得了博采众长的良机。中年时他学过“杨式太极拳”。 还曾应邀到济南,与比他年轻10岁的回族武术家马金镖一起切磋拳艺,将查拳中最具特色的“四趟拳”的招式加以改进,并在冀、鲁两省推广。
光绪十七年(1891年)春,经师傅推荐,马春林进入回族义侠王正谊即“大刀王五”在北京东半壁街开办的源顺镖局。王正谊当即指定其为镖师,并送镖号“马永平”。马春林大部分时间率队外出押镖,他押镖最远的地方,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西到西安,西南到成都。在长达八年多的押镖生涯中,多次遇险,频频搏斗,凭借着武艺高强和心细、机智及各界朋友的帮助,一次次化险为夷。在京城内外的武林和民间留下许多佳话。
在源顺镖局中,王正谊毫无保留地向马春林传授武功绝活,还教他多种治疗创伤、骨伤的秘方。更重要的是,王正谊通过言传身教, 使马春林认识到,健身、谋生只是习武的一般功效,而学武的真正目 的,应当是爱国、健民、强国,以唤起民众,拯救国家,积极参与正义的 军国大事,竭尽“匹夫之责”/二卷
结交旷世英才谭嗣同,使马春林进一步提高了爱国觉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夏,谭嗣同应光绪皇帝之召进京,任军机章京, 四品朝官衔,参与戊戌变法。因京城内反对变法的势力很强,为防不测,马春林等人多次接送谭嗣同。在谭嗣同的寓所浏阳会馆,谭嗣同向马春林讲述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的局势,深刻阐述了不变法必亡的道理。变法正在举步维艰地实行时,慈禧太后于同年农历八月, 突然将光绪皇帝囚禁,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于八月十三日被斩首 于菜市口。王正谊闻讯大惊,随即与马春林率镖局20余名武师,急 奔菜市口,其时行刑已毕,刑部官兵尚在刑场。王正谊、马春林不顾 危险,将谭嗣同的尸体用马车运回镖局,用上好棺木装殓。随即,王 正谊和马春林带领六、七名镖师,扶棺送到谭嗣同的故乡湖南浏阳, 直至安葬完毕。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源顺镇局的爱国武师们刻骨铭心,肝肠寸断。王正谊和马春林等自湖南回京后密谋数日,多次带镖局内外武 林高手数十人,身藏暗器,在京城十几个重要处所窥测查访,一是想 将被软禁的光绪皇帝救出,二是意欲寻机刺杀守旧派凶顽荣禄、袁世凯等。但历经数月辛苦,终未能如愿,马春林感到莫大的遗憾。
戊戌变法失败后,源顺镖局受到官府的严密监视,王正谊预感困境漫长难度,便动员镖师分批回家。光绪二十五年腊月(1900年1月)王正谊亲自送马春林至永定门以南,两人互道珍重,含泪分别。
马春林回到故乡威县后不久,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到了 当时冀南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武安煤矿,在那里边做矿工,边教工友 武术。他在武安共收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省籍的徒弟200 多名。他诲人不倦,在传授武艺的同时,还向弟子们列举自鸦片战争 以来列强各国的侵华罪行,教育弟子勿忘国耻,待机报国。这年秋 后,几十名来自冀鲁交界、被官府缉拿的义和团团勇,匆匆来武安投 奔马春林。马春林不怕株连,将他们安置在矿区做工。当山东东昌 府官兵跟踪追至武安,要以“拳匪乱党”罪名抓捕他们时,马春林又帮 助他们迅速转移至山西长治避难谋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父母年迈,马春林回到故乡威县城 里,先后靠卖窝窝头和宰牛为生。因马春林在家乡早有名气,登门求学武术者甚多。凡品行端正者,不论民族、籍贯、长幼,他一概收留,利用工余时间分批教练。几十年中,他先后收顺德府、威县、广宗、邱县和山东临清等地的弟子190多名。他注重武德,时常告戒弟子,武艺要用于正当防卫和从事利国利民的正义事业,决不可为非作歹,否则必将为武林和民众所不齿,必受惩罚。
马春林在武安共收徒弟四百余名,在保定访友期间,又收徒数十名。很多徒弟功成之后,又收徒传艺,培养出一批批体魄健壮、矢志报国的优秀健儿。在他的鼓励下,有的徒弟参加了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有的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讨袁运动”,有的考入保定军校,并成为八路军的指挥员,为祖国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影响下,马春林树立了坚定的爱国主义 思想,他常对回族同胞说,我们是中国人,背叛中国,就是卖国。1937 年11月,日军攻陷威县县城,汉奸头目知他在冀南一代享有威望,动员他参加“维持会”,并允诺只要挂个空名,就多付薪水,被他痛加嘲讽,严词拒绝。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他不许本家成员、亲戚及徒弟 当伪军、干伪事。1945年,威县解放,年逾古稀的马春林,由衷地称赞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最好,最有能耐的中国人”,是“中国的救 星”。
1952年1月21日,马春林突发严重的痰喘症归真而逝,享年81 岁。
徐青山
徐青山(1913. 918 ~ 1993.8),祖籍山东冠 县张伊庄。徐青山九岁丧父,随其母乞讨为生。 10岁时,徐青山拜在查拳名师张锡太门下,开 始习武生涯。12岁在山东冠县比赛中获银牌。 徐青山潜心学武几十年,谙熟查、华、红、炮等 拳种,十八般兵器样样得心应手,功夫已臻上 乘。在冠县一带颇有名气。后被山东国术馆选 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徐青山面对日寇暴
行,矢志报国,毅然投军从戎,参加了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部队。他 身带一把阔背鬼头大刀,依仗卓越武功,冲锋陷阵在火线上。抗战 胜利后,徐青山来到邢台。为谋生计,在马路街开了一家“东盛” 小旅店。公私合营后,徐青山几经辗转,最后到“东风”麻刀厂当 了一名采购员。 惠城/ <
徐青山一生酷爱武术,几十年练功不辍。“文化大革命”期间,他 被打成“逃亡大地主”、“国民党大军官”,受尽折磨。尽管如此,徐青 山也从未放弃练武。有一次在牛市街桥头偷着练功时,刚在桥栏杆 上用手“拿大顶”“走”了两遍,就被“造反派”发现,便被大会、小会地 批斗,迟迟不予平反。 '""" ”7
1976年,徐青山重新站了出来,开始课徒授拳。1982年,他 首次出山,代表河北队参加在西安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便夺关斩将,摘得传统器械项目桂冠,成为全国第一把大刀的 “金刀令公”。1984年8月11日,全国第五届武术表演赛在兰州落 下帷幕,徐青山一举夺得传统拳和传统器械两枚金牌。同年,徐 青山应北京体院的邀请,授拳传艺,并参与中国查拳资料的挖整 工作,还著书立说。与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体育学院教授 张文广等共同出版了《中国查拳》上、中、下三集,与李文和共 同出版了《关公十八刀》一书。徐青山晚年任邢台市武术协会副 主席,并在居委会的支 持下,成立了邢台市杳 拳社,把全部心血倾注 在对青少年武术选手的 培养上,向省、市武术 队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 员。他的弟子有的成了 武术教练,有的成了武 警战士,有的在国家、省重大比赛中摘金夺 银,引起全国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徐青山生有三子、三女,其子徐春 祥、徐春甫、徐春生,其女徐春梅、徐 春兰、徐玉梅,孙辈六人,徐建波、徐 建落、徐建延、徐建华、徐建霞、徐建 丽。徐青山一生授徒众多,仅从1976年 以后,就授徒200多人,其弟子中成就较 大者有:丹玉魁、马保庭、白金成、陈 庆生、于常青、王胜利、李建忠、孟庆 生、胡亚杰、齐鸿民、范兰周、韩庆联、梵、徐青山、丹玉勉 赵永亮等。
浏览6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