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武术的艺术认知功能之体现
中国武术是以感性化的肢体动作为艺术化的形象,使审美主体在对其 进行欣赏时形成对武术本质和内容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因武 术演练者所呈现出的表演而引发的各种想象和感受,其本质是对武术表象 展开的更深层次的认知。其中,各种武术技术动作和方法是作为审美主体 进行认知活动的客体而存在的,而客体只是一种艺术化的形象,客体中所 蕴含的更深层级的东西才是主体所要认知的内容。于是,中国武术形成了 与艺术相同的认知功能。
(―)“道法自然”的中国武术能够使人实现对自然的认知
任何艺术都源自现实,都来自于人类所存在的这个自然世界之中,因 此,各种被称为艺术的事物也都无不以自然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本 原。那么,任何艺术就必然是以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或“确有其事” 的客观现实为“源像”[|]的。对于艺术而言,它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客观 存在的“源像'艺术的形象就是艺术家对“源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和加 工之后的成果,它是对某种事物客观存在方式进行主观描述的结果。通过 对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各种艺术形象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对艺术形象所 “隐喻”的“源像”进行把握,从而实现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道法自然”即是以“自然”为原形,对其进行效法和效仿。在中国 武术中,“道法自然”具有着双重的涵义。
其一,“道法自然”包含着对现实生活中某种特殊行为的效仿。前面 我们已经谈到中国武术中的各种技术技法,是具有着强烈艺术表现力和生 命力的艺术化形象。这些艺术化的形象是源自现实生活,是以现实生活中 各种格斗和技击的行为活动作为“源像”而产生。古代的武术拳家们往往 习惯于将现实生活中的打斗行为做为创作武术技术技法的基础,通过提炼 和加工,总结和归纳出最具“规律性”和“代表性”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 法,并以此作为武术套路的构成元素不断地繁衍和发展。这些具有攻防技 击涵义的技术动作,或许更多的倾向于表现攻防技击的意识,与真实的打 斗动作存在着差异。但是,对于观赏者而言,通过对“虚拟化”表演的观 赏,他们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技术技法所具备的攻防意蕴和技击内涵,从而 获得“真实”的体验。这就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是观赏者对武术技术技法 所蕴含的攻防格斗景象的认知过程,是观赏者透过演练者的肢体行为获得 对武术技击认知的过程。
其二,“道法自然”还包含着对自然规律和自然万物的效仿。众所周 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着典型的“崇尚自然”的文化精神。在道家思想的 影响下,中国古人倡导顺应自然,他们是在遵循宇宙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前 提条件下去改造客观世界,并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刘纲纪先 生在谈及“崇尚自然”这一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时,曾经这样 指出:“恰恰是庄子这种身与物化,‘乘物以游心’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 中国古代艺术的想象力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对
大自然的热爱,把自然美化人间化、现实化了。”中国武术也深深受到 了这种文化精神的影响,即在“道法自然”思想指导下中国武术体现出人 与自然的统一。例如,武术拳家们在创拳时非常注重对自然界中各种事物 (包括动物、植物、天象等等)的模拟和效法,常常取其姿态、动作、神 情,并依据人体运动的规律,结合技击方法的需要,演化出诸多形态的武 术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〇
此外,武术拳家们在论述拳理时又往往以自然界的现象和运动规律来 作说明或比喻。例如,太极拳论中的阴阳辩证之理,八卦掌拳论中的八卦 卦理与卦象,形意拳论中的五行相生与相克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武术崇 尚“师万物,法天地”的文化传统,从大自然的生化衍变现象中获得灵感 和启迪,将自然界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都融人武术的拳 法招式之中。因此,当审美主体对武术进行艺术赏析的同时,可以通过武 术拳法招式的形态与变化实现对自然的亲近,获得对自然规律的心灵把握o
(二)“美感于心”的中国武术能够使人实现对“美”的认知
美,作为艺术的关键,是艺术存在的标尺t艺术表现出的美,是艺术 家们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的“能动性”创造的表现,它是“人的对 象化活动”的结果。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艺术的美是通过特定的 形象来表现和呈现的,它生成于审美主体的内心世界对于中国武术而言, 武术具备着审美特征已经是武术学界普遍认同,且已经被予以定论的学术 论断观赏者在对武术表现出的各种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进行欣赏的过程, 也就可以看作是在对武术的艺术美进行认知的过程。
武术表现出的“动作美”可以使人获得对“形态美”的认知。武术中 的各种技术动作塑造出多样化的武术造型,这些动作造型、姿态通过演练 者的肢体表现为不同的身体形态。如“华拳技法理论中认为‘五体称,乃 可谓形之备’,一个动作要做到‘方中距,圆中规,目中绳,平衡均施, 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四肢,躯干要均衡匀称。‘弓、马、仆、
虚、歇、拳、掌、勾’犹如‘永’字八法,点、横、竖、撇、撩、挑、 折、勾。”[11这些技术动作所构成的各种武术造型、姿态无不具备着鲜明 的美感,各种形态之美也随之而生。比如“提膝勾手亮掌”犹如青松挺 立,“仆步插掌”恰似潜海寻珠,“仰身平衡”仿佛睡卧云海……各种优美 的武术技术动作都可以使得观赏者产生对各种美的形态的联想。
武术表现出的“劲力美”可以使人获得对“力量美”的认知。万籁声 先生在《武术汇宗》中谈到:“武术用劲,并非暴劲,乃以意使劲,五灵 沉着,气归丹田,刚柔相济,是为武术上之劲!”可见,劲力是中国武 术技术技法的显著特征,也是历代武术拳家习武练拳时尤为注重的修行内 容。武术中劲力与劲法是多样的,例如,太极拳中有“棚劲、捋劲、挤劲、 按劲、採劲、捌劲、肘劲、靠劲”,八卦掌中有“纵横劲、圆弧劲、螺旋 劲、争裹劲、拧劲等”[3),查拳中有“竖劲、横劲、螺旋劲、明劲、暗劲 等”[4],八极拳中有“十字整劲、沉坠劲、缠丝劲等”[5],炮捶拳中有 “冲撞劲、撑踏劲、蹦顶劲、抖戳劲、劈砸劲等”醉拳中有“沾劲、贴 劲、钻劲、引劲、切劲、领劲、提劲、沉劲、借劲、发劲等〜7〕。这些劲 力、劲法或是表现出阴柔之美,或是表现阳刚之美,无不使得观赏者在欣 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丰富而多样的力量之美。
武术表现出的“节奏美”可以使人获得对“韵律美”的认知。在武术 中,节奏不仅表现为动静快慢的相互转化,还表现为各种技术动作之间的 高低起伏、轻重缓急等变化。武术的节奏之美,是指在不同技术动作的相 互转变过程之中表现出来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美感。有学者指出:“节奏的核 心,就是韵律完美的结合,也就是说,鲜明的节奏变化才会令武术的技术动作产生韵律的美感。在演练过程中,演练者对于动作快慢、高低、 轻重等尺度的表现与衔接是决定套路演练水平的关键。例如,南拳中的动 作速度快速,幅度短小,劲力勇猛;太极拳中的动作速度舒缓,劲力缠绵; 长拳中的动作速度灵活多变,舒展大方……这些不同的节奏表现出不同的 韵律之美。观赏者在用视觉感知演练者的节奏变化之时,完全可以体会到 那种韵律的变化,实现对“韵律美”的把握。
武术表现出的“神韵美”可以使人获得对“意蕴美”的认知。“意蕴 美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追求美的重要特色。”在武术的演练过程中,武术 的神韵之美是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对于一个技艺高超的武术演练者而言, 他们的一拳一脚、一招一式都是充满着神采和神气的。这使得任何一个动 作体现出“形神兼备”“神随形转”“形随神动”的完美统一,从而令整个 套路演练协调而富有生气。例如,武术中强调的“静要有势”,即是指 “定势要透发神采、生动活脱,体现静中寓动,静若潜鱼。不仅是眼睛要贯 注,更要有内在的情绪和意念的支撑。怒在其心,含而不露”。所以说, 充满神韵之美的武术技术动作能够使观赏者透过肢体的律动产生心灵上美 的感染,感受到其内涵的技击思想和情感,从而体味到武术技术动作所内 隐的深长的意蕴之美。
可见,“美是武术的灵魂,美是武术的化身。武术更是一种美的艺 术”[3〕。通过对武术美的欣赏和理解,可以令观赏者感受到各种类型的艺 术美,从而唤醒人们对各种美的回忆、理解和想象,最终获得对“美”的 认知。
浏览8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