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发展武术,以人为本

在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毫无疑问,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各种活动 当仁不让的主体。从大的方面来讲,人的素质决定着国运的盛衰以及综合国力的 强弱;从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来说,从事各项武术活动的“武术人”的综合素质也 最终决定着武术文化事业发展的水准与程度;另一方面,我们发展武术文化的目 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丰富和提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武术文化的发展又可以说就是从事各项武术活动的“武 术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髙过程。正因如此,探讨新时期的河北武术文化发展, 制定科学的河北武术文化现代发展战略,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 提高河北武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启示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以之为 启发,本书研究拟在此提出关于完善武术文化形态结构理论的有关见解,以及“增 加武术文化活动中关于人的行为层面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主体的“大众加精 英”定位等建议性观点。

(1)重视关于“武术人”自身的研究

目前通用的权威的武术文化形态论述,是1997年版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 会审定的《武术理论基础》沿用近年来流行的“文化三层次说”,将武术文化划分为 “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即:道与理是核心层,礼与 艺是中间层,技与术是外显层,它们分别表现和展开的是对应的“人物关系”、“人 人关系”和“人天关系”。对于作为武术文化主体的“人”的自身形态特质内涵,在 现行的“武术文化三层次”理论中却没有得到体现。人类创造了文化,武术文化是 人类在不断的武术实践中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当前的武术研究,重点关注的是 人类武术实践活动创造的种种历史成果,对于创造这些成果的从事武术活动相关 实践的“人”的自身却很少给予关切与注视。武术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 类从事相关武术实践活动的个体生命过程的积累、接力和再传递,然而我们的目 光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只聚焦于传送者手中的“接力棒”,却无暇关注用尽心力延 续武术文化“传递”的众多普普通通的接力者本身。“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 创造了人自身”。®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既要关注人民主体在武术实践中发展武术 文化的“外化过程”,还要探讨其在实践过程中自身不断被塑造的“内化过程”以及 内外两种过程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因此,本书研究联系“武术人”的相关 概念,特提出把关于“武术人”自身的研究纳人“心理价值层”范畴的设想,在首先 关注“武术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涉及武德内容、制度习俗等“人 人关系”并进而研究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及“人天关系”等深层内涵,这样的武术 文化形态体系可能会更为现实和完善。而由此,又引出了下一个与“以人为本”密 切相关的可能创新点。

(2)研究对象主体的“大众加精英”定位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千尺之木,非旬日而长”。今天的中华武术文化形 态,是数千年来以武术活动为主的中华民族整体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积累的必然结 果,人民群众是武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在武术历史文化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的 应该是人民群众中处于绝大多数的“武术大众”而不是少数的“武术精英”。武术 文化既包括人民主体武术实践活动的对象性结果,也包括人民主体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武术实践活动过程本身。

然而,在关于武术文化发展的研究中,目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于重视某 些拳种代表人物的倾向问题,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组成武术文化主体绝大部 分的“武术大众”群体。事实上,人是社会主体。武术人从事武术活动的历史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同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所发生的一切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 影响、作用都是武术文化及其发展动力的构成要素。“武术精英”们的显著的历史 业绩无不是自身努力、群众支持和吋代环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武术文化发展 的历史轨迹上,“武术精英人物”们的活动以及业绩的确构成了一个个醒目的发展 节点,同时也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切入点,但正是往往受到忽略的“武术大 众”群体在真实地构筑着连接节点之间的波澜壮阔的武术历史画面。武术文化的 发展,归根结底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从事武术实践活动的人的发展。如何合理地协 调武术文化发展历程中“武术精英”和“武术大众”的主体定位,是一个尤其值得重 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很有可能会带来武术历史文化研究思路的变化。作 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本书研究认为,我们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应该确立研究 对象“武术大众”的主体定位,依“武术精英”布点,以“点”带“面”,进行迎难而上的 武术文化发展研究尝试。本创新理论的提出,无意中也符合了 “史学现代化”理论 中“由英雄史学变为民众史学,由观察表象的史学变为探寻本真的史学,由记载陈 迹的史学变为发现规律的史学”《等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要求。对于武 术文化的发展而言,本书关于研究对象主体的“大众加精英”定位理论的提出,也 许能够称得上是一种创造性实践,它的影响,以后可能会逐渐体现出来。

(二)梳理整体发展历程,归纳河北武术精华

正如河北武术和其他地域武术共同组成了中华武术大家庭,河北武术自身也 是一个包含众多拳种的综合武术体系。以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三皇炮捶拳、 八极拳、劈挂拳、大成拳、拦手等为代表的在河北地域内形成、发展的拳种和由其 他地域传人并广泛流行于河北各地的拳种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河北武术整体。 “据统计,清末河北武术已形成了以长拳、形意、太极、八卦、翻子等拳系为主,八十 多家多项拳种,六十多个单项拳械广泛传习的格局”。®所以,在谈到河北武术的 发展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拳种繁多、流派纷呈的武术体系整体,而且还不能不考 虑到组成河北武术的每一个拳种流派在功法拳理内容、技术风格特点、主要流行 地区、历史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的客观现实差异,否则就很难真正做到科学而全 面的发展。事实上,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等几个主要拳种之外的其他 河北武术拳派中的大部分拳种还正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原始小农经济状态,它们 的当前生存状况并不容乐观;而且,虽然经历了 20世纪80年代的挖掘整理工作, 但现有的相关文献和资料,距离真实而充分地认知河北武术的历史概貌也还有着 相当的差距。

只有下大功夫去实实在在地弄清和整理河北武术每一子系统的历史发展过

盛邦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文学科(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武术史料专辑》,1990年。

页。 程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相应特点,才能确切地认识河北武术整体的发展 演变历程和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特征,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地总结各拳种流派的精 华并进而归纳河北武术的整体精髓,然后才能够进行密切联系当今时代特点的具 体推广形式研究等工作。梳理整体发展历程,归纳河北武术精华,这是一项非常 艰巨的任务和相当浩大的工程,这是河北武术需要大力攻坚同时也是地域武术研 究中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工作步骤与主要任务,但也是往往最容易受到忽略和疏漏 的地方。近年来,许多研究的焦点都常常关注在武术的发展问题上面,但是,一个 真实而又让人无奈的现实却是一些研究者事实上并不很关注也不太了解武术本 身的真实历史状态,关于武术的认识中还有很多连我们自己都似懂非懂的似是而 非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认真梳理河北武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全面归纳河 北武术的传统文化精华,毫无疑问,应该是设计21世纪河北武术发展战略的前提 和重要基础。密切联系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环境,在河北武术拳种流派的整理、梳 顺工作中,还要尤其注意挖掘和收集那些通过武术活动所展现及反映的与武术活 动相关的河北文化内容。武术是一种以武技为载体的文化,发展河北武术,本质 上就是为了推广和弘扬河北武术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河北传统文化精神,展现厚 重、独特的河北文化精神和刚健、自强、爱国的河北人民形象。只有从河北文化发 展的整体框架出发,探讨包括武术在内的全面文化内涵,河北武术的发展才会真 正迎来繁花似锦的大好局面。

浏览6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