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杂志1988年第12期刊登了浩文先生的《周易与太极拳术》,文中浩文先生提 出要与我商榷,我表示乐意与他共同研究,和武林同好共同探讨。浩文先生说《周易》与太极拳术有关系,这点我原则上不反对。大家知道,《周易》 包括本文与解说两部分。本文的部分,称作《经》;解说的部分,称作《传》。《经》和 《传》成书的时间中间相差七八百年。本文的《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的《卦》,与 所附解说的《卦辞》、《爻辞》构成,基本上是一本占卜的书。周代设有称作太卜的官,依 据“三易”,职掌占卜。《卦辞》是每一卦的占断;《爻辞》解说六爻每一爻的含意(因为 一卦由六爻组成)。《史记・自序》中说“西伯(周文王没有称王时的爵位)囚美里,演周 易”,所以一般认为《卦辞》是周文王撰写的,《爻辞》一说也是周文王写的,不过,其中 引叙许多文王以后发生的事件,所以以文王的儿子周公作《爻辞》的说法较多。解说部分 的《传》,共十篇,称作《十翼》,《翼》是助,辅助阐明《经》的意思。计有《彖传》上 下、《象传》上下、《繁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 《十翼》被称为孔子的著作。《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喜易,序彖、象、说卦、 文言,读易韦编三绝。”但是《十翼》的论点,前后多有出入,甚至有相互抵触的部分, 不可能出自孔子一人的手笔,一般认为还包括孔子的弟子或后世的著作在内。《十翼》又 称《周易大传》,产生于战国末年。由以上本文的《经》与解说的《传》,构成全部的《周 易》(也称《易经》)。《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就是说, 从八卦到《十翼》,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了许多圣贤的心血而成书《周易》。 《三圣》是指上古的伏羲,中古的文王、周公,近古的孔子。所以《周易》既是一部占卜 的书,又是一部哲学著作,其中的天理即人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被称作“天人之 学”,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大多数学术思想的根源。《周易》广大悉备,可以用它来指 导各个方面。用它来指导太极拳术也是可以的。我在《太极拳研讨会论文集》中的《太 极、道教和水》的文章中就表明了这种意思。在该文引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太极拳,作 为我古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道教哲学思想的一种反 映……人们常认为太极拳是文人习武而产生的拳种,也常认为它是道门所产生的武术(所 谓武当正宗)。它的发展经历了思想一功法(气功或内功)一拳法的过程。古代武人学武 是为了作战或打人,所以招法较明显,拳势猛烈、快速。而在我国古时格物之风长期遍及 整个社会之时,文人学武是常将具有哲理思想的“老子”、“易经”(即《周易》)、“五行 说”、“阴阳八卦学"等内容用来格物取意,使自己创造的拳符合哲理……从众多的关于太 极的说法,我们不难发现,太极拳肯定是儒家学习道家和佛家功法的结果。太极拳产生的 思想基础和气功产生的基础一样久远。太反摹由声星南套扈成或亍市亩金、佛、儒三家的 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的思想、内丹术和道教的摄生术、养生术,所以它和直接研究格斗半个世纪以来太极拳和道教关系争论的剖析—兼与浩文先生商榷.• 打杀的中外武术有着原则上的区别。”①从以上的摘引中,我已点名了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 文化遗产的结晶,是不能和《周易》——这本儒家冠六经之首的哲学大典脱离关系的。在 这点上,我和浩文先生是没有分歧的。但我在指出太极拳和古代文化、古代哲学的普遍联 系的同时,还特别地强调了太极拳和道家、道教的密切联系,而此则正是我和浩文先生存 在分歧的焦点所在。诚然,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但“伏羲 自是伏羲之《易》,文王自是文王之《易》,孔子自是孔子之《易》”②。太极一词最早确是 见于《易传》的《系辞传》中,是孔子或孔子以后对《易经》的注释和发展。《系辞传》 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用“道”和“器”也即“太极”和 “阴阳”这种范畴来说明万事万物,即有和其本体无的关系。实际上,《易传》中这种 “道”和“万物”的关系显然是来自《老子》一书。在中国的哲学史上,除了儒家思想外, 还有诸子百家,特别是还有道家。《老子》与《周易》是同类性质的书,讲的都是抽象的 道理,可以灵活地运用到各个方面。《老子》成书时代在《易传》之前,是《老子》最早 地提出了 “道”和“万物”的关系问题。《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道”是比 “一”高的范畴,所以有“道生一”。而在《庄子•天下篇》里把“道”称为“太一”(又 作“大一”)。而朱熹在注释《周易》时也说:“'问: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太极否?'曰: '阴阳只是阴阳,道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四)可见“太极” 一词实质上就是“道” 的别名。“道”、“大”、“太一”、“大一”、“太极”实质上是同义语。从哲学意义来讲是指 天地万物的本源,它们都来源于《老子》,所以“太极” 一词不是孔子的《易传》的独家 创造,也不是孔子提出的思想,而是《老子》一节提出的。“太极”二字从问世起就和道 家、儒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浩文先生在《周易与太极拳术》一文中引用最多的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周子 全书》,已与《周易》相隔了千余年了。《周易》一书历代为之注释、解说、发展的何止千 百家,但大致可分象数、义理、图书三派,而周敦颐属图书一派,来源于华山道士陈挎, 这在学术界是早有公论的。关于太极拳、《太极图说》和道教的关系,我将另文专述。周 敦颐被称为“道学宗主”,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他融汇老庄,融和《易》、《庸》而提出 “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在酝酿理气关系和心物关系问题的讨论上具有理论上的 “发端之功”。③这说明连研究宋明理学的学者都确认周敦颐的思想、《太极图说》、《周子全 书》©和道家有直接的联系。莲(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又和太 极拳的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浩文先生在将《周子全书》和《太极拳论》相对照后,便得出 “《周易》是理论,太极拳则是理论指导下的运动”,进而否定太极拳和道教有密切的联系, 这显然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其一,《周子全书》显然不是《周易》,两书相差千余年;其 二,《周子全书》是儒家融汇老、庄的结果,且周敦颐本人就是华山道人陈挎的隔代传人, 而不是和道家毫无关系。浩文先生显然是不了解周敦颐本人的思想来源和学术观点,不然 不会得出这种奇怪的结论。浩文先生文中引用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和《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是唐明皇时御制的道书所载,是《正统道藏》上的经卷*其上所载的《太极先天之图》,刚好是周 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图来源于道家和道教的佐证,反而成了浩文先生论证和道教无 关系的材料,这未免有点不符合逻辑。进一步,在太极拳与道教无关系的前提下,浩文先生进行了推理,得出了 “太极拳理 非道教,故不存在道教注重水,太极拳就是水性拳了”,从根本上否定了太极、道教和水 的内在联系。拙文《太极、道教和水——太极拳哲理探索》,只是想说明这三者间的关系 和核心的哲理思想,那就是"柔胜刚”的辩证思想。当然,事物总有两面性,“刚亦能胜 柔”,但太极拳不是强调“刚胜柔”,也不是“刚柔相济”,强调的是“柔胜刚刚和柔是 相对比较而言的,也不是绝对的。从宏观上讲,我们说天下武术都是“刚柔相济”的。试 问,少林、八卦、形意、空手道、柔道甚至太极拳,又有哪种不是“刚柔相济”的呢?日 本的柔道难道其中就没有“刚” 了吗?如按浩文先生的理解,柔道既然有“刚”,为什么 又叫柔道呢?是否是柔道的名字取错了呢?可见“刚柔相济”是天下武术的共性而不是太 极拳独具有的个性和特点。就内家三拳来讲,形意拳比较强调“刚胜柔”,主张“气随心 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拳打烈炮,遇敌好似火烧身”;八卦拳比较强调“刚柔相 济”,主张“人刚我柔是正方,我刚人柔法亦良”,“力要刚兮更要柔,刚柔失调功难收, 过刚必折真物理,过柔无力等于休”;而太极拳比较强调“柔胜刚”,主张“极柔软,然后 极坚刚",“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 随不丢顶”,从来不见“我刚”的字眼。
浏览3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