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我的文章中并没有只谈太极拳的“柔”而未谈太极拳的“刚",只谈太极拳的演 练而忽略太极拳的技击。我指出太极拳是高深莫测的技击术。柔时,无缝不入,如水似气 地一样向前钻透,回避着对方的着力,极柔软然后才能极坚刚。极柔软者,水也、气也; 极坚刚者,冰也。技击时虽招法万千而理却一贯,即发时如水之柔软,如气动之无形;着 时似坚冰之锋利。这难道不是“柔行气,刚落点”的恰当比喻吗? “其身体之形动,如神 龙之行空,矫蛇之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 曰水力”,这就是所谓柔里裹铁,绵里藏针之术也。这难道不是功力深厚的太极拳技击家 半个世纪以来太极拳和道教关系争论的剖析一兼与浩文先生商榷.• 的真实写照吗?我们说,太极拳强调“柔弱”,而并不是完全不要刚强。太极拳作为一种 技击术,强调“致柔成刚”,强调“柔弱"、"松圆”、“稳静”,强调“大松大柔”、“舍己从 人”、“后发先制”,“用意不用力”、“逆来顺受”、“引进落空”等正是为了攻坚强,胜刚 硬。这些并没有否定太极拳技击术的厉害,恰好是《老子》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柔胜刚,弱胜强”的辩证哲理的应用和体会,都是众多太极技击名家的实践心得。这些 正是太极拳这种技击术异于它种以明显的刚硬、强攻为特点的技击术之独特精华所在;这 也正是太极拳把技击、健身、治病、怡情陶性、延年益寿等融为一体的长处所在;这是太 极拳产生时就具有的初衷,即“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祥推用意终 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绝不是中途才添加的。当然这方面后来更有所进步,也是有目 共睹的。但这是由于太极拳本身的内在因素所导致的。怎么能因为反对太极拳和道教的内 在联系而进而反对太极拳强调的根本原则和宗旨呢?同样,太极拳注重水和水的属性,是 客观存在的。拳经上曰:“太极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动如江河”。前辈们如在水 中行拳的意境,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教导和示范都是太极拳和水相联系的明证,怎能 因道教也注重水,而反对太极拳本身就注重水的特性呢?我们说太极拳和道教都注重水, 这正是它们密切联系的又一佐证。顺便提一句,浩文先生引用的“刚柔相济”和“五阴五阳”理论只是在陈氏太极拳遵 循的、陈鑫所著的《太极拳论》中论述较多。其他,如杨、武、吴、孙等各种太极拳的理 论中都不见强调。从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到杨澄甫、徐致一、许禹生、陈微明、吴志 青、孙录堂等都一致地遵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所提出的理念而主张“柔胜刚”。陈 微明甚至在沪创办致柔拳社,杨氏太极拳越发展越主张大柔大松,可见王宗岳的《太极拳 论》强调的精意和陈鑫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对太极拳的发展影响巨大。为什么有这样的 情况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而哪一个更符合正宗太极拳理论也是值得探讨的。我的观点 是坚持百花齐放,不能用王宗岳的去反对陈鑫的,也不能用陈鑫的去反对王宗岳的。在一 定的限度内,求同存异是允许的,但两者的境界和深度是有差别的。综上所述,浩文先生在《〈周易〉与太极拳术》一文中论证二者有密切关系时所提供 的材料,除陈鑫的《太极拳论》夕卜,都同时说明了太极拳和道家、道教的密切联系。为什 么浩文先生不进行这方面的考察和论证,反而得出了太极拳和道教无关的结论,而对太极 拳和道教的关系又这样敏感和非难。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太极拳和道教的关系是当前太 极拳学术争论的焦点和核心所在,毋庸置疑,浩文先生属对太极拳和道教的关系持否定态 度的一派。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在唐豪先生提出陈王廷创拳说前,民间的长期流传和众多的 太极拳前辈都一致认为太极拳为武当正宗,都较一致地认为是武当山丹士张三丰所创。 1932年,唐豪先生访问了陈家沟后,提出了太极拳是陈王廷根据戚继光《纪效新书》拳 经捷要编中收集的拳法和道家的《黄庭经》中的呼吸方法而创编的,但这种说法并未说服 徐哲东、向恺然、吴图南等先生和众多的太极拳的拳家们,他们仍然坚持原有的说法。新 中国成立后,由于反封建、破除迷信的形势要求,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人们避而不谈道 教和张三丰道人,也不愿提《老子》、《周易》等著作,对太极拳的起源和中国文化的深层 关系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这种形势下,顾留馨先生经过一番考证和推理,正式肯 定了陈王廷创太极拳说,虽然其中也有很多地方不能说服人和有许多漏洞,但基本上在全国得到了公认。陈家沟陈氏拳家世系简表中,王宗岳和蒋发的位置叫人一看就很有问题。 蒋发明明是王宗岳的弟子,但在表中却高出王宗岳三代,王宗岳却成了陈甲第的传人,当 上蒋发的徒孙辈的徒弟了,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又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为什么陈长 兴家族没有;陈有本、陈青萍为什么和陈长兴的陈氏太极拳出入那样大;王宗岳说他的 “太极拳论”来自张三丰祖师,谁也不能证明他造谣而就将其否定,但到底有何依据?类 似这些都有较大的问题,但大家都保持着沉默。但顾先生并不否认太极拳和道教的联系, 也未否认陈王廷创拳受道家《黄庭经》的影响,并且相当高地评价了王宗岳和王宗岳的 《太极拳论》。反观浩文先生,不但把非陈王廷创太极拳说一律称为“迷信与附会”,连对 太极拳和道教的密切关系都持否定和非难的态度,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和过激的。现在,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渐得 到查清。如王宗岳和蒋发的生平就很重要,而且大家把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同中国文化挂 上了钩,其中特别是太极拳和道教的关系问题已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和核心,大家对这一 问题都很关注和敏感。关于太极拳学术争论中好多重要的问题都与之相关。譬如,太极拳 的创始人是陈家淘人氏或是道人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论”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是王宗 岳自己写的,那王宗岳已具有完善的太极拳水平,他自己为什么不能称为太极拳的创始 人;如果不是他自己写的,他说《太极拳论》是张三丰传下来的,我们是否相信?我们相 信后张三丰岂不又成了太极拳的创始人;若是我们不相信,说王宗岳造谣或后人造谣又有 何依据?王宗岳造谣的目的是什么?王宗岳和蒋发二人从何处学来的太极拳?他们二人和 陈王廷的关系如何?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陈鑫的《太极拳论》为什么差别这样大?太 极拳发展过程中道教的思想和功法起着怎样的作用?怎样看待太极图和道教的关系?怎样 看待张三丰以前的太极拳,即怎样看待许宣平、李道子等人对太极拳的贡献等等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明确的’即太极拳和道家思想、道家功法(内丹术)和道家人物都有 着很深的直接的联系。道教及其信徒所形成的团体、从事的活动,一旦和武术相结合是最 容易产生出太极拳的。太极拳的产生需要思想、功法、武技的综合,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 传递,不是哪一代人就成就得了的,而道教徒们在天然良好的道教宫观里(譬如武当山) 就有条件从事这些。所以这点在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太极拳是我国民族 文化的结晶,是武、医、道、佛、儒的思想精华融合的产物。《老子》对王宗岳的《太极 拳论》影响较大,《周易》及其解说,特别是周敦颐的《太极图•易说》⑤对陈鑫的《太极 拳论》影响较大。但周敦颐的思想受道教的影响很大,故而最终还是道教的思想对太极拳 影响最大,在太极拳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在思想和功法方面道教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拳架 方面,陈长兴的拳架对杨氏、吴氏太极拳影响很大;陈青萍的拳架对武氏和孙氏提供了主 要的参考。但思想和功法,包括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比拳架更为重要的东西尽管现 在的太极架拳架(套路)有很多种类别,但其反映的核心功法和思想特点却是基本上相同 的。太极拳的成熟,不是哪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经历了思想一功法一拳法的过程,经历了 一个较长的时期。太极拳浸透了众多先辈的精力和心血,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产物。如 果硬要说个一、二、那我们要仔细研究讨论后才能排出。张三丰、王宗岳、陈王廷 .••…谁在第一?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一致的答案。我个人认为,把张三丰作为太极拳的创 始人更符合逻辑、历史、民意和传统。

浏览3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