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2年,杨建侯的高徒许禹生在《太极拳图解》一书中,就将太极图引入太极 拳的著作中。他说:“世传太极图有二。一为周莲(濂)溪所遗。一则俗传之双鱼形图也。 双鱼形图除可借表明搭手时阴阳虚实,盈缩进退外,余无可取。至周氏图则所具之理甚 奥。”大家知道,阴阳鱼形的太极图,过去常是道人衣服后背的图形,用来比喻太极拳推 手时的搭手之形和推手之形是再形象不过了。如图3所示,二人相搭,甲、乙右手腕相 粘,各再以左手掌抚于对方右肘,两人的手臂外线和两人的后背构成了太极图的外圆,即 两鱼的外围线而成O;而内手臂相搭则构成两鱼的内围线而成S,两相密合而成,即是阴 阳鱼的太极图式(如图1所示)。阴阳鱼太极图,不但比喻了推手的形象,而且蕴涵着阴 阳相生、虚实相应、盈缩相随、进退相连、动静相变、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推手行变万化的 核心哲理。其两个鱼眼代表了双方攻守的中心和重心,即关键点所在,用之来比喻太极推 手不但形似,而且含蕴深刻。太极图作为道教徒的衣服外在标志,画在道人衣服背面是很 早的事,太极推手是否受到太极阴阳鱼图的启示而产生,不得而知,但至少是太极拳的早 期研究者就把太极推手和阴阳鱼太极图相联系对照。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练习技艺和较技的 一种独特形式,是其他拳种未产生过的,它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的难 题。凡是太极拳家都精于此道,即它为太极拳技击术的发展提供了方法、培养了人才,是 很重要的创造。它和道教的阴阳鱼太极图有如此形神相似的关系。因为太极拳讲究“意气 君来骨肉臣",相对于形体的推手运动的骨肉之动,太极拳的意气之理处于君的主宰地位, 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许禹生认为这个阴阳鱼太极图相对于周莲(濂)溪的太极图就显得不 那么重要了,而成为“余无可取”。而莲(濂)溪先生所遗的太极图几乎能全面反映习太 极拳者的探求在意气上的理法,“其他具之理甚奥气相对于推手的阴阳鱼太极图,则更为 难懂一些。“惟因限于篇幅,不能解释(可惜——笔者注),今仅就原图约言之。”紧接着 对此图(如图2所示)进行了解释。“此图共分五层,首层圆环(在平面为圆,倘立体时 应作球体即'太极球'——笔者注)。”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当行功时,中心泰然,抱元 守一,无机心,无睽兆,作虚空相可谓无极矣,而动静阴阳刚柔进退已悉具其中,实万有 之母也,非太极而何。第二层,中分圆形为两,阴阳虚实各得其半,所谓动而阳、静而 阴、立两仅也,舒之则为坎离二卦喻拳之柔中隐刚,动中守静互为其根之意也。第三层, 五行喻五步。就其阳变阴合言之,如水根于阳,火根于阴,喻进极思退,退极思进也。木 性曲直,金性从革。喻拳运动时之屈伸开合粘走随抑也。万物均生于土,而位又居中,在 人为意,推手时,挪、撅、挤、按互为生克,然不以意贯串之则谬矣……第四层喻人。 第五层喻物……精于太极拳者,一动一静,均合至理……至因敌变化,交互其用,错综其 道,而应付无穷……则无往而不制胜矣。在此“约言”中,可见许禹生将太极拳理和周莲 (濂)溪所造太极图契合之深透,从无极、太极、两仪、坎离、五行逐一契合,非常贴切关于太极拳与道教的太极图的关系—太极拳与道教关系考证和推理之一.• 巧妙,五行则以意为土,为中君,其之四行则喻为挪、握、挤、按相生克。将太极拳的 手法窍奥和拳道至要都一一述到,而且进而谈到人道、物道、自然道。关于太极图与太极 拳的奥义,我相信不会是许禹生一人的见解。他的老师是杨健侯的父亲杨露禅,和武禹襄 是亲戚,杨健侯受武禹襄的拳艺影响就较大。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首先是由武禹襄得到 而传入杨家的。笔者相信,正如杨、武两家研究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一样,他们对“太 极图”关于太极拳的密义的解释也详加研究过。得出的奥义和“太极拳论”完全相吻合和 相互补充。“太极拳论”和“太极图”作为太极拳理论研究的两大支柱,并将研究的结果 运用于他们的太极拳实践之中,许禹生作为入室门徒,是得到过这方面的传授和熏陶的, 即许禹生对太极图的太极拳理论的解释是有师承的。查周莲(濂)溪所遗太极图原戴于《周子全书》卷六的《太极图说》。周莲(濂)溪 是宋仁宗时的理学创始人,名周敦颐,字茂叔,原居道州菅道莲(濂)溪,称周敦颐为周 莲(濂)溪,或莲(濂)溪先生。其《太极图说》中除有图外,还有“说”的部分,与王 宗岳的“太极拳论”也有相似之处。有人据此而说太极拳是在《周易》理论指导下的产 物,其实这种说法欠考证。《周易》和《周子全书》成书相隔千年,《周子全书》不是《周 易》。况且,周敦颐撰写的《太极图说》完全是融合道、佛的思想,主要是融合道教的思 想和老、庄的思想,研究《易》、《庸》的产物。《周子全书》的主旨是“推明天地万物之 源”,即是探讨宇宙的本源和发展过程的。在他之前的儒家对宇宙的本源和发展都未做过 较认真的研究,因而基本上没有自然观、宇宙观方面的内容,而道教有极丰富的史料,因 此周敦颐继承和发展了道教这方面的思想,以完成《太极图说》,表述了自己对宇宙生成 发展的看法,而成为宋明道学的开创者,被称为“道学宗主”。许禹生引用的周敦颐的太极图原载于《周子全书》和《宋元学案》等书中,是经朱熹 修订过的。周敦颐的原极图如图5所示,毛奇龄称此图“最真且最先”①。该图见于朱震 《易卦图》上卷。图中两个核心部分是第图5-2的“三轮黑白相间图”和“阳动”之下的 “五行相生图”。经明、清许多学者考证,这两图其实来源于东汉魏伯阳《参同契》。清人 毛奇龄在《太极图说遗议》中说,五代彭晓新编的《参同契》旧本中有《水火匡廓》和 《三五至精》二图(如图4所示)。这两幅图原是道士用来“明作丹之意”的。《水火匡廓》是《参同契》“坎离匡廓,运 毂正轴”的图示,表示五气之中,水火为贵,水火相交使成“圣胎”。此左半圈为离白黑 白;右半圈为坎,黑白黑;白指阳爻,黑指阴爻。左右相合,成一轮形,表示水火相交, 坎中之阳填补离中之阴,成为纯阳,结成圣胎,即图中最小一圈表示圣胎。而其运用到太 极拳中则是升督降任,意沉丹田,呼吸进行逆式呼吸,吸由督脉升至泥丸,出则由泥丸降 下,气沉丹田。腹部进行鼓荡,叫做“坎中满”;切忌胸部用力呼吸,叫做“离中虚”。不 仅太极如此,形意、八卦也是如此。这是内家拳虚胸实腹的要则,也是其区别于少林拳的 呼吸的主要区别,即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和运气方式来源于道教的内丹术,而一反少林传统 的胸式呼吸法。《三五至精》是《参同契》“三五与一,天地至精”的图式。三五指五行中土、火木、 水金三组:“中央土,一五也,天五生土也;左火与木共一五也,地二生火,天三生木也, 二、三,五也;右水与金又共一五也,天一生水,地四生金也,一、四亦五也。”①即五行 用五个数目来代表(如图6所示)。此图的大意是把五行加以锻炼,传其交合归于一元,以成金丹大药。唐吕洞宾有诗曰:“阴丹诀,三五合玄图,二八后机堪采运,玉琼回首免 荣枯,颜貌胜凡妹。”虽明白其大意,但其中的奥妙是一般世人所不清楚的,而吕洞宾这 样的得道人是清楚的。周敦颐把《参同契》的这两个炼丹图吸收入《太极图》,证明《太 极图》的最初来源是道教。故清初学者毛奇龄说,周敦颐的《太极图》“传自陈挎……其 创传者,则又窃取魏伯阳《参同契》中《水火匡廓》与£5五至精》两图,而为一图”③。 只不过《参同契》两图只是图解炼丹,而周敦颐用来图解宇宙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但这种 图说和思想,早在唐代以前的道人为了给炼丹术提供理论依据就产生了。唐明皇御制出版 的《正统道藏》所载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其中的第三图名为《太极先天之图》(如 图7所示)④,只是第二圈“三轮黑白相间图"稍有不同,其余全部相同。将图7和图5 比较,发现图中注文完全一样,只是图5将图7的坤道成女和乾道生男,移于下一图的两 侧,而将生化万物移于最后一圈。从上所述,可以证明周敦颐的《太极图》是以道教的 《太极先天之图》为蓝本,而参照了《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而成的。之所以这样,并非偶然,因为周敦颐本人和道士陈挎有如下的师承关系。《玄昌录》 卷五中说:“陈挎字图南……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去隐武当山,辟谷练气作诗八十一首, 号指玄篇,后唐明宗封为清虚处士。图南淹通群经而尤精易学。盖以授弟子穆修,修传李 之才,之才传康节先生。陈挎又以太极图授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濂溪先生周茂叔。” 《宋元学案》(卷12)所说则更详细:“考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 《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洞宾后与陈图南同隐华山,而以授陈,陈刻之华山 石壁。陈又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修以《无极 图》授周子,周子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寿涯……周子得此说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 易,以为儒者之秘传。”明末黄宗炎也有同议。他在《太极图说辩》中说:“太极图者,创 于何上公,传自陈图南(陈挎字),名为《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周茂叔(周敦颐 字)得之,更为《太极图说》黄宗炎所看到的陈挎《无极图》

浏览3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