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圣朝功令学官 之旁,各有射圃,今强半艺蔬矣。季公集郡国材官良家子,试之 先骑射,后文艺。今饮羽贯革者几人,此岂射之尽不善哉。抑射 法之不传耳。……余自弱冠时,从师问友,常会南北之善射者相 讲求,凡射中之立法、身法、手法、挽法、审固法、撒放法,皆选择 古今要旨,合纂成编,加以参考,绘图注于左,使览者按法研习, 熟自生巧,所谓其中非尔力者,庶有裨于万一焉。故忘其寡陋, 用公同人,使幸而当路见采,以颁诸郡县材官及良家子,则人人 皆挽强之选也。昭义步兵,雄边子弟,将复见于今日矣。即偶有 一隅不靖,小丑蠢动,奚虑哉?
第五节 武术与徽州军事(三)
明代东南倭患,是明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国家安全问题。 在与倭奴的军事斗争中,徽籍官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军事战略与 军事武术思想在明代抗倭斗争中的作用重大。胡宗宪,字汝贞,号梅 林。明绩溪人。嘉靖戊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督师剿倭寇,以言官 论劾下狱受死,万历初追复原官,谥号襄懋。其事迹《明史》有记载。 其所撰的《筹海图编》十三卷,涉及的军事武术颇多。该著作中,关于 海船、兵仗、戎器、火器等记载,无不周密,特别是四库馆臣在《四库提 要》中说:“又若唐顺之、张时澈、俞大猷、茅坤、戚继光诸条议,是书亦 靡不具载。”我们知道,上述五位明代武术发展史上,著名的武术理论 家与实战家,在明代武术理论体系建构中,地位突出,影响深远。胡 宗宪能够在其《筹海图编》中辑录上述五位武术家的论断与观点,表 明了胡宗宪在传承发展明代武术。胡宗宪的军事武术著述主要体现 在其《筹海图编》卷十一至卷十三中,即“经略”中。兹从军事武器、 武术训练方面予以归纳总结。
关于倭刀的记载。胡宗宪在卷二《倭国事略》“倭刀”条中,对这 一外传而入的武器,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刀有高下,技有丁•拙,倭 之富者,不惜重价而制之,广延高师而学之,其贫者所操不过下等刀 耳。善运刀者,在前冲锋可畏,颇有限也。中国人不知,望之辄震而 避焉,擒获夷刀亦莫辨高下,混给兵士,故志之。”事实上,胡宗宪对倭 刀的介绍,有助于兵士消除对倭刀的恐惧,获得战胜倭刀的信心。关 于倭刀的具体制式,胡宗宪记载到:“大小长短不同,立名亦异。每人 有一K刀谓之佩刀,其刀上又插一小刀,以便杂用。又一刺刀长尺 者,谓之解手刀,长尺余者谓之急拔,亦刺刀之类。此三者乃随身必 用者也“”倭刀中有一类大刀,“其大而长柄者乃摆导所用,可以杀人, 谓之先导。其以皮条缀刀鞘,佩之于肩,或执之于手,乃随后所用,谓 之大制”。在刀的分类上有上等与此等之分。其中上等刀中的上库 刀,制造精良。“山城国盛时,尽取日本各岛名匠,封锁库中,不限岁 月,竭其工巧,谓之上库刀。其间号宁久者,更加世代相传,以此为 I:”。而此等中的备剪刀,“以有血漕为巧,刀上或凿龙、或凿剑、或凿 八幡大菩萨,春日大明神天照皇大神宫皆其刑著在外为美观者”。可 见备剪刀制作上很精致。
胡宗宪在军事武器的介绍上,主要介绍的是热兵器和冷兵器两 类。前者包括“火药桶、火砖、喷筒、火器、火箭”等,后者包括“弩箭、 马箭、标枪、长枪、梨花枪、狼笑、棍、天蓬铲、偃月刀、剑”等。从武术 器械的发展看,胡宗宪关于上述冷兵器的发展演变、制式、使用方法 以及具体招势等均有辑录,同时还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配以图文进 行直观记载。
马箭胡宗宪总结出马箭三种箭法,并介绍每种技法要领:“予 按马箭之法有三:曰分骤向前射也,曰对蹬向旁射也,曰末秋向后射 也。此武士之长技也。愚谓分骡者,以马之颈骤为界,一边挽弓,一 边发矢。乃弄花巧之法,边军不然,以身俯出马外,于此挽弓,就于此 发矢,临敌仓皇之际,庶无缪误。对蹬者,主左一边而言,今北方响马
常勒马由道右而行,让客于左,以便发箭,亦此义也。然是法但可施 于途遇一二人耳,设使众敌丛射,或敌左右将一旋马以应酬之耶,学 骑射者须习左右手,皆便,方可。”
长枪胡宗宪引用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的阐释:“长枪后 手要粗,可盈把,庶有力,若细则掌把不壮,枪腰要从根渐渐细,至头 而止,如腰粗,则硬强不可拿,如腰细则软而无力,虽手法之妙,不能 拿打他枪开去也。枪稍不可辄细,要自后渐细,方有力。最忌太重, 重则头沉,不可举动,是自弃枪也。”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长枪的 制式。
梨花枪胡宗宪引用他人之观点,对梨花枪进行了介绍:“梨花 枪者,梨花一筒,系于长枪之首,临敌时用之,一发可远去数丈,人著 其药即死,火尽,枪仍可以刺贼,乃军前第一火具也< 宋李全昔用之 以雄山东。所谓二十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是也。此法不传久矣-布 政司报效吏许国得其法而造之,尝武之沈庄,果得其用
棍 在介绍棍时,胡宗宪既转录他语,也谈自己观点:“少林棍俱 是夜叉棍,有前中后,三堂之外,前堂棍单手夜叉也;中堂棍阴手夜叉 也,类刀法;后堂棍夹枪带棒。监紫薇山为第一(牛山僧善弄之),通 虚孙张家为第二。河南棍赵太祖腾蛇为第一,贺屠钩杵与西山牛家 硬单头皆次之,安猴孙棒(卞城淮庆人多用之),,”胡宗宪指出:“自占 名将未见有用棍者,用棍惟宋江诸人。”
偃月刀胡宗宪对倭刀技艺的破解,很有心得:“使刀无如倭子 之妙,然其刀法有数艺高而能识破者,御之无难,惟关王偃月刀,刀势 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马 上刀要长,须前过马首后过马尾方善。”
在介绍狼笑、天蓬铲、天蓬剑时,直接辑录了他人的阐释如汨 述剑式时,照录了剑式五家:一曰马明王,一曰先主,一曰卞庄,一曰 王聚,一曰马超。关于武术训练,胡宗宪主要引用兵部尚书张时微、胡世宁教士卒
练兵的方法。张时做说:“备查编户,随其住居,相近团聚,大率以若 干家为一甲……各备锋利器械几件,每乡长管下置大旗一首,及合用 铳炮等项,听从乡长统领,前置空闲处,所演习武艺,一遇有警,即便 升旗举炮……其居民或多或少,随其团练,不拘定数。”而其所辑录的 胡世宁“精教练”之法,更是十分周全。从组织管理到习练内容,均有 详细的记载。特别是关于团练,其征引到:“每乡每里内,各选立有行 止才望,能服一乡者二人,为正副总甲,置大旗一面,各置号头锣鼓, 部领齐集,每五日一次,在城者,就军伍教场,在乡者,就本乡教场,各 操练武艺.乡市军民之中,若有平素胆力过人,武艺精熟者,须听赴 府报名,另有义勇名色,本府重加优待。”
关于如何练乡兵,胡宗宪思考深入,针对当时保甲之法,提出了 中肯的看法。他认为乡兵之名有二义:招募之乡兵、团保之乡兵。关 于这两类乡兵的武术训练与使用不尽相同。胡宗宪指出:“召募之乡 兵谓选其土著之骁健者为之,系其名籍于官,而又以将臣领之……无 事则作其投石超距之气,有事则以搏前击后之功,是为素练之乡 兵。……至于团保之乡兵,不过因其地方远近,人民之众寡,使之自 相团结,谕以共保室家。小警则虚张声势以幸其贼之不来,大警则预 行收敛免致受祸之惨,如是而已矣。”
胡宗宪认为,招募之乡兵,因训练有素.在抵御倭寇中,应该选用 招募之乡兵,而不是调客兵。他还指出,僧兵由于武艺高超,训练有 素,是精兵的重要来源。他说:“今之武艺天下胥推少林,其次为伏 牛,要之伏牛诸僧亦因欲御矿盗而学于少林者耳。其次为五台,五台 之传本之杨氏,世所谓杨家枪是也。之三者,其刹数百,其僧亿万,内 而盗贼,外而夷狄,朝廷下征调之命,蔑不取胜,诚精兵之渊薮也。”
胡宗宪关于武器使用、选武用武,可以说,既能承接他人之武术 技法与用武理论,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从《筹海图编》来看, 似乎其已将所知武器及着法、理论全面记载呈现。然而正如其所说: “愚见学士大夫,谈经济者,多有不传之秘。如无形渡之类,随时变
浏览3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