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进一步触及在咸同 兵燹的军事斗争中,徽人是如何借助武术进行自卫与抵抗。事实上, 徽人在这次兵乱中,举起大旗,开展以团练为主的抵御外侵,其有效 途径就是通过团练组织来实施军事武术训练以增强军事斗争能力’ 因此这是明清徽州武术与军事关系的重要方面,值得进行深入探究。
咸同兵燹的基本情况是:自咸丰三年( 1853)太平天国军进入安 徽,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安徽特别是徽州成为清廷军 与太平天国军的主要战场之一。据《太平军兵争期内皖省府州县经过 兵事年月表》显示,徽州下辖的六县被太平军攻占的次数达到66次,分 别为夥县、绩溪各15次;祁门和婺源各11次;休宁10次,歙县4次3 可见徽州府各县被攻占的次数之多,战事之频繁。在这一战场上,清军 的节节溃败成为常态。在这一背景下,徽州地方官员与乡绅组织团练 来应对太平军侵占。据郑小春统计,徽州各地均办有团练,在徽州府和 歙县,咸丰三年(1853),知府达秀设守望、守险两局于郡城,后改为义练
局,以绅士董之,练勇多花会党徒。在祁门、休宁和夥县,太平军于咸丰 三年(1853)攻陷皖城时,祁门知县唐治即奉令开始“集民团,召募壮勇 在城训练”,而休、夥两县“邑绅来祁协防”。其中祁门团练分乡设局, 城乡共设八局。在绩溪县,咸丰三年(1853)二月,邑绅商议在明伦堂开 设团练公局,并在各隅分设四局,后改为义练局,邑人吴定洲集花会党 徒,组成徽州府义练团,以对抗太平军。
以上论述了晚清徽州兵乱以及徽人通过团练组织来进行抵御与 自保的情况。这是我们进一步讨论明清徽州武术与军事关系的前 提,,要直接考察明清徽州武术与军事的关系,就应该落脚于徽州团 练的方式及其在御敌自保中的军事斗争情况。为此我们从团练内容 与作战两个方面讨论武术与徽州军事斗争的关系。关于徽州团练的构成。徽州团练组织中,多以乡绅、地方官员为 首。前者如汪宗沂在家乡开展的团练。而地方官员组织的团练,占 有相当比重。歙事闲转引自郑小春《太平天国时期的徽州团练》,《安徽史学》2010年第3期。 力的根本所在,是开展御敌的最实用办法。《歙事闲谭》卷十九有条 云:“咸丰五年冬,张文毅阅视乡团于各乡,驻檀干,丰乐水以北之乡 团毕集,皆董事领之,各以旗械华美相夸耀匚予(按,指许承尧)时年 尚小,衣腋裘,佩古剑,随长老率团丁,行三周而退。他村团亦然,远 近聚观者千万人,皆以为盛观,虽赛会之盛者无此排场也从团练成 员的配饰看,皆手持武术器械,可谓是整装待武,自有一定武艺本领。
关于团练组织的应战与效果徽州团练组织在应战中,能够很 好地结合各地方乡团力量,开展联合抗敌斗争,如:“咸丰七年正月. 夥县团练分守各岭,会合祁门团练,从江长贵、周天受战柏溪,率己复 祁门,贼奔大洪岭“ ”“咸丰十年三月,绩溪北乡民团,会宁国西乡、旌 德东乡各团,攻旌德丁从应战效果看,团练组织起到了抵御外贼的作 用。正如《歙事闲谭》卷十九云:“自设团以后,贼始亦慑于虚声而不 敢遽进。”
关于团练组织的应战与效果徽州团练组织在应战中,能够很 好地结合各地方乡团力量,开展联合抗敌斗争,如:“咸丰七年正月. 夥县团练分守各岭,会合祁门团练,从江长贵、周天受战柏溪,率己复 祁门,贼奔大洪岭“ ”“咸丰十年三月,绩溪北乡民团,会宁国西乡、旌 德东乡各团,攻旌德丁从应战效果看,团练组织起到了抵御外贼的作 用。正如《歙事闲谭》卷十九云:“自设团以后,贼始亦慑于虚声而不 敢遽进。”
当然,明清徽州民团除了应对外敌入侵之外,于境内治安亦有作 用。晚清婺源人詹鸣铎的自传小说《我之小史》就讪载了民团以武治 理境内治安一事
连忙上去,见奸人已换作短装,佩腰刀,手执铁棒,集庙 上硼背约二十余人,宝头也着其子戎装窄袖,荷后膛枪,杂入行 伍。我见如此,乃下来到添灯底,振臂一呼,从者四起。我借得 宝剑一口,带领三十余人,各执鸟枪军器,赶上祠去,见宝书亦 到,手提数响快枪,是夜上上下下,巡查一周,局内有灯笼前导, 如保安队情形相似。记得绿树祠门前握拳透仍,某某戏谓有文 事者必有武备,我谓文事不可知,尚武精神,今不可少耳
同时金凤文、邑人张祖房在《武备要略》后各撰一跋文。张祖房 说:“程将军所著,悉其玄奥,是编当与铜柱勒燕之铭并传,大有功于 后世矣。程将军初以儒术起家,今是编以樽俎而兼折冲之妙,斯可与 王文成公比隆也。”
《武备要略》全书共十四卷,既有程子颐所辑他人之述,也有程子 颐所著。卷一“论十二篇”,为李邦华审定,程子颐著,主要内容涉及 军事武术中的战略战法,有选将、将权、召募、练艺、器械、火器、军礼、 战诀、将秘、阵法、舟战、奇正伏、车步骑。卷二“火攻总论图说”
程子颐共列出十六种使鞭招势和单鞭套路图.每种招势均有注 解,配以图谱.这十六种招势为:单提鞭势、埋伏鞭势、左看鞭势、右 看鞭势、左勾鞭势、右揽鞭势、拗步鞭势、从鞭势、左撩鞭势、右劈鞭 势、左定膝鞭势、右定膝鞭势、朝天鞭势、倒拉鞭势、背打鞭势、收鞭 势。其对每招势的解释细致明了.如“左看鞭势”:“此开右边门户, 肩面俱空,饵彼枪劄入,将鞭往右,格开彼枪,进左步,上右步,即压一 鞭,复勾一鞭,剪步抢入击杀。” “背打鞭势”:“此先立外看势,开右边 门户,彼枪劄入,将鞭往右,推开彼枪,进左步,偷右步,转身横打一 鞭,复搅一鞭,剪步抢入击杀
关于使鞭的理论及其运用注意事项,程子颐也作了深层次的阐 释与提示:“夫鞭之用,莫究其所自,而敬德之鞭.亦不见于史传。予 少时甚慕焉,遍访不得其传一习单刀于冲斗公,得其法,则知刀 与鞭,大同少异也其单刀轻利.用者便捷若遇坚甲之兵,难制胜 矣。鞭体重,有力者自能运用,惟以身法为要,手法便捷,步法快疾, 诱而击之,乱而取之,心手俱化,方可言技:若遇坚甲连架击之,无有 不毙者。且利于马战,马上惟以身法、手法,无过左右闪躲,及勾搅撩 劈,盘旋击刺数法尽矣。今选数势,绘图于后,述其势可以与枪相敌 者若遇别器,圆转击杀,制胜之机在我矣”这段文字阐述了鞭的特 点及对使用者的要求,指出使鞭时关键在心手俱化鞭法运用的核 心要素是身法与手法。同时程子颐特别强调鞭法运用到马战中,有 很高的击杀效果如果遇到其他兵器,则和使鞭者的临场运用与善 于变化有关。
画戟画戟在当时,很少右使用者.因此关于画戟的使用方法, 亦少见.程子颐将对少林棍法技艺的体悟与认识,运用到画戟中,从 而总结出画戟的制式与招势:“盖间戟之器,有傍枝,便于勾推,与钩 镰枪同类,短枪似不及也。其用法有单手劄,有拿、有捉、有四平、跨 剑骑马、披身悬脚、梁戟通袖、披身穿袖、韩信磨旗、吕布倒拖戟、跨剑 定膝诸势.一如棍法用.乃能尽善以与他艺试,与棍法上着大同小 异耳,亦利于马战”程子颐选取戟-招势,并且绘图以说明。这十 势分别是:高四平戟势、中四平戟势、低四平戟势、跨剑戟势、骑马戟 势、披身戟势、通袖戟势、穿袖戟势、定膝戟势、吕布倒拖戟势:,最后 他还绘制了画戟套路图“蛾眉铲这•武术器械技艺是程子颐从江西吕月崖那里学习而 来使用时.招法与枪相近“夫蛾眉铲,南北未有其艺,惟江西教师 吕月崖,昔时曾负此器至新安,余家君见其技’勾推快利,进出便捷, 因传其艺,且用法与长枪少异阴阳手持铲,圈里有拿,圈外有拦,有 边拿,有边拦,“勾,有推,有挪劈.有搅压沉铲,有圈里圈外,跟枪用
之,可称无敌。”蛾眉铲运用时的优 点在于快捷,其与长枪配合运用, 则效果更加。同时程子颐也指出 蛾眉铲要比月牙铲更有用。程子 颐将习得的蛾眉铲招势总结为八 势:四平铲势、边拿铲势、边拦铲 势、挪劈铲势、圈里搅沉铲势、圈外 压沉铲势、圈里沉铲势、圈外沉铲 势,并对各势进行解释,配以图谱 呈现。
狼牙棍此器在制式与用法 上完全由程子颐独创。程子颐指 出:“夫狼牙棍,只传其名,而未见 其用者。余昔曾制此器,头长二尺 四寸,靶长四尺,共有六尺四寸,用 法类大刀、阴手棍。若马上用,如 左边一棍打击,倘右边敌至,要将棍稍提于右方,能打得去,焉得便? 故今制,头长三尺四寸,靶只一尺六寸,共有五尺,与拦马撅同类,用 法类铁鞭、单刀。以马上用之,左右砍打,再无妨碍,及前后搅绕撩 劈,无所不便,此为马上之利器,而步下用之,又便。”程子颐指出了狼 牙棍的招法与铁鞭、单刀相近,最适用于马上交战。他还罗列了狼牙 棍十种招势:左看狼牙棍势、右看狼牙棍势、左搅狼牙棍势、左独立狼 牙棍势、右独立狼牙棍势、拗步狼牙棍势、右定膝狼牙棍势、朝天狼牙 棍势、左撩狼牙棍势、右撩狼牙棍势。最后还附有狼牙棍总势套 路图。长柄斧该器从宋将王德那里传来,对此器的用法,及使用要 求,程子颐阐释到:“此艺当授勇敢之士,其用法,不必花哨,只用勾 砍,缠搅撩劈,兼以馒头五花,数法尽矣。”他总结出长柄斧十种招势
天蓬叉 程子颐从叉的分类,持叉姿势,使叉方法,基本叉势等 方面进行阐释与介绍:“夫叉有阴手叉,阳手叉;阴手叉长不满六尺, 右手持叉向前,或以叉前钻后,或有埋头献钻,与枪相敌。以叉格开 彼枪,再以叉把,或提或压,加以滚身,方能进得去,若迟缓反被彼枪 劄矣,何能取胜?阳手叉名天蓬叉,长有七尺六寸,左手向前,阴阳手 持叉,法有拿拦提压,有单撒手劄,及颠步剪步诸法,与枪相敌,进退 疾便,类于少林棍势。惟身法手法步法兼全者,则得其奥矣。此叉极
浏览7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