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太极拳的历史,是张三丰创立太极拳,抑或是陈长兴创立太极拳,长期以来是武 林中争论不休而又不了了之的一个问题。自陈长兴(1771—1853)传杨露禅,太极拳秘密 公之于世,太极拳近200年的发展和变异是明明白白的,于是陈氏创立太极拳有了依据, 张王丰创立太极拳变成托伪学说。我并不这样认为。从表面上看,现今的太极拳架都是由 陈氏到杨氏,再逐渐普及变化开来,但从实质上看是张三丰的遗论一一王宗岳的《太极拳 谱》在指导着太极拳的深化和发展,即太极拳修为的理论来源于王宗岳,来源于道家,来 源于道家的张三丰。自从太极拳问世以来,其派别有陈、杨、武、吴、孙,新中国成立后又有24式、48 式、88式及各式新编简化套路。但我认为现在的太极拳架和当年陈长兴的太极拳架在形 体上已面目全非了。即太极拳在形体上已完全脱离了其视传的架间,但其遵循和依据的拳 理、拳经是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三人的传统拳理拳论为主。陈氏的《太极拳经》 (陈鑫的)除陈氏太极拳的同仁外,并不为一般太极拳练习者所重视。从现实上看,在潜 移默化中大家不约而同地达到了理论上的默契,即谁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谱》遵循得好, 谁就对太极拳演练、发展得好。《太极拳谱》中的核心文章,“太极拳论”、“十三势”、“打 手歌”等篇是太极拳的理论精华。《太极拳谱》是武禹襄兄武澄清于1852年在舞阳盐店得 到的①,而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原书注中写到:“以上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所著。欲 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②这是太极拳修为的理论根据《太极拳谱》来源 于武当山张三丰的证明。查道家人物张三丰(非张三峰),是道家三丰派创始人,是宋徽宗的武当丹士。历史 上称他既卓越仙方,又擅技击,谓神授太极拳,在武当山时曾以单拳杀贼百余,所以以其 绝技名于时,几乎将其在道家方面的贡献都遮掩过去了。神授为虚也好,单拳杀敌百余不 可能也好,但张松溪、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甘风也都是真实的技击之士,俱称他们 的技击术来源于武当张三丰,且张三丰授其太极拳。我认为避开神话和吹嘘,张三丰授太 极拳这一条可能性很大,至于其授的太极拳和后来陈长兴、武禹襄等人的太极拳在形上有 多大相似,我们完全没有追究的必要。这正如现在的太极拳和陈长兴时的太极拳在形上已 完全不同是同一个道理。总之,南派内家拳这些技击高手公认张三丰创太极拳确是太极拳 来源于道家张三丰的又一佐证。我们逐一分析太极拳大师,其受王宗岳的《太极拳谱》的影响远大于直接的师承。这 就是太极拳所主张的“入门需要师引路,功夫无息法自修”。杨露禅是直接受陈长兴师传,太极拳的修为、人品、发展和道家的关系一兼证太极拳为张三丰所创/ 长达十年,但武禹襄只是跟杨露禅学习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又从陈青萍学新架 月余③,即武禹襄只是入门,但后来得《太极拳谱》后深入研究,更有发悟,写出精辟的 《打手要言》。后传李亦畲,李结合自己的实践写出《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 放秘诀》等。这些理论和《太极拳谱》中的理论是一致的,一抽象、一具体。武、李二人 均为太极高手,他们主要的成绩在于在精研《太极拳谱》中结合自己的实践,为武氏太极 拳奠定了基础。杨班侯在杨氏太极拳中功夫独到,原因是受武禹襄的影响较其他人多。后 来孙禄堂只跟郝为真学习3月,结合八封、形意,以道家的理论为哲理指导,合三家于一 体,创林氏太极拳。可以粗略地这样讲,现存的太极拳,除陈氏外,受王宗岳的《太极拳 谱》的影响,各家结合自己的实践,进一步用道家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太极拳实践而产生 了自己独立的派别。近年来,我阅读了新中国成立前诸多太极拳家的著作,发现它们虽然派别不同,但对 太极拳来源于武当张三丰却是众口一致的。而且在太极拳理中,主动积极地引进道家的学 说,什么“太极合老说”、“太极合道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深入见解。其中如 孙禄堂、陈微明、姜容樵、陈志进、杨澄甫、许禹生、向恺然等人莫不如是,即在主张太 极拳来源于道家张三丰,融会道家思想上,他们难得地取得了一致,莫不在尽心阐发“太 极拳论”中引进道家的学说。二、太极拳的练法符合道家的练法在太极拳练法产生的过程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真人张三丰在湖北武当山道观 中,有一天在屋中诵经,有喜鹊在院中柏树上鸣唱,同时像鹰一样俯视着地面上一条盘结 的长蛇。蛇则仰视着鹊。鹊蛇相斗,鹊展翅拍打蛇时,蛇则蜿蜒轻身闪过。鹊数次攻击都 被蛇巧妙地化去。真人由此而悟,蛇盘如太极图,抗击鹊攻击时有以柔克刚的道理,再参 以太极、阴阳虚实、吐纳等道家秘理而创太极拳,以供门徒习练。这个传说不是没有道理的。实际上在中国的拳术中,只有太极拳最接近道家的导引吐 纳术,有的干脆就把太极拳称为道家导引术。道家的内丹法,即吐纳术,今则称为气功, 多为坐功,导引则为行功。不论坐功、行功都十分注意存神上丹田,纳气下丹田,叫做虚 其心,实其腹。为办到这点,太极拳虚胸实腹,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呼吸自然,练习架 式时,动作不宜过快,凡是动作过快,影响了自然的呼吸,即不为太极拳的呼吸’所以太 极拳更多地自然地具备气功的要求,稍从节奏、速度、意会上加以控制,即自然过渡到气 功。现在的太极气功莫不由是而生。在太极拳一整套练法要领中,我们都可从道家的学说中领悟而来。下面我们具体地谈 几个例子。老子曰:有无相从,前后相随。太极拳则要求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进之则愈 长,退之则愈促,一动俱动。老子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若存者太极拳要求内固精神,即总有余力,用之 不勤者即不勉强用力,要用意不用力,外示安逸。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太极拳则要求,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 己先动。这不是后其身而身先吗?外其身而身存者即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要求随人而不随己。老子曰: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居善地 者,得机势,心善渊者,敛气敛神,事善能者随转随接,动善时者,不后不先。太极之无 敌,惟不争耳。老子曰: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太极拳主张极柔而至刚,专气致柔 能万法归一。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 明。太极拳则要求粘连绵随,不与之抗,彼张我歙,彼强我弱,彼夺我与,然后能张,能 强,能夺。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太极拳则要求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又曰:不争而善胜,不召而 自来。太极拳主张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不争而胜,不抗而服人。仅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的练法要求和道家的主张是多么融洽。可以 毫不夸张地说,太极拳是道家的哲理在武术中的具体体现。三、太极拳的人品要求符合道家的标准如上所述,太极的修为功夫是道家修为功夫在武术中的体现,所以其在修为上和道家 一样特别强调性命双修。除在命功“上要练出独有的太极拳功夫外,在性功上则要求对 心性的修养,特别注意对性格的陶冶,强调人品的内涵功夫,其对人品的要求符合道家的 标准,大体上可归纳成下述三条。(一) 无争、从善、重道德轻事功以前太极拳传授甚密。杨露禅拜师学艺所受之艰难在武林中也是少有的。太极拳以前 不能轻易传人,要深知其人德性操守好,还要加以多年考察方传其人。陈志进先生曰,太 极拳入学有三条戒条:一不许保镖护院;二不许沿街卖艺;三不许入绿林。所以以前武林 中,保镖、卖艺、绿林中人练太极拳的人很少。太极拳本着道家的宗旨在人品要求上是无 争、从善、重视自己道德的修养,少介入社会上不干净的事情。正因为如此,练太极拳的 人出来逞能、打抱不平的也少,连和外国人较技的也少。因为他要求自己无争、从善,要 求清虚澹泊、冲寂宁静,甚至功夫练得好一些也要求自隐,以不求人知为务。所以练太极 拳的人很少主动挑起事端。
浏览3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