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时代,各民族的文化受到冲击是世界性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 个突然对外开放的国家,冲击就尤为强烈。冯骥才先生认为,本土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体现,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民间文化,无论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位置,还是当代世界文化中的位置都愈来愈重要。但在我国, 民间文化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商品化、旅游化,我们大量优秀而珍贵的民间文化正在急速地涣散与消亡。本研究认为,武术置身一个由西方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围城之中,前面有西方武技的冲击,后面有西方文化引导下的现代竞技体育的挤压,传承的社会群落逐渐在衰微,对此我们应该引起反思与警觉。我们应该意识到武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武”文化,是东方技击理念和智慧的结晶,而不应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略中被忽略、遗忘、冷落。
一、抢救与继承孰轻孰重
武术的本质是搏杀格斗,除了传统武术的一些拳派经过改造可以用来健身之外,很多传统武术的招法和训练方式是不能普及于大众的,需要一部分热爱传统武术,终生能守望武术精神家园的人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去承担传承武术的历史使命的。二十多年前,原国家体委曾经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 工作,然而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性的工程,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 当代竞技武术的发展与传统武术出现了断裂,使得当年的挖整结果又不能直接服务于竞技武术的发展,因而,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 我们建议,传统武术作为行将衰落的民间文化,应该视作重要文物加以保护。能保留的,尽量保留;不能保留的,应以照相、录像、录音和现代数码科技、文字描写等各种手段加以记录。更重要的是,记录、抢救得来的原始资料应作为重要文物,妥善保存,最好是修建中国传统武术(武艺)博物馆或者民间武艺资料馆, 收存有关传统武术的文物和抢救、记录的资料。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除了要设法把老拳师的技艺成果记录、保存之外,还要设法使他们的技艺能够流传下来。因为传统武术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人来传承的, 传统武术离开了传人是一句空话,所以不可能寄希望于以金牌为目标的专业武术运动员来传承,也不可能奢望以学习竞技武术将来有助就业的体院大学生来传承, 它只能寄希望于少数真正热爱传统武术的人,这些人至少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怀有难以动摇的情愫,也甘于去捍卫民族文化的尊严。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师徒制,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师徒制,它并不是封建糟粕,恰好是民间文化最适宜的一种传承方式,带有东方文化的感性和责任。师徒传承是历史上传统 武术延绵不绝的主要生命形式。由师父和徒弟结合而成的传习双方,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传承载体,被界定后的师与徒,便自然而然地与儒家中师与徒的礼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师与徒的礼仪规范,便成了其身份地位的最佳形象代表……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无不培养着师徒之间的深厚情感,无不孕育着师父超强的责任心和徒弟发自内心的敬畏感,无不聚集着作为门派团体的无以言表的精神力量。目前,戏曲、相声和中医界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拜师递帖仪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北京、上海的一些民间拳术也开始公开举办收徒仪式, 一些外国人十分热衷,他们觉得用这种古老的方式来接受中国的传统武术技艺, 是一种文化上的熏陶,也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责任,至少是对本门派技艺的继承与传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武术传承工作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涵,物质文化是显而易见的,而精神文化却常常为人们所忽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正因为中华文化有了不起的凝聚力、创造力,所以中国有了不起的生命力、战斗力文化流失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从政府到民间都在想方设法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或抢救,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以往,武术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概念,如果把传统武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保护也未尝不可。我们认为,让传统武术的一些有条件的流派率先进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是切实可行的,也会起到较好的作用。目前,少林功夫、 梅花拳、沧州重刀和回族武术等已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录。据我们所知,沧州的八极拳和陕西的红拳也在积极准备申报。其实申报的结果并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有很多传统武术的历史遗迹和史料以及经典套路、功法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是一次比较全面细致的挖掘整理工作。 传统武术流派众多,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当年统计的129个拳种到了今天很多拳 种已经有名无实了,但一些稀有的拳派或者高深的理论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我们还是寄希望于真正懂得传统武术的人和对传统武术有深厚感情的人来做这件事情,去为传统武术筑起一道坚实的保护之林,让传统武术回归到本属于自己的土壤和空气之中,健康而鲜活地成长。还有,我们必须区分传统武术中的哪些成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过去留下的兵器和练功设施以及场地可以说是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而真正需要保护的则是那些练功的方法和技巧、口传身授的劲力和格斗技法、传统编纂拳谱歌诀的方法等一系列的文化链接,如同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一样,才够得上真正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单一的拳种,需要用文化的视角去发现其亮点,例如,少林寺申遗是以“少林功夫”为名而不是“少林武术”,显然“少林功夫”的文化内涵和容量要比“少林武术”广阔得多,正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所 说:“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报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才是有价值的。”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风景秀丽的山川河流,雄伟壮观的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也有灿烂的文化和绚丽多姿的艺术,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现在国内从官方到民间掀起一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纳西古乐、 杨柳青年画和皮影戏、古琴等民间文化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之中,传统武术中的几个拳种也列入第二批目录,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也给处于低迷乃至危机之中的传统武术带来了一线曙光。传统武术应该积极地投入到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之中,传统武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独具特色的一个,是一种身体的文化和技击的文化,应当得到充分重视,而不是一味地把传统武术纳入“民族体育”或者“现代化转型的体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西方的强势文化对我们的民族传 统文化构成了强烈的冲击,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有一席之地,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提高民族自尊和文化认同的资源,对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传统武术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武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是需要真情付出的,需要历史的责任感,需要有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在这样的呵护和支持之下,传统武术才有可能回归到它应有的轨迹上来,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焕发自身的魅力。
三、武术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教育须承诺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教育也必须承诺身心的教训和人生境界的润泽与点化。境界涉及真、善、美等人生价值的甄辨与确认,所谓知识、智慧和身心健康,只有从这里才能获得相当的价值自觉。在教育学的视野中,知识应当是涵盖智慧的知识,智慧也应当是体现正义、和谐、真、 善、美等价值观念的智慧。武术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仿佛漠视了武术的价值,封堵了武术教育的泉口。如果我们再不能拨开压抑在武术之上的负累,光大其应有的教育上的种种价值资源,那会是多么的可惜与愧对我们的民族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啊!
浏览4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