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是需要载体的,那么对于民族文化中的特色项目的传承就不容忽视,需要在各学科中有机融入民族精神的内容,从而把民族精神潜移默化为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支柱。如何将民族精神纳入到武术教育之中,通过习武者的身体运动来培育民族精神,是当前武术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武术教育的历史使命和重任。武术是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闪耀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古往今来,武术的传授一直十分注重武德的教育,而且贯穿于整个习武的过程。历来习武者强调武术传授的道德化,使自己的技艺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也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散发着民族精神的脉动因此,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当代武术教育的价值定位,把武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教育资源,也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武术教育大有可为之处。武术的经久不衰,能历经数千年而流传,主要的原因是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健全的教育功能。金恩忠《武术名人录•自序》中指出:“技击之道,代有名人,而邪正有异,贤愚不同。或优游林泉,笑傲风月,此武之清也; 或导引吐纳,功戏五禽,此武之道也;或冲锋陷阵,舍身为国,此武之大者也; 或来往尘世,安分守己,此武之隐者也;或激励后学,发扬国光,此武之任者也; 或任侠尚义,喜雪不平,武术对人的意志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 响,但可以肯定大都是积极而良好的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传统,是国家凝聚、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公民最基本和最高尚的道德要求。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从先秦到如今,不少先贤时俊都提出了许多有关“忠” “公”为国的哲理名言。 如“天下为公”(《礼记》),“孝、敬、忠、信为吉德”(《论语》)等,表现了胸怀 天下的信念。这种信念,经后世的不断充实与提高,到了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毛泽东 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成了千古诵唱的名言警句。岳飞的精忠报国,抗击金军;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死不降,慷慨就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福祸避趋之”,虎门销烟,震惊中外。这些都是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典范,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和彰显。关于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在武术和武林人物中的体现,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把这些鲜活而生动的故事讲述给学生或者印成小册子,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武术中人爱国、自强、宽容、和谐的民族精神,不但学习到武术的技术内容,还从这些故事中受到熏陶。限于文章篇幅,仅举几例。

一、对爱国情怀的塑造和阐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祖国历史 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它给传统的爱国主义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用爱国主义这面旗帜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激发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抵制各种民族虚无主义,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当武术文化把爱国主义当作它的精神最高层次时,它就同其他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和起来,从而反过来促进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习武者(无论是武技高超的还是普通的习武者),都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祖国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武艺高强,之所以被后世传颂,是因为其一生坚守“精 忠报国”的信念。建炎三年(1129)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 明州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 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岳飞有一句名言,“文官不爱钱, 武官不惜死”,这样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希望。历史是最终的裁判,岳飞的英名和事迹被千古传颂,而那些出卖国家和民族的人,却落下千古骂名。文天祥面对利诱,留下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自幼习武,他不但是一位对后世武术影响巨大的军旅武术家,还亲自组织“戚家军”,南征北战,终于完全平息了明朝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倭寇之患。他写下的“封侯非我意,但愿平海波”的诗句显示了抗击倭寇的决心。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蹂蹦中国的时刻,许多武林豪 杰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例如,冯三保父女、 “鉴湖女侠"秋瑾、武术名家霍元甲、王子平、韩慕侠、蔡龙云等。精武会会歌甚至还写道:“国不强兮招毁灭,人不强兮难自立,振奋精神,锻炼筋骨,充我知能,坚我魄力。百练此身如钢铁,任何威武不能屈!大家齐努力,厉行三达德,起民疲!培国脉!大家齐努力,发扬‘精武式‘卫国魂!”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沧州武术家郭长生在抗日期间, 宁可在家赋闲,靠咸菜窝头度日,也依然拒绝为日本军人教授苗刀,其爱国情怀和武林风骨在沧州传为佳话。

二、对真理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陈雁飞教授认为,“要认识和掌握中国武术,必须有执着的穷尽其理的探索精神和人的独立性格中国历来就不乏在生命中追求真理、在真理中追求生命的精神。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这里的“道”,据朱熹的注解,就是“事物当 然之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真理。武林人士自古以来追求真理的事迹屡见不鲜。明代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是一位终生追求真理的军旅武术家,他信奉“既得艺,必试敌”。探索武术的技击精妙, 苦心钻研各家拳法、枪法,又从倭寇吸收了倭刀的技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武艺体系,训练士卒,还把自己一生的武艺和练兵心得收入《纪效新书》。江苏昆山的吴修龄也是一位积极探研古典武艺的武术大家,对战阵枪法穷其壶奥,融入毕生心血,又师从渔洋老人习双手剑法,融入枪法和双手刀法之中,著成《手臂录》,成为后世武术家研习枪法的圭臬。还有古时的英雄荆轲也是一位追求真理和独立人格的侠士。荆轲刺秦,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英雄故事。他是以必死的决心来不辱使命的,这已经成为一个典故在古代诗词中被反复颂扬。特别是他在易水告别太子丹的一幕引起后人无数遐想。辛弃疾《贺新郎》里说:“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近代爱国僧人苏曼殊有诗歌:“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揽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人霜。”近代爱国英雄谭嗣同是一位追求真理和独立人格的典范。在“戊戌变法”中, 谭嗣同的父亲曾经劝他说变法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变法失败后,他的朋友梁启超和大刀王五都劝他逃走,他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选择全身而退,但被他毅然谢绝了。他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一滴血不流就能成功的。今日中国还没有听到有因变法而流血的人,这也许是我们祖国不昌盛的原因。那么,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事, 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谭嗣同的绝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显示了他一生追求真理和独立的精神。太极拳在推手中讲究“舍己从人”“随曲就伸”,在演练中注重“和谐”,其 实本身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真理的追求和探索,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之中不断塑造 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也是太极拳和中国武术奥妙无穷的原因之一。

 

 

浏览4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