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戚家拳
第一节戚家拳的传承源流
明世宗嘉靖初年,两批日本使船为 了争夺贸易,竟在中国土地上进行撕杀,发生了所谓的“争贡之役丁明世宗于嘉靖二年(1523年) 后采取闭关政策,禁止与日通商。于是日本海盗商人就进一步与沿 海一带土豪、奸商勾结,由他们引领,进入内地,进行抢劫。嘉靖中期以后,倭寇更是攻克州县,烧杀淫掠,成了东南沿海人民的极大祸害。
东南沿海人民对倭寇的入侵英勇抗击,到嘉靖末年,终于将倭寇基本消灭。明朝爱国将领俞大猷、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领导军民奋勇杀敌,为保卫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戚继光(1528~ 1588),山东东牟人。戚家拳是戚继光在《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篇》三十二个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一套由八十四个式子组成的套路,俗称“大架子”。这是戚家拳的基础,也是其精华所在。招法的分类有七十二花戏、八十二小巧三十六种摘换。刀法以《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的八式,编排了单刀三套,有断门刀、三叉刀、夜战刀;双刀有正行和斜行两套;大刀以马上刀为主;长枪以二十四个图式为依据,有大枪和花枪数套,尤以花枪最精。大枪现已失传,仅剩一套四门 花枪和一套杂花枪,六合大枪也已失传。最能体现“短兵长用说”的棍 法,以十四个对练图式,编排了八套对练,惟有磨旗棍法还在。特色兵 器有双梢子、单梢子、铁筷子;软兵器有绳鞭和九节鞭。
戚家拳虽无绝招可言,但其主张在动中求变,变化无穷;速度极快,从近路找敌,以小路包抄,在半路等敌,敌走弧圈,我走半弦;以十二种劲为基础,用步法中的叠、跨、跃、斜的变化,形成化劲的方法。戚家拳的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心静体松,要求排除杂念,精力集中,做到处处放松,节节松开,意到神随。2、上下齐动,这 里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套路的练习,要做到“手动、脚动、身也动“,即三齐动;其二是手脚齐攻防,如歌诀所云:“打出周腿走,缠手压腿扫 膛走”;其三是上敬下取,就是上方迎敌手,下方要把捕获的腿拿到 手。3、阴阳寓中。在包含了虚实、开合、刚柔等关系以外,不仅练拳 架时分清敌我,即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和敌人分清,而且鸳鸯阵法在拳 法中有所运用,若以两手而言,前手出门,后手必须看家,单手而论, 手出门肘看家。4、参互就,也叫摘换。即一种手法可以同拳法中的 任何一个拿法和打法相结合。
1582年(明万历十年),支持戚继光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病死,其政敌掀起了反张浪潮,戚继光被朝野猜忌,屡遭攻谗,于1587年(明 万历十五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此后,奸臣张鼎思、张希皋对戚家 军进行了疯狂的镇压。戚家军大部分将领被杀,少数逃隐。有位大 将出家为僧,法号悟真。悟真和尚在寺中也没有呆稳,只得离寺出 走,向内地逃命。路上多次被追杀,身上多处受伤,来到巨鹿大韩寨村东的三官庙时,病倒在庙中。大韩寨一解姓老妪,积德行善,常到庙中上香,发现悟真和尚伤势严重,昏迷不醒,便多加照料,使其逐渐康复。为报解婆救命之恩,悟真和尚传解婆之子武功,解子一学便痴 迷其中,武功日渐长进,村邻同他玩闹,无一能胜之。此时秘密才被公开。随后,经解子举荐,谷氏多人拜到悟真膝下。从此,三官庙成了练武的场所。十几年后,悟真和尚看到徒儿业已尽成,怕被官府发 现,想离开此地,弟子们硬是不让,多次秘走,都被追回。无奈,悟真 和尚只好解下腰间大带,在弟子们刀枪似雨的“群攻”中,抡动着向东 南方向走去。弟子们无不含泪屈膝向远去的背影跪拜。悟真和尚走 时连俗家姓名都没有留下,只知其是戚家军的一名将领。
此后,大韩寨村人长期在三官庙习武,尤以解氏、谷氏、赵氏居多。后为方便,将拳房移至村中谷氏祠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该村拳术以居住地为主,形成了三个分支。北派以谷氏、解氏、董氏为主。西派以李氏、阎氏为主。南派以赵氏、任氏为主。这里所说的以居住地为主,是指大韩寨曾经是一个寨中分三村的村落布局,大韩寨事实上包含了北韩、西韩和南韩三个自然村,历史上三个自然村稍有 距离,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村庄建筑的密集而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今天的大韩寨岁。
在大韩寨戚家拳的流传谱系中,可以明确地看出,因解氏的介绍,北派的谷氏、南派的赵氏均从学于僧人,唯西派的李氏从学于谷氏。西派戚家拳的第一代宗师李士杰(1795 ~ 1869),从学于谷氏祠堂,练得一身绝妙的轻功,有夜走百里的功夫,号称飞毛腿。某年,李氏新建一座祠堂,年三十早上,族长派李士杰到邢台买两个大纱灯, 准备晚上挂在门前。直到傍晚,李士杰才离开赌场,赶赴邢台,刚好 有一家大商号正向外挂灯,李士杰顺手摘下两盏纱灯回到了大韩寨。 此时,其他祠堂才刚刚挂上纱灯。大韩寨阎氏某人从内蒙买回一匹烈马,扯断缠绳跑了出去,几日不见踪影。有人发现这匹马常在下午 到村北水坑喝水,丢马人找到李士杰,请其为之抓住。当李士杰走到 水坑边时,烈马已跑出很远,李士杰不慌不忙,跑着跑着就骑到了马背上了,不多时,累得满身大汗的烈马顺从地驮着李士杰回来了。李士杰对大韩寨戚家拳的传播和弘扬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对戚 家拳的轻功和棍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从他开始, 流传至今的西派戚家拳的轻功和棍术,有着许多独到之处。李士杰 所传弟子李景兰、阎鹏爵等人,也都为西派戚家拳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阎鹏爵(1823 ~ 1897),字老达,巨鹿县大韩.寨村人。年少家贫,为生计奔忙之余,习武读书。师从于李士杰,渐得戚家拳的精妙所在。 时乡人虽习武之风甚盛,但也仅以防身自娱为主,治国平天下者鲜。阎鹏爵深感国运日衰,外夷虎视,非教育不能使国家昌盛。于是倾其半生积蓄,创办武术学校,他诲人不倦,将其平生所学尽传于学子。 所授学子中,中武举者两人,武进士两人,官居九品以上者不计其数。
门生遍及乡里及周遍各县,声名远播。阎鹏爵当年练功的辎石至今还保存在大韩寨村内。
♦清朝后期,是戚家拳鼎盛时期, 流布周边十几个村庄及任县、隆尧、 临城等地,成就较大者当属巨鹿县大 马房村及任县边庄等。
由于社会的动乱,大马房村财主 楚氏常被抢劫。楚氏有一男孩,名叫楚思珍,为了保护村庄和自己的财产,投奔大韩寨学习武术。楚思珍 (1840 ~ 1949)在谷有仁和谷保泰门下苦练了十多年。他不负师望,进步很快,深得师傅们的喜爱。同师学 艺的有大韩寨一谷氏女子,名叫谷金联,经师傅们介绍,楚思珍与谷 金联结为夫妻。回到大马房村后广收弟子,使戚家拳在大马房村一 带广为传播。楚思珍、谷金联夫妇常在授拳之余切搓武艺。一日晚间,夫妻俩在房中比试,谷金联用点穴术将其夫点昏,却又不会解术, 心中害怕,急忙骑快马到大韩寨请师傅来救。师停用脚将楚思珍一 踢,楚思珍顿时精神起来。楚思珍为学点穴解术,利用春节拜年之际,故意将师傅家的骡子点倒,师傅见到后将骡子穴道解开,从此夫妻二人都学会了此术。
谷金联为了练武,不顾习俗,没有夔脚,被人称其为“谷大脚”。夫妻动武时,楚思珍常跺其脚。师傅为了不让自己村的闺女受气,送给谷金联一双铁钩鞋,名为虎头铁鞋,此鞋一直在楚家流传了一百多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抄走,至今不知去向。山东一杂技班到大马房演出,夫妻两人前去观看,台上的演员说了几句狂话,谷金联当即答话回敬,晚上杂技团就到楚家抢劫,夫妻二人合力将其打跑。半年后谷氏怀孕,楚思珍在外地做生意,杂技团听到消息后又来了楚家。谷金联让丫环用白布将其缠好,她用单刀在院内同贼人搏斗,谷金联夜战刀法精熟,砍伤数名贼人,其余贼人见势不妙,尽皆逃跑。由于身体虚弱,加之与敌对搏消耗体力太重,谷金联不久便病死家中。谷金 联在大马房非常受人敬重,大马房各武术场所至今都供奉着她的牌位,当地人称“谷氏奶奶。
浏览6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