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器械子系统构成了器械武术的基本系统,六个徒手子系统构成了徒手武术的基本 系统,器械和徒手两大子系统又构成了整个武术大系统。但整个大系统的内容在不同时代 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信息(以文化知识为主体)对武术系统不断作用的结果。信息对武 术系统的产生、形成和完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六个基本子系统的内容,毋庸置疑地来源于各自的基本实践和信息。凡是人和动物通 过感觉器官,即眼、手、鼻、舌、身及大脑所接受到的,外界事物及其变化的一切“消 息”,人体肌肉系统所接受到的各种“指示",其中都含有信息。信息乃是表现事物特征的 一种普遍形式。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这是用于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的东西。譬如说 没有兵战的实践和信息,武术的兵战器械子系统和兵战徒手武术子系统就失去了源泉。其 余五个也可做类似的推论。但中国的文化知识又是怎样作用于武术而使其发生变化的呢? 这就是中华武术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所在,这是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所决定的。中国 的封建文化长达几千年。文化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内容。其灿烂的文明自成体系,有其特殊 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的武术在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产生了博大精深的内容。众多不同风 格和特色的武术拳类门派并行产生、发展和完善,构成了庞大的中华武术之林。这是中华 武术在世界武术中独具的特色和优势。中国文化中的哲学、宗教、兵法、医学、民俗、伦 理、文艺、教育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对中国武术的拳类门派的形成和繁荣有着特殊的促进 和哺育作用。这是中华武术之所以只能在中国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的根本 所在。中华武术发展到晚期,即明清时期,六个子系统的内容都得到极大的丰富,而中国文 化的内容也得到极大的丰富。习武有成者,一方面对武术本身的内容,即前面讲的武术的 六个基本子系统的内容,有较透彻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也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他们把这两方面一结合,促使了拳术的立意、取名(譬如取名为太极、形意、八卦、少术医学文化研究文集林、通背、螳螂等等)、发展、壮大,使各种拳术在明清这个时期得到产生、传递和完善。 这并不是说以前文化知识就不和武术本体相结合,而是在六个基本子系统形成的过程中也 逐步结合。只是这时结合达到了顶峰。各门派对武术基本子系统的内容和文化知识(信 息)的内容都有不同的选择和控制。如果选择控制得好,结合也恰到好处,则从量变到质 变产生了一种突变,从而变生出一门新的拳种。这种过程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一种趋势,即 造拳立门的趋势,从而出现了产生众多拳种门派的历史时期,即明清时期,这种造拳的过 程将原始六个子系统的具体内容,经过本门派的具体改造再附上本门派的信息,使其具有 本门派的特色,从而成为本门派的内容。具体说明如下:同一个器械,如剑,由于立意不 一样,取名不一样,其技法也就不一样。如少林武术的达摩剑、武当的太极剑、八卦剑、 形意剑,其技法(即练法和用法)的规定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法不一样,主要是其所属 的拳类门派不一样。器械本身不具备独立性和代表性,其使用的特点除和本身的结构(如 剑器结构)有关外,还和所属的拳种门派有关系。不同的门派对同一器械使用的道理和准 则各不相同,各有所偏重。达摩剑一定是少林武术的,因达摩本身就是少林寺的和尚,用 他的名字来命名当然要属于少林武术。武术历来就有惩治邪恶、伸张正义的作用,佛教中 惩治邪恶的菩萨往往都冠以金刚二字。在少林拳法中有金刚掌。在信佛的修炼中,成了佛 性后,立志将自己修成金刚不坏之身,传说中的达摩也是面壁九年不吃不喝的活金刚。因 此,达摩剑的特点一定是工整,刚硬有力。太极崇尚道家,主张以柔胜刚,信奉老子的哲 学,其剑法必柔圆轻灵。八卦主张在天成象,天有不测风云,变化无穷,企图达到“文八 卦知天文地理,武八卦会扭转乾坤”的境界。象天则走转圆圈,因为古人认为天是圆的。 八卦掌也主张变化,强调奇巧。八卦掌主张走转第一,八卦歌云:“混元一气走天涯,八 卦真理是吾家,步步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所以八卦的剑一定是在走穿中变招, 在转圈中使术。剑法也突出了走圈、扣、摆的步法和身法的特点;形意取象于地,认为在 地成方,在地得力,直来直去,两条直线即成方形,因为古人认为地是方的。主张勇猛直 进为上。剑术招法中也体现了这种特点,而且提倡少而精。这四种剑法的套路,比较起来 以形意的剑最为短小紧凑,简单明了。同样的道理,同样一个徒手攻防动作,如一个压打 或挑打动作,在这四种拳法中首先是名称取得不一样,拳法做法不一样,包括拳的握法都 不一样。其用力的过程、开展的程度、出拳的长短、身腰步形的配合等全都有自己的习惯 和规定。即同样一个实用的散招,经过这不同拳种的信息改造却成了显示出各自门派拳种 特点和风格的不同招法了。即是说创始人根据自身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和对武术的研究 造诣而提出自己的理想模式,而学徒诸生则继承、发展和完善这种模式。每派都根据自己 的模式来创编套路,探索使用方法和寻求基本功法的支撑。所以各门派武术就有了自己的 套路、散手和独特的功法训练。每派都在这些方面训练实践、授徒传艺、研究发展,并又 力图将训练的人才(即结果)重又回到打猎、兵斗、私斗、竞赛、表演等具体子系统中 去,用实践来检验,再次认识本门武术的优劣和适应能力。对不完善的地方加以改进-因 此每派都在拳理上大做文章,从理论上力图把自己门派的特点和长处固定下来。各派都产 生出自己的拳经、拳谱、拳诀、拳歌、拳论、拳法、拳史等一系列理论性的东西。形成独 立的拳类门派,立足于武林之中,使武术系统渗入了人为的因素(创造者的作用)。武术 被当成了一种技艺和学问来修炼,上升到文化和艺术的高度。每派都有自己的散手、套 路、器械和理论,使自己尽量完善和自成体系,企图以习自己一门的武术而敌天下的武武术与系统科学.・ 术。每门武术都想在武林中取得优势,都想在自己拳种门派中涌现出更多的武林高手,每 门都想扩大自己门派的社会影响。在这种竞争中,武术得到了更大、更深、更精的发展。 以至于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中,形成了无法统计的以拳种门派为集聚点的武术习练团体。这 种情况在清朝末年达到了高潮。前面讲的武术中的六个基本子系统的内容又在更高的层次 上得到了丰富。所以,一旦有了可被利用的新的知识(即信息),就被吸取融和,渗透转 化进武术的各个拳种门派中去。各个拳种门派的提高,又使整个武术的六大子系统更上一 层楼,内容更加丰富。这个循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行,从而使整个武术系统的知识面 扩大、实用性扩大、技巧性扩大、表演性增强、项目增多、习练的人数也逐渐广泛。哲理 的、兵法的知识,猛兽猛禽的搏击之术,自然界中的生克之术被转化为武术的技击术;宗 教中的心理训练法和对身体的特殊训练法被转化成武术中性命双修的功法;医药、保健知 识则增加了武术治病、康复、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功能,社会中出现了武医职业,在 跌打损伤的医治上卓有成效,文学、艺术的知识又增加了武术的表演功能,伦理、教育、 习俗,增加其武德修养,促进了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各个领域的知识文化促使武术得到 全方位的发展。武术成为培养人,使其全方位得到提高的最好形式之一。众多的门派由于 追求立意的不同而各有所长。截至清末民初,我国较大的拳系就有少林、太极、形意、八 卦、通背等几十种,从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武术系统武术系统是由六个子系统所组成的集合,这六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所以 不可分割是由于武术系统有一个核心思维存在。这个核心思维就是以徒手或持械的方式 (不包括热兵器)对人或动物直接的攻防意识。这种攻防意识是以人或动物身体本身为直 接目标,而不是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以媒界物为攻防目标的运动。这是武术系统区别于 其他系统的最大特征。这个核心思维把几千年的历史所形成的这方面的内容融于武术这个 大系统中。

浏览3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