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武术的艺术认知功能

认知,是人对客观事物发生的认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认知可以 被看作是人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主观思维活动。当人们在进行艺术欣赏的活 动过程中,艺术或者艺术作品能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从而使人发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的行为,这就是艺术的认知功能。在艺 术学理论中,“认知功能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创造及艺术欣赏活动中,能促 进艺术家和欣赏者获得对主观世界深人认知和把握的功能。也就是,人们 可以通过艺术这个具有直观性的审美中介,感知、反映、把握人类自身、 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从感知到模仿再到认知的过 程。”[2]艺术所具有的认知功能是艺术存在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武 术是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社会发展形成的文化产物,其中所包含的各种传统 文化的内容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参与武术活动,可以获 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用艺术功能的视角来看,具有审美属性 的中国武术可以实现“感知、反映、把握人类自身、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世 界的本质和规律”,这使得中国武术形成了与其它传统艺术相同的功能一 “对主观世界深人认知和把握的功能”,这种认知功能是一种艺术认识功能 的表现。

一、艺术认知功能的解析

(一) 艺术以“现实的生活”作为认知的对象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欣赏者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感知不同时期 的生活情景、历史和现实正是因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因而具有很强的认识价值。……通过艺术鉴赏活动, 可以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 认识人生。”t2]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就讲过:“《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3]这段话就告诉我们,“可以观”的《诗》具有认知不同阶段 的社会、历史的作用,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是表明对自然现象认 知作用。

“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 特点,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具有反映社 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 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4]在人们参与艺术活动过程中, 在接触艺术及艺术作品的同时,会与“自然”“社会” “历史”“人生”发 生一种认知关系,即通过艺术,人可以感知和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可以感知社会的景象和动荡、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以及获得对人生的启示 和感触。所以,人们通过艺术可以反观现实生活,在对艺术以及艺术作品 进行赏析的同时,就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再度认识。

(二) 艺术以“感性的形象”作为认知的中介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的产物,其本身“凝固”着人类所创造出的诸

多文化信息,例如“世界发展的一些规律”“一些知识和原理”“人的生存 的各种关系”“人的生存的美好和丑陋等都是艺术承载的重要内容。 这些内容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想要被认知和被理解,必然需要通过“物 化的形式”被表现出来,而“物化的形式”在艺术理论中所指向的就是艺 术化的表现形式——感性的形象。

“艺术离不开形式,但是并不是有形式的就是艺术。科学实验也有形 式,但却不是艺术……艺术是用审美的形式传达出来的。”只有是那些 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才可以被称得上是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艺术化的形 式是将人类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它是人们对现实 生活进行艺术化提炼、加工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是再现和表现现实生活 的途径。艺术家正是按照自己对现实生活、社会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认识 为基础,“通过塑造具有审美意蕴的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而实现其认知的 价值”。感性的形象的存在,能够使人们在观赏艺术的同时,准确、有 效地联想到艺术本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原本样貌(即事物的本原),从而达 到重新认知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的目的。因此,我们可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感性的形象是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艺术认知的 中介。

二、中国武术以“感知生活”作为艺术认知的目的

艺术反映生活,通过艺术我们可以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艺术认知 功能是“满足人类认知需要时所发挥出来的具体效能,从艺术角度引领人 人类反映世界、理解世界的具体功能、效用”。中国武术也是源于生活, 通过武术我们也可以认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规律等内容。中国武术 所具有的艺术认知功能,是指在武术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习练和观赏 武术可以对武术技击动作、技击方法、技击规律以及技击现象等内容形成的各种联想与想象,从而实现对武术外在的技术内容与内涵的文化内容的 认知。这种认知,可以被认为是对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进行的认知的一种 方式。

艺术是真实的,其原因在于现实生活是构成艺术、艺术作品的重要内 容。有学者指出:“艺术作品的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是因为具有了与之相 应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内容物化,成为一种具体存在的样式。这种形式就 是艺术表达的方式。任何艺术品都要有形式,离开了形式,它也就无法存 在。”所以,艺术最为直观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形式。通过“物化 的形式”,艺术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意识等内容才能够被认知和被 了解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艺术的表现方式。譬如,绘画艺术以涂抹了颜料的 纸或者布作为表现形式,雕塑艺术用木头或者石头、泥巴等材料所塑造各 种形象作为表现形式,音乐艺术用某种的乐器或者发音器官发出音响作为 表现形式,舞蹈艺术通过人体肢体充满节奏的律动所创造出的造型和表演 作为表现形式……

中国武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物化的形式”。武术中的各种拳脚功 夫、招式招法都是古代的武术拳家们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它 们都是表现武术技击思想、反映技击生活、再现技击场景的“物态化”载 体。从艺术学的视角来看,这些“物态化”的载体就是在各种类型的艺术 中都普遍存在的“物化的形式”。通过这些“物化的形式”,武术内涵的思 想、情感、意识等内容才能够得以被表现出来,也只有通过这些“物化的 形式”,作为现实生活反映的武术才能够被认知。

对于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言,“感性的形象”是艺术表现最为有效的手 段武术也是通过“感性的形象”来实现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搏击格斗现象 的表现,这种表现并非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运用艺术化表现方式来 实现的。武术中的各种感性的形象就如同是艺术化的形象,即是艺术的形 象。通过感性的艺术化形象,人们能够获得对武术所反映的技击生活和现 象的认知,获得对武术所表现出的技理的技法的认知,获得对武术所蕴含  原则和规律的认知,获得对武术所具备的美学特征的认知等等。因此可以 说,感性的艺术化的形象就是武术的表现媒介,通过感性的艺术化的形象, 人们认识到武术所要反映和内涵着的一切内容。

可见,中国武术是以“感知生活”作为艺术认知的目的。通过习练武 术,习武者可以实现个体与自然的沟通,感受宇宙的变化,实现对自然规 律和现象的认知,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通过观赏武术,观 赏者看到的是各种充满攻防技击含义的武术技术技法,这些历经了无数的 武术拳家们艺术化的创造之后的技术技法就如同一种“技击的语言”,句 观赏者诉说着一个个格斗技击的故事,向观赏者呈现出一个个格斗技击的 场景,使观赏者真实的感受到一种技击的生活,或者说是生活中的技击。 正是因为武术源自各种技击的生活,所以,通过对感性的艺术化的形象, 武术可以引发起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搏击、格斗等现象的联想,从而 获得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搏击、格斗等现象的感知。这就是艺术能够再现 生活的表现,艺术能够使人感知生活的表现。

 

浏览78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