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引用一位留美中国学者的说法:没有文化的经济,再发达也是 建立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一旦局面有临时的变动,就像脚底下的沙一样流走, 最后什么都不剩。武术竞技化的终极走向是奥林匹克武术,一旦出现传播失败而 重新回归传统时,恐怕传统的资源已所剩无几,真的只余“空巢” 了。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 “世界文化发展十年”( 1988—1997)活动,并于 1992年成立了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5年,该委员会推出研究报告,认为脱 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提出了《文化政策促进发 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 展的最高目标”。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季羡林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著名论断, 体现了本土家园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王岳川提出“发现东方”的新思想, 强调“发现”是探索和重新解释,是对历史尘埃的拂去,是对被遮蔽的形象的重 新清理,是对歪曲的文化身份的重新恢复。中国武术作为历经数千年仍具有生命 力的文化形态,经过欧风美雨的冲击后出现了新的文化形态。体育化、竞技化的 武术已经不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代表,过分的西化使竞技武术完全按照体操的模式 发展。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定量化的竞技武术根本就不存在传承的问题。只 有历史延续的、固有的武术传统才需要传承、需要生存,才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 与交流提供可资借鉴的素材。
二、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 区别于物质的、有形的文化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 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同时颁布了《关于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 自然遗产建议案》。这两个法案使“世界遗产”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这些 概念在国际上流行开来。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5届巴黎大会上 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书一一《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97 年11月,该组织在第29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 作申报书编写指南》,界定了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含义,基本上沿用了 前面“民间传统文化”的定义。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 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界定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范围,指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为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 力,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因素,已为世界所公认,但是在世界全球化的今 天,此种文化遗产的诸多形式受到文化单一化、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等威胁, 正面临消失的危险。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中 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议。2005年 3月26 0,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要 求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 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在首批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中,6种(类)武术项目位列其中, 处于名录体系的第6类——杂技与竞技类,分别是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 刀武术、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武术被列 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术界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会载入史册。其 实,国家体委公布的129个拳种中,绝大部分都应列入保护项目,如果按照流派 计算,其数目可超过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总数。事实上,竞技武术的传播对民间传统武术的影响已无处不在,所以即使进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武术也被划为“杂技与竞技类”。武术的文化、艺 术属性应在其体育属性之前,这使武术并不完全包含于竞技。在竞技武术传播到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同时,流传于民间的许多武术的拳种流派正逐渐消失。王 文章指出,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 技艺濒临消亡。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像文物能够独立存在,其无形性使人 类要使其传承延续有一定困难。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逐渐演变的,由于人类活 动的介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我们的不当保护而中断了自然演变的进程。 因此,我们的保护手段应当是多样化的,但前提是保持其原生态,不要人为中断 其按自身规律进行的演变。
三、民间传统武术与文化传承
民间传统武术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承有序的中国武术拳种流派。民间传统 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整体结构中的主体部分。与目前体育领域中的竞技武术相比, 民间传统武术才是中国武术的代表。我们不能完全抹杀竞技武术对武术体育化传 播的贡献,但必须承认,竞技武术的传播对传统武术传播影响颇大。从“文化结 构三层次说”的角度看,民间传统武术可以简单地划分为拳种套路、器械、功法 的外显层,训练传承、礼仪规范的中间层,以及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内隐层三 方面。具有整体文化特征的民间传统武术才是武术文化的主体内容,浩如烟海的 拳种流派才是武术文化的精华,舍此便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武术。大规模民间传统武术的保护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体委组织,历时三 年。由于对武术文化整体传承的认识不足,结果对民间传统武术保护仍然流于表 层。经过挖掘整理,初步查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 拳种129个;编写各拳种的典籍《拳械录》等651万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 艺394小时。但由于武术是以“口传身授” “师徒传承”为特征的,必须“活态”传播,以上措施并未阻止民间武术的继续消亡。该活动还组织了 “献拳经拳谱、 献兵械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三献”活动,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 械392件、实物29件,但把“非物质”的武术“物质化”保存,同样违反了文化 “活态”传承的规律,对武术的保护仍然是边缘性的。形意拳师李仲轩说得好:“武术是身体动作,必须有人教,学会以后可以自 修,是无法直接自学的,不管公布了多少秘密,光有书本,也还不够。”在谈到师 傅尚云翔授徒时说:“虽然尚师名声在外,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拳路示人,因为学形意拳是要师傅带徒弟一个对一个地带出来的,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要没有实 际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 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难度太大。”在重师承、重悟道的传统武术中,武术即 生活,生活即武术,武术中的“道”融入了生活,生活中的认识又在武术中体现。 传统武术讲求“口传、身传、心授、心悟”,但自民国开武馆以来,往往是“教拳 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重要的一点就是 对人生哲学的体悟。诚如形意拳师李仲轩所说:“形意拳进入高级功夫,必定慈眉 善目。什么是慈悲?这个人感知了天命,思维和常人拉开了距离。什么是悟性? 悟性就是感天感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贯通在自己身上。”这便是武术传承对生命的意义所在。在竞技武术主享武术资源的今天,民间传统武术在体育中的传播,仅仅留下了抱拳礼和几个演练套路。在没有师承与人生哲学体悟过程的传习中,中国武术的传承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民间传统武术需要研究、需要传承,使之为新世纪的人们提供身心健康的支持。
浏览3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