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竞赛为特征的竞技武术是武术的主流传播项目,由于其属于官方 传播,在短短的几十年获得了快速发展。各种国内外武术比赛、各类专业体育院 校以及遍布全国的武术学校中,竞技武术基本上都处于中心地位,即使是农运会 上的武术比赛项目也是竞技武术,如此一来,拥有数千种技术套路的民间武术越 来越边缘化。竞技武术是量化的体育项目,而民间武术是不可量化的文化项目, 尽管同属武术,但本质不同、传播主体不同。跆拳道、空手道的社会习练群体众 多,尤其是城市青少年。我们只要看一看媒体对跆拳道、空手道、民间武术的关 注程度,就会发现民间武术的价值与作用从来没有被真正认识,更谈不上进入主 流媒体的视野。“竞技武术”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认知的“武术”的代名词,个别 “民间武术”项目也以“传统武术”的名义进入了武术赛事,只有具有非竞技武术 特质的、代表广大拳种流派的“民间武术”在民间艰难支撑。民间武术边缘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其习练群体的边缘化。由于民间武术的生存 环境是以农村为主的民间,其习练群体便以民间社会人士为主,这极大地限制了 武术向主流社会的传播。而进入学校教育途径的缺乏和传播方式的落后也使民间 武术的习练群体越来越边缘化,更不用说去学练了。民间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是受过民间武术熏陶又通过竞技武术考核 进入体育专业院校的教师或者学生。值得欣喜的是,北京体育大学等个别院校已 经开始特招习练部分传统武术拳种的学生,希望能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带来新的出 路,但从日渐消亡的大部分拳种流派的继承来看,这样的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与民间武术的边缘化相对应,民间武术的科学研究其实也已经被边缘化了。 目前,高等院校关于武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主要围绕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与科学化 训练等方面,关于民间拳种流派的研究则越来越少。一些对民间传统武术情有独 钟的学者尽管多年来致力此研究,但势单力薄,并不能改变竞技武术一枝独秀的 现状。竞技武术是“时尚”的标识,研究“时尚化”的竞技武术能够获得学术期 刊的关注,获得短效的利益,但对武术的长远发展意义不大。试想,如果真正的 武术消失了,再多的验证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民间武术的当代价值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民间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真正的根基,远离根基的武术传 承与传播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造成武术文化传播的断裂。一旦发生文化断裂,中 国武术在世界艺术、体育中的地位将彻底消失。在很长一段时间,民间武术的地位与价值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传统武 术的封建性与不科学性充斥着武术界尤其是竞技武术界。尽管民间传统武术认为 竞技武术是“中国式体操”,但也没有阻挡武术继续体育化、商业化乃至奥运之 路。反之,民间武术的绝大部分项目一直没有进入主流传播渠道,只有部分传统 项目挤入了竞技武术的行列,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现在看来,与反思五四 运动的反传统一样,在竞技武术无缘奥运的今天,传统武术的当代价值需要我们 重新反思与认识。值得欣喜的是,国家政策已经开始重视文化项目的发展。2006年9月13日, 国务院发布了 “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2005年9月14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中心暨揭牌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 的关注。与之相对应,社会上的文化自觉活动也空前繁荣。以最近几年“国学运 动”的兴起为例,以幼儿和中小学生为主体的读经运动以及传统经典的出版都异 常繁荣。经典教育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然后是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积累。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培育和提升一个人的心灵和精神境界有着巨大的影 响。文化经典对于一个国家的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国学热”显示我们现在的文 化观已彻底摆脱了过去的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虐;在文化价值判断上对过去遭到 否定的传统文化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国学热”同时给本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历 史契机:不仅在客观上推进了传统文化的研究,还唤起了全社会的文化热情。以整个社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为背景,武术的教育价值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 门的认可。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 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赵启正曾说:“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历史和现实也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 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也只有文化大国,才能成为 世界强国。
第二节民间武术的现代化与文化传承
一、民间武术的现代化与文化传承
现代的中国武术穿行于文化激进与文化保守的旋涡之中,知识的激增、观念 的激变、情绪的激荡、传统的误读与误解,最后做成了一锅历史的“夹生饭”,这 其中不得不提到“武术的现代化”。回首看,武术现代化有它的历史背景,从民 国时期的“中华新武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竞技武术”,以及围绕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一系列研究,无不是为了使武术进行现代化转型。但是,从学 术的角度看,武术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武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 形成了现在的武术形态,它与以前的武术有所不同、有所发展,怎样现代化?所 以,这是个悖论。因为如果以西方体育的标准,那武术就不是西方体育,如果以 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武术已经是现代化了。中国武术历史悠久,素以博大精深而著称于世。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 文化、西方体育的强势传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体育代表项目的武术受 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武术文化的整体形态也遭受了严重的误读与误解。如何应 对西方文化的进入,继承并发扬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武术面临的 巨大挑战。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正处于“尴尬的境遇”,即在追求国际化、奥 林匹克化的世界之旅中,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是在竞争中保持独立,还是在
竞争中泯灭个性?其实,自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武 术一直在传统与西化的争论中艰难前行。随着武术的西方化、体育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现代社会,纯正的中国武 术实际上已经退出了重要的历史舞台,按照现在的发展路径,它不可能再在这个 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了。何振梁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武术 发展的重要问题是武术进入奥运会要舍哪些、取哪些,不进奥运会的那些部分怎 么继续发扬,不能因为要发展进入奥运会的那几个武术项目而置其余更多的项目 于不顾。他进一步指出,武术在农村、在中西部受欢迎的程度高于东部城市。为 什么城市里的青少年及其家长愿意学跆拳道而不主动去学武术?其间的原因值得 深思。武术是我们的国粹,希望搞武术的人好好研究一下,使武术在国际上发扬 光大。武术传播的扩大化,尤其是一味地追求竞技化、商业化,甚至娱乐化,必然 会产生“文化空巢”现象。文化空巢原是指物质文化空余外壳的意思。冯骥才指 出,在我们为那些不知不觉就会被推土机推去的古村落与历史街区心怀忧患之时, 是否知道它们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文化空巢”?这些历史形态犹存的村落与街区, 如果串门入户就会发现,历史只是在它的躯壳上,并不在其中。里面的家具物什 早就面目全非,看不到任何地域特色和文化细节。其实,这种空洞是普遍存在的。 有人将其归结为国人缺乏历史情怀与文化眼光,有人则将其归咎为岁月漫长的穷 困和一次次对历史文化人为的粗暴的扬弃。武术也在往“文化空巢”的方向快速 移动。在武术体育化的过程中,博大精深的武术逐渐剩下了一些体操式的竞技武 术,文化大量流失,徒留空巢。许嘉璐对中国文化的这种断裂现象甚是忧虑,他认为,现在世界各国都急切 地向中国伸出手,让我们给他们介绍中华文化,而我们只能拿出京剧、高跷、剪 纸、泥人等,这些都只是文化形态,既不是文化的整体,又不是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只有中国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中华文化自觉,我们才能把自己的文化贡献给世界。
浏览3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