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 将民间艺术列为必选或必修课,使每一位未来的艺术教师或艺术工作者接受完整 的民间艺术教育,或许对受教育者本人以及各层次艺术教育会有所帮助。另外, 对在职教师的再教育也是师资培训的重要形式,这种教育方式不必局限在课堂, 参观、讲演、教学、田野考察、研讨都可促进民间艺术教育。时间可长可短,既 可分期又可集中。总之,形式不拘一格,但切忌走马观花,或急功近利。若能使 在职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充分认识民间艺术,必将使学生受到教育。如果有条件, 编写理想的民间艺术教材,将民间艺术纳入课堂则更能推进教育的开展。虽然现
今某些艺术教材设有民间艺术内容,但多局限于对民间戏曲、剪纸、年画等艺术 内容和样式的肤浅了解,更深的认识并不多见,特别是对民间艺术的本质、特征、 功能、材料、技艺等的记述和分析,仍需进一步挖掘。民间艺术教学除了相关知 识的传授,还可以采用考察、调研、记录、整理、挖掘等多种方式。民间艺术经过筛选整理,去芜存菁之后挑选出适合学习的内容,才能符合人 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整理或教学的过程必须有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及民间 艺人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否则容易歪曲或误解民间艺术的内涵。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和交流互渗是 共存的。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如何处理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本土文化与多 元文化的关系是当代社会转型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 教育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放眼世界,参与国际文化艺术活动,并与 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平等交流做准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民间艺 术的价值并不亚于西洋艺术和中国传统的精英艺术,并且有着更大的普遍性和适 应性。在艺术人文素质教育中,如果放弃或轻视自己的传统,一味地追随别人, 即使学得再多再好,最终也会迷失自己,其教育的意义难以真正实现。
第四节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
由于民众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文 化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等的改变,或者说传统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民间艺 术的生存延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我们没有理由为了保护民居而让老百姓 依然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小房子里,也没有理由为了保护年画让人们在新式楼房里 贴满大红大绿的神像,更不能为了保护传统农具、交通工具而让农民面朝黄土背 朝天,在泥泞的道路上行驶着老牛拉破车,然而,倘若我们难以固守传统民间文 化、民间艺术的最后一道防线,那么我们必然成为历史的罪人。虽然对民间文化 艺术的记录、收集和抢救是一种被动的保护,但也是急迫、有效、势在必行的。 如果能为民间艺术培育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对民间艺术进行合理、有效的 开发利用,仍不失是对民间艺术积极、主动的有效保护。本书仅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总结和思考。旅游业是当今仅次于石油、汽车工业的第三大产业,是新兴的、可持续发展 的产业,因而又被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 要支柱,但旅游业并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突出的文化性,更重要的是,文化性与经济性是密切相连的。旅游的过程是物质与精神双重消费的过程,因而旅 游的文化内涵是旅游活动中主要的精神内容。对于旅游资源来说,除了特定的自 然资源,还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是静态的、固定的,文化资源则是动态的、丰 富的,也更具有个性特征,从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 特别是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据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旅游业居世界 第41位,1998年已跃居世界第7位,业内人士预测,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 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国。面对这种形势,如何使民间文化、民间艺术介入旅游 产业,既是对旅游业的丰富和开发,又是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一种保护。因 而,在旅游活动中,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促进自然 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同步发展,旅游产业开发与文化产业开发合理并存,是 发展旅游与文化保护开发共同研究的课题。尽管在旅游发展的实践中对民间文化 艺术的开发有不当之处,对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艺术难免有歪曲或损伤,但关键并 不在两者本身,而在于开发的方式与手段。虽然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并非为旅游 而存在,但民间文化艺术的现实境遇与旅游业的共同开发毕竟可达到双赢的效果, 因此借助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仍是一条现实的途径。旅游开发与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合理发展,在国外及国内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法国的民俗村在保持原有村落、街道、居宅、室内 陈设、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由政府与居民共同管理,既可以开设家庭旅馆,又可 供人参观,从而使旅游与文化保护共同发展。在日本,为旅游而设的民俗村既有 供人参观游览的原生态的整体村落,又有异地重建的乡村再造,还有仿古式的新 建村落,不同的方式又有所区别,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保持了原有村落的传统形 态。韩国也有类似的形式,注重旅游与文化生态保护、开发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在我国,除了像深圳“中华民俗村”微缩景观式的纯粹参观、游览的民俗村,也 有像平遥古城、纳西古城、江苏周庄、安徽西递之类的城镇村落,以及贵州雷山 上郎德民族村寨、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之类的自然与文化生态共同开发保护的原 生态样式。虽然这些样式难免有失民间文化的原貌,但现在来看,还是一种较为 理想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合理形式,而其中的偏差之处重要的是管理、运作 及理念导向的问题。如果能在旅游开发中注重人文内涵,保持原有的民间文化和 特有的民间艺术因素,使旅游者能够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体验原有的生活方式, 参与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和艺术审美活动,增强旅游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 位,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无疑将具有促进作用。因而,原生态的民间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也是旅游开发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另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合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也具有支持和补充作用。但从目前 来看,旅游业对民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虽然有所重视,挖掘的深度、广度以及设 计制作、销售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地域特色、艺术特色不鲜明,开发数量少,品种单一,加工粗糙,质量低劣,商品化倾向明显,技艺保护不利、后继 乏人,等等。这既对旅游市场有所影响,又对民间艺术保护不利。在旅游商品及 纪念品的开发过程中,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相关的 设计、包装、营销、管理等要配套,具体的产品要视不同的情况合理开发。当然,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有益传承和合理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难题,文化 的多样性同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同等重要,但生物的灭绝与文化的灭绝并非出自同 样的原因。物种的灭绝并非源自生物界自身,而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分开发 和掠夺,文化的灭绝却出自人类的自我选择。自然界的生存是天地造化的结果, 自然与人类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并非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条件,也并非为人类 所设。但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人是文化形式的唯一载体,如果文化形态失去了, 人类也将面临精神的失落。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文化生态保护同样应该是 有意识的选择。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文化模式和某些文化元素,又要保护和 培育优良适宜的文化生态。
—、民间武术的生存状态民间武术的发展受到了竞技武术的巨大冲击。竞技武术是脱胎于民间武术的 体育化项目。民间武术是产生于农耕时代、具有传统特质的民间技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 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民间武术生存环境受 到了严重的威胁。冯骥才曾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 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 们对外来东西觉得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对于民间武术来说,越是在经 济发达的地方,其生存空间越小。
浏览3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