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武术的艺术教育功能之体现

(一)中国武术的艺术教育中的“美育效应”

1.中国武术通过“美的形象”实现对人的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人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可以在武术实践的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当人们参 与到武术的审美活动时,无论是演练者还是观赏者,会在武术的实践活动 中接触到艺术化的武术形象,产生对武术的表现形态、情景以及意境等内 容的感知。

有学者指出:“给受教育者移人审美灵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人们引 入美的境界中去加以熏陶这也就说,在一个充满美的环境中,受教 育者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形形色色的审美对象时会自然而 然的产生相应的美的形象,通过感受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美,可以促使 人对于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样,当人们身处于武术实 践活动中,在面对种种形态与样式的武术形象这一审美客体的时候,也会 对武术美的形象进行直观的、具体的感知,并由此开始获得美的体验。

中国武术所保罗的拳种是多样的,犹如满天繁星,百花争芳。不同的 拳种因“独特的拳理和拳术的技术特点”而形成迥异的拳风拳貌。不同的 拳种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对于审美主体而言,意味着不同的审美风格和审美 样式,如:“长拳舒展,节奏鲜明,轻快潇洒;南拳厚重沉稳,威武勇猛, 刚劲有力;少林拳古拙紧凑,起伏转折,矫捷刚健;八卦掌身灵步活,协 调连贯、柔韧缠绵;通臂拳发力透达,快速敏捷,放长击远;还有太极拳 的舒缓飘逸,轻柔圆滑,连绵不绝似行云流水;鹰、猴、螳螂等拳种对动 物形态的摹拟,形神统一,栩栩如生;对练中的默契配合,韵律分明,惊 险多变;以及表现一定情节内容的燕青拳、醉拳、脱烤拳等”。

这些不同表现风格、样式的拳术作为审美对象,可以令观赏者感知到 武术不同的艺术化形象,形成不同的美的感受,获得不同的美的体验。经过不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的不断累积,人对于武术的审美感知能力也自然 会得到不断地提升。

2.中国武术通过“感悟的方式”实现对人的审美理解能力的提升

俗话说:“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武术的外在形式美是通过人的视觉 感官而获得,但是武术的内在之美却是需要通过人的内心的感悟来实现。 “感悟是中国文化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为中国人所特有的认识 和把握世界的方法。”[1]武术中的“意蕴美”“意境美”“神韵美”等深层 次的情感体验,是需要通过个体的直觉思维才能被感知的,“是通过自我主 体的心灵来完成的”[2\。可见,感悟对于参与武术的主、客体都是至关重 要的,感悟能力的髙低会直接决定着主、客体对于武术的审美理解能力的 水平。

古代的武术拳家们在创拳时,需要通过感悟的方式对自然万物进行观 察,对各种具有攻防格斗技击的物象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其进行艺术化的 处理和加工,从而形成、完善并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武术技 术技法和武术套路。例如,武术中的“象形取意”,就是以动物、自然现 象、社会现象等作为武术的创作素材,对它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巧妙的模 仿,将各种技击方式与方法、规律与特点等内容转变到武术的技术技法之 中。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感悟式”的实践活动,也正是通过这种感悟,我 们最终看到的是一个个形象逼真而又具备视觉美感的武术技术技法。

作为武术表演者,在演练过程中不仅要能够规范而准确的完成套路中 的各种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同时也要尽可能在演练过程中表现出武术内 在的气质、神韵等内容。唯有通过感悟的方式才能使得自身的演练水平达 到“形似”与“神似”的审美效果。拳家有云:“髙一寸为过,低一寸则 欠,快一分显僵,慢一分偏松”[3],即表明演练者需要细心的揣摩、精心 的推敲,才能够令武术技术技法达到最合理、最有效、最具美感的标准。 否则,就无法充分表现出绝佳的审美效果。

作为武术观赏者,也需要对武术表演者的演练具备一定的感悟能力。 他们需要依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对武术表演者的演练活动进行 主观的审美想象和联想,通过感性的思维方式——感悟对武术中各种艺术 化形象的进行“确证”,从中实现对武术技术技法外在表现形式的理解, 以及对武术技术技法内含的技击意识、内隐的技击思想、以及技击的情感 等诸多内容的领悟。

(二)中国武术的艺术教育中的“德育效应”

1.中国武术在实践活动中施之以人“道德”的约束自古传承至今的“武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极具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和行为准则,它在中国武术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体现出极为独特的教 育功能。

在进行武术的技艺传授过程中,传授者会在武术技艺或者技能的言传 身授的过程中,告知习练者应追求什么,如“习武者以强体魄为要旨” “学拳宜以德为先”“学拳宜以涵养为本”“学拳宜以做正大之事”等;告 知习练者应恪守什么,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等;告 知习练者应抛弃什么,如“凡事恭敬谦虚,不与人争”“不可持艺为非, 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

等。通过这些“规范”与“准则”,习武者才能保持端正的动机和态度去 习练武术。

康戈武认为:“传统的武术教育将伦理教育贯穿于整个习武过程中,培 养学生尊师重道和依德用武的行为规范并将“武德”教育看作是武 术教育区别于西方体育教育的独特性表现之一。因此可以说,以“武德” 为代表的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正是构成了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沿袭过 程中极为重要的文化教育内容,它们“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即正义、 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等,是通过大众舆论、自我良心等内外因 素的作用下,使习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来调节自

己与社会的关系。”人们在习武、练武的过程中,在自觉地恪守、践行 “武德”内容的同时,就是在对“正义、公平、尊严、忠诚、节操、信义 等”这些高尚品行的内涵进行自我建立和完善,从而逐步实现在道德品质、 性情操守等方面的不断提升。

可见,在中国武术的实践活动中,关于伦理道德层面的戒律和准则等 方面的内容,不仅具有对习武者个人的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意义,而且还 影射出对习武者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秩序,以及习武者 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这种无形的约束,对于个体的道德品质 的建立与完善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2.中国武术在实践活动中教之于人“真、善、美”的人生信念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自身实践的基本信息与根本需要,也是艺术价 值的根本所在,同时还是艺术促成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功能所在。”[2]可 以说,“真、善、美”是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个体提出的一种 价值维度,而艺术恰恰能够在人们参与艺术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实现对个体 完成“真、善、美”人生信念的感化与教化。

首先,艺术是艺术家从现实中获取各种素材,在自己的审美情感和体 验的指引下,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直观的、感性的再现或者表现,这是艺 术“求真”的体现;其次,艺术作品往往都是大力宣扬人性“向善”的一 面,对于“善”的人、事、物总是极力的歌颂,对于“丑陋”“邪恶”的 人、事、物总是坚决地唾弃,这是艺术“储善”“导善”和“立善”的体 现;再次,艺术是以“美的对象”或者“美的事物”作为艺术的形象,使 得人们形成所谓的“无功利感基础上的情感判断或鉴赏判断”,并以此作 为准则去认识世界。

同样,中国武术也深深的蕴含着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在武术中,“真”并不等于生活的真实。武术的“真”表现为各种技 术技法的“真实性”。这是因为构成武术的各种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无 不是对客观事物、社会生活的真实升华,无不是对各种真实的格斗、搏击

的表象、本质与规律等内容进行艺术化处理之后得到艺术形象,它是以力 图再现和表现各种形式的技击之象为宗旨的。

在武术中,“善”并不是生硬的道德说教。武术的“善”表现为一种 积极“向善”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和道德判断这是因为习练武 术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好勇斗狠”“以强凛弱”,而是“强身健体” “修身 养性” “行侠仗义”。“习武一种是锻炼,也是一种修炼,‘修’者修德,乃 是成就人格。‘炼’者练功,炼就‘义勇兼备’的刚强身躯。”一个习武 者在品性上的修为的高低远比其技艺水平的高低显得更加的重要。

在武术中,“美”表现为对“美的形象” “美的形式”的追求。这是因 为只有具备美感的事物才会引发人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触动,武术中的形 美、意美、神美等都是关于艺术美的具体表现,它们能够成为进人人心灵 的“钥匙”,使人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审美体验,在愉悦的氛围 中体味到武术的艺术美所包含着的形式和内涵。

当人们在参与武术实践活动时,无论是在习练武术还是在观赏武术, 都会不知不觉的被武术中“真、善、美”的价值维度所影响、所感染,从 而令人们在内心深处建立起“真、善、美”的审美标准,并以此作为一种 人生信念,指引着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之外的其它社会实践活动时也能够 表现出对“真、善、美”这一价值维度的追求。因此,中国武术的“德 育”方式是一种“艺术式”的教育方式。

小结

艺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用艺术去教育人,即通过艺术的各种实践活 动对人实现教育的目的。中国武术的教育功能表现为,通过对各种武术美 的形式与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武术美的形象、美的意象、美的意境 的感受和体悟,令参与武术活动的人对于武术的美能够“形成较强的敏感能力和完形知觉能力”,形成对美的体验,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人们的道德、情操、精神等诸多方面得到不 断地升华,实现“真”“善”“美”的相互统一,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的目 的。在这一过程中,“美的形象”实现了人的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感悟 的方式”实现了人的审美理解能力的提升,并施之以人“道德”的约束, 教之于人“真、善、美”的审美标准。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武术具备艺 术的教育功能。

浏览87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