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式传统套路中共有6个搬拦捶势,分别为第12、25、36、44、 67、82式。关于搬拦捶势在拳谱中的命名有三种说法。1.拳家杨振基(91式)、杨振铎(103式)、黎慧琳(85式)及国编 套路(88式)等在其专著的拳谱中与所对应的85式套路里的6个搬 拦捶都统称为进步搬拦捶。赵幼斌、扎西、顾树屏、宋玉鹏等拳家(85式)在其专著中都 称第67式为搬拦捶,而称其余5式(第12、25、36、44、82式)为进步 搬拦捶。拳家牛春明(81式)在其《牛春明太极拳及珍藏手抄老谱》专 著的拳谱中,把与85式套路相对应的第12式称为“进步”搬拦捶,第 44式称为“上步”搬拦捶,第25、36、67、82式称为“泄步”搬拦捶。可以看出,同一类拳架里的搬拦捶势竟有四种命名。孰是孰非? 何为“进步”,何为“上步”,何为“泄步”把上述几种说法加以比较 后,我认为牛春明拳家的说法比较合理,让我们从技击含义和与前势 的连接方式两方面来分析一下。牛称第12式为“进步”搬拦捶。我们看第12式的前式接左搂膝 拗步势,左腿前右腿后呈正弓步,身体重心在左腿。将右腿提收后随 即往右斜方进步,故称为进步搬拦捶是合理的。
牛称第44式为“上步”搬拦捶。我们看第44式的前式接转身右 蹬脚势,身体重心在左腿,右腿落下但未触地随即往右斜方上步,它 与第12式动作类似但稍有区别,如称为“上步”搬拦捶也说得过去。牛称第25、36、67、82式为“泄步”搬拦捶。我们看第25.36.67 式接前式撇身捶或转身白蛇吐信势,都是右腿前左腿后呈坐步,身体 重心在左腿,将右腿从前方提收后随即又往右斜方进步,故称为“泄 步”搬拦捶,确有道理。我们再看第82式接前式弯弓射虎势,右腿前 左腿后呈侧弓步,身体重心在右腿。接做搬拦捶势时,先将身体重心 移至左腿,然后将右腿从侧前方提收后随即又往右斜方进步,故称为 “泄步”搬拦捶也有道理。
注意“泄步”并非退步,它体现了一种先闪避或引化,然后再进击 的意念。正如牛春明书中解释所言:“泄步搬拦捶是因为右脚本在左 脚之前,而右脚提起后,不但不向前上步,反而略收回,以泄对方来 势,所以称为泄步搬拦捶。”另外其书中对“进步”与“上步”的解释说: “进步与上步,意义本相同,只因动作不同,以此表示区别罢了。”的 确,进步与泄步明显不一样,但进步与上步是同义,只能说稍有不同, 区分过细反易混淆。
不过有趣的是,我们从其书中所附的手抄老谱拳式60式影印件 中所标拳势可以发现,所对应的85式套路中的44式是“上步搬拦 捶”,所以牛在其书的拳谱中倒是采用了。但老谱中对应的85式套 路中的第82式是“卸步”搬拦捶,牛在其书的拳谱中却将“卸”字改成 了“泄”。其实细察“卸”与“泄”字的含义还是有区别的:“卸”指把东 西去掉或拿下来,如卸货,有主动感「泄”指液体或气体的排出,如排 泄,有被动感。如果仔细品味的话,称卸步搬拦捶似乎更符合拳势的 主动引化对方来势的技术含义。综上所述,我认为85式传统套路中,第12、44式应命名为进步 搬拦捶,第25、36、67、82式应命名为卸步搬拦捶为宜。
习拳心悟(14)说说套路中的连环出招85式传统套路中,招招相连,势势对应,有不少连环出招的编 排。如《行功歌诀》中“搂拗琵琶走循环,搬拦捶打封闭按”之句描述 了左搂膝拗步一手挥琵琶一左右左搂膝拗步一手挥琵琶一左搂膝拗 步五个招式之间的连续进步攻防态势以及搬拦捶一如封似闭招式的 攻防对应。
搬拦捶为十捶之首。搬为横肘搬拿解化,拦为拦截护中防守,捶 为乘隙进击。一搬二拦三捶,三势连环出招,一气呵成。习练时要注 意做搬势时,右脚要迈步到右斜方45度,两腿间保持足够的横距,以 备做紧接之后的拦、捶两势时有利于立身中正,圆裆开胯,进取中路。
如封似闭势是形体动作,比喻呈十字手状为“封”,双手收回到腋 窝处,翻转双掌向前按出似关门之姿为“闭”。这个按势劲短,不像揽 雀尾中的按势那么深长,确切讲是一种“闭劲”。
再如《行功歌诀》中所言「海底探针扇通背,撇身捶接搬拦捶”; “单鞭探马双分脚,转身左蹬双搂拗”;“进步栽捶撇身捶,搬拦捶连右 蹬脚”;“左右打虎回右蹬,贯耳左蹬转右蹬”「单鞭下势金鸡立。“下 势七星跨虎威”等等都是描述连环出招的语句。
习拳心悟(15)抱虎归山的“抱势”
《行功歌诀》曰:“十字封裹面朝南,闪身西北抱虎归。”该势是朝 自身右后方的反击之势,右手采左手反捌将对方摔出,故有“闪身” 之说。
从外形看此势好像是右搂膝拗步势和揽雀尾势的组合,其实并 不准确。搂膝拗步是先搂后击劲,抱虎归山是采捌劲,揽雀尾是搠捋 挤按四劲全,抱虎归山只有捋挤按三劲并无搠劲,不过多了个所谓 “抱势”,就是闪身西北成右搂膝拗步势外形后,右臂先外旋后内旋经 由胸前与外旋下落的左臂交会平抹后穿掌向右斜前方向拓出去(此 时,左掌心朝上置于腰腹侧前部,右掌心朝前下)的姿势,此势可看成 “抱势”。
而拳家董虎岭做此“抱势”时则另辟蹊径,右臂不经胸前而是由 体外侧提臂划弧与左臂形成此势。
做抱虎归山势时,全凭左右腰之间的灵活转换以及两臂腕的上 下配合。
另外有拳家认为由十字手变换为抱虎归山势,闪身西北方向时, 眼神要先回视一下左臂的撩起,然后再随身体转动扭头看视右手,比 喻老虎抱幼崽归山时的警惕性,品此说法也饶有兴味。
习拳心悟(16)倒撵猴势的前腿姿势辨析
前已述及,倒撵猴势是一种后退式的太极行步,所以习练时应该 遵照走行步的原则即欲转必沉,偏沉则随和移动腿要轻提缓随。
倒撵猴势的劲势特点是身形虽往后移动,但所有的劲力都是朝 前发的。正如拳诀所言:“连环撤步退中攻,引进落空闪正中。前蹬 后撑劲贯掌,旋臂沉肘扳挽功。”
做倒撵猴势后退时,前腿是先起脚尖还是先起脚跟?从视频资 料看,两种做法都有,孰是孰非,较难判断。
通过比较,我认为做此势时,前腿提膝时以先抬脚尖,后起脚跟 比较合理。可从两方面加以比较:
倒撵猴势是后退步,其脚的动作顺序应与前进步的搂膝拗步势 正相反。做搂膝拗步势时,前腿实,后腿虚。抬后腿起脚进步时,是 先抬脚跟后起脚尖。落步时,是先落脚跟后落脚尖。那么做倒撵猴 势时,前腿虚,后腿实,理应抬前腿后退起脚时,先抬脚尖后起脚跟。 落步时,是先落脚尖后落脚跟,这是其一。
其二,从虚实角度看,后退步与前进步同理,都要遵循支撑腿要 实、提起腿要虚以便运动轻灵的原则。那么当抬前腿后退时,如先抬 脚跟势必造成脚踝绷紧以致前腿不松。所以退步起脚时,应该是先 抬脚尖后起脚跟。落步时,先落脚尖后撑,后落脚跟且使脚掌外缘先 着地,这样做比较符合拳理和人体运动生理学。
习拳心悟(17)斜飞势之“斜”
关于斜飞势定势时的方向,有争论。有人主张定势时面向西南 以体现“斜”。有人认为运势上是上体倾斜以体现“斜工但有人认为单就身形方向或姿势来理解“斜”过于机械,提出此 势的命名出于“燕子斜飞”之说。想来颇有道理,因杜甫确有诗云“细 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形象地道出了燕子轻柔的身躯在微风吹拂 下,倾斜地掠过水濠濠天空的掠势姿态。故以燕子斜飞之掠势来形 容斜飞势的搠搠之势更为恰当。正如拳诀所言「斜飞不斜方为真, 引进始可采捌分,一跌不知何处去,拧腰沉裆进腿深。”故定势时应面 向南为宜。
由左倒撵猴定势转做斜飞势时的技术要点是:两臂合肘时面向 东偏北,右腿往右后方即西南方撤步进腿(不要急于右转身),随即松 右胯使右脚尖往正南方摆正,然后旋左胯,扣左脚,拧腰沉裆右转身 成侧弓步。与此同时,左手采,右臂的运行要做出肩靠、肘击、臂搠、 掌搠的劲势来。
浏览5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