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的动作设计:战术的动作设计即招法的挖掘、整理、创立,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动作实践和打斗时空实际以及作战胜败经验来得以实现的。其不同的技术动作组成、形成、合成 和不同的打斗时空感受以及不同的作战胜败经验积累,均有着不同的战术认识、战术感悟、战术思想。因此,不同的人均有着不同的设计,一样的组合也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在战术的动作设计中,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排列、不同的组合,均表达着不同的战术攻守性的理念、思想、辨证。一般武术战术攻守的动作设计,只有按照攻守动作的功能来统筹、策划、设计,只有切切实实立足于临阵攻守、格斗、拼杀,才能合理、 有效、充分地发挥其功技艺的最大效应。才能从合理性、整体性、有序性、相关性、动态性、系统性的攻守规矩中,准确展现自家战术意图,使自己的进攻、防守、对峙得以充分的发挥。在错综复杂的临阵实战中,任何孤立、片面、极端的战术动作设计, 或者只考虑某一战术环节、某一战术技巧、某一战术动作设计,是很难应对复杂、多变、随机且无常之实战局面的。中国武术的攻守设计,除阴性计、谋、策、禀性功、技、艺、阳性人、马、器之攻守设计外,就是由此三性的综合设计所最终形成的招法、照制、套路攻守。其中,所有的招法,都是攻中有攻,攻中有防,攻中有守,攻中有峙;防中有防,防中有峙,防中有守,防中有攻;峙中有峙,峙中有攻,峙中有防,峙中有守的。所以,要想充分发挥招法、照制、套路的攻守功能,就必须认识、理解、掌握和充分感受其每一个攻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十二大关系,即上下关系、高低关系、长短关系、大小关系、进退关系、远近关系、攻守关系、格打关系、着应关系、支撑关系、气势关系、内外关系以及每一个攻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三大辨证,即阴阳辨证、道气辨证、五行辨证。因此, 中国武术的攻守设计,只有按照具体情况辨证地、实事求是地、恰到好处地制定战术方案,才能取得攻守格斗的最后胜利。所谓气势即武术运动动作的总体走向,即综合运动轨迹。所谓内外中的内是指武术运动动作动源的由内向外,外是指武术运动动作动源的由外向内。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武术作战设计是在不断的攻守运动中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规律,具有典型的三位一体辩证,是具有起手、发展、结束等进程的。换句话说,设计好的攻守运动是有生命的,是拥有生老病死现象的。中国武学家认为:“人间攻守,下台阶者死,上层次者生,上档次者快,上境界者博,超时空者精,越强悍者湛,与时俱进者存,停滞不前者亡。”所以,武家战术动作的设计,必须保持永恒的时空性、超强性、超越性。但其基本章法无论如何都是不会改变的,其基本的功夫、技艺、招法的内涵也是不会变迁的,其基本的谋略、计策、战术也是不会变性的。
战术兼顾的设计:战术的兼顾是立足于武家三大基本学说即阴阳、道气、五行学说基础之上的。 在武术作战的攻守格斗中,战术设计的最小单位是阴阳,即有阴的呈现必须兼顾阳的显现,必须兼顾两个方面的攻守辨证。战术设计最基本的单位是阴阳禀,即持禀而把阴握阳,也就是必须以禀性体现为主体,以阳性彰显为闪现,以阴性显现为点缀,必须兼顾三个方面的攻守辩证;战术设计的最大单位是五行,即木与火、火与土、土与金、金与水、水与木等五种特性的攻守辨证。所谓阴阳辨证即攻与守的辨证。所谓道气辨证即攻与守与峙的辨证。所谓五行辨证即峙与攻、攻与守、守与进、 进与退、退与峙的辨证。在武术的临阵攻守、比赛、拼杀中,有的选手一味讲究进攻,不顾对自己的保护,甚至毫不顾忌自己的安危。有的选手则一味讲究防卫、守护、躲避,不进行主动的出击。有的选手则一味讲究游击、麓摸、撩逗,能攻则攻、能杀则杀、能打则打。严格地讲,都是错误的,其错就错在丢失了武术攻守所特有的修德、振兵、治气的造人、树人、立人目的在武术攻守训练中任何单一的重复训练都是天经地义,也是必须的。但把单一的重复训练教条地用来对待错综复杂、攻杀战守、生死难料的对敌作战,或规则、规范、规矩的武术攻守比赛,或康复、保健、娱乐、修炼、延年、不老的武术运动锻炼,都是不科学、不地道、不可取的。虽然,在武术攻守对抗中是不可取的,但它毕竟是一种原始打斗、本能攻守、常人作战,没有传统的武术训教是绝对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在一般的武术攻守比赛中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其中没有严谨、规范、标准的攻守规划、打法设计、招法优化。在武术攻守的战术设计中,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实而行,必须阴阳转化、道气支撑、五行生克,必须相对而立、针锋相对、攻守得体。在攻击进犯中必须有备、有防、有守,在防守护卫中必须得有攻、有击、有犯,在攻守进退中必须以攻为主、以守为辅、攻守兼顾。在攻守比赛中必须立于峙、立于对、立于技,在攻守对抗中必须峙中有章法、着中有规矩、应中有规范。只有这样的武术攻守战术设计, 才能在武术打斗中达到武家所要求做到的六有,即有序攻击、有备防守、有谱对峙、有法迎敌、有章可循、有计可施。这也正是评价武术战术设计是否合乎攻守准则的基本依据。
战术的控制设计:在武术攻守中战术的控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武术攻守中没有作战的战术控制,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散失各种有利于自己的作战机会。其更为重要的是对攻守局势的控制,如果在武术攻守中自己散失了整个攻守局面的控制权,无论你有多大的潜力,无论你有多大的本领,无论你有多大的兵力,都会在混乱中一败涂地的。在武术攻守比赛中,其实攻守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攻克与反攻克的过程,出手与反出手的过程。在实战中,谁能控制住对手,谁就占有主动权,谁就能取得作战的最终胜利。所以,在制定攻守战术时,必须根据控制与反控制、攻克与反攻克、出手与反出手的武斗三大基本原理,进行武术攻守战术的原理性设计即变通、变化、变迁性的攻守设计。使对手的长处、强点、特征都无法得以施展,而散失主动,最终落入自己的手掌之中。使自己的长处、强点、特征都得以全面、 自然、顺当的施展,而占得主动,最终取得打斗、比赛、格杀的胜利。战术的灵活设计:在中国武术的攻守运动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武术攻守运动的灵魂,是 武术攻守运动的阳性主体,是中国武术鲜活的具体体现。万变不离其宗的战略战术,是武术攻守运动的根本,是武术攻守运动的禀性主体。永恒固守的战略战术,是 武术攻守运动的实质,是武术攻守运动的阴性主体。在临阵实战中武家只有把灵活机动、万变不离其宗、永恒固守开展三位一体的辩证性调控,才是中国武家攻守作战技术设计的根基。中国武学家认为:“万象、万物、万事者,无阴不生,无阳不立,无 禀不存,单一者,象也,物也,事也,唯三位一体而活也,动也,运也。”并认为“动物 者,活动为本,无活则不动,无动则不活,运动为根,无运则不动,无动则不运,走动为先,无走则不动,无动则不走,跑动为尚,无跑则不动,无动则不跑,移动为质,无移则不动,无动则不移,跳动为性,无跳则不动,无动则不跳。”所以说,武术攻守运 动是动物的灵性体现,是高级动物的灵活实现,是人类的灵魂表现,因此任何武斗战术的灵活设计都是相对而言的,都不是万能而不变的,而是精心设计、随机应变、在武家临阵的攻杀战守实践中,任何精绝招法、奇妙技术、超常手段,都会有自己的特定空间、特定情况、特定环节、特定架式、特定情形,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前 提、要求。所以,在武术的攻守格斗运动中,只采取一成不变的某种战术,都是极原始、极初级、极幼稚的,是粗浅学练、认识、掌握的必然,是极易被对手所战胜的。因此,武家在战术设计中,必须根据对手的优势、劣势、架势和基本特征、基本章法、基本偏好以及运动动作的方法、技巧、手段、深浅、高度、境界进行客观、实际、现实的设计,至少也必须应该拥有三个以上技法、战法、招法的相互转化。才能适应临阵攻守作战中那错综复杂、千奇百怪、神出鬼没的武术攻杀战守。
浏览3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