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鞭势的实腿转身

习练单鞭势时,要练出它的气势,如有拳家比喻就像车夫双臂抡 圆甩鞭驾驭烈马的架势。单鞭势在85式传统套路中共出现10次之多(9个单鞭和1个斜 单鞭)。在整套拳架中,单鞭与其他招式的连接很有规律性。面南起 势行拳到朝西方向时,它总是接揽雀尾或上步揽雀尾势。行拳到朝 东方向时,它总是接云手势。单鞭势是实腿转身,这是实腿架中转身的特点。85式套路中, 除了单鞭势外,尚有十字手、肘底看捶、玉女穿梭、撇身捶等都是比较 典型的实腿转身。实腿架与虚腿架相比较,其优点是反应速度快,拳 桩合一,劲势足,身体下盘沉稳。

单鞭势的技术要领是:沉胯使右脚跟更加变实,从而右脚掌自然 变虚,内扣右脚左转身时,以右胯坐骨为垂直轴,脚掌虚离地面(勿有 意翘起脚掌),右脚拇趾领劲,脚膝胯肩同步左转,犹如关上一扇门之 姿。同时两臂先自右向左,后自左向右平抹两个椭圆;左掌拂面后坠 肘翻掌往前挥出,右掌向右后方平行伸展,五指撮拢指尖下垂变吊 手。双臂有对拉之势,故《行功歌诀》中有“拉单鞭”之句。定势时身 形微前倾,眼看前掌,身体中线在东偏南方向呈侧弓步。要保持“外 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平时习练中,经常会出现后吊手的肘与后膝不合的现象。特别 要注意的是当扣右脚实腿左转身时,为了保持裆圆,右膝盖不得往里 撇,同时左腿要撑住,膝盖勿弯曲,这样做不仅能使转身轻灵且能有 效保护膝盖免受伤害。

习拳心悟(8)杨氏太极拳的虚步85式传统套路中,有不少含虚步的招式。虚步即后腿实前腿 虚,可根据前脚姿势及受力情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前脚 掌翘起,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势、肘底看捶等。第二类是前脚跟翘起, 如白鹤亮翅、海底针、上步七星、退步跨虎、高探马等。第三类是前脚 实脚踏地,如倒撵猴、揽雀尾中的捋势等,这后一类的虚步亦称坐步。

问题是:对于前两类虚步的前脚,其不管是脚跟或是脚掌,应该 是翘起来还是应该虚贴地?拳家赵幼斌认为应该保持虚贴地的姿势 并且前腿膝关节要微曲不能绷直,这样能使前后重心分配呈最佳状 态并且前脚踝关节可放松,从而使身形更加沉稳,可使脚之力由腰而 肩顺达手臂,适应拳势技击要求。我认为此说符合“实非全然站煞, 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之拳理。

但对第三类坐步而言,与前两类虚步相比,显然前脚的受力更大 些,其前脚是形虽虚力确实,如倒撵猴势在一手前按一手后捋的瞬 间,是以前脚往前蹬撑来推动身体往后移动和转动的。再如做揽雀 尾中的捋势时,前脚掌是要扒地受力的。很显然,这类坐步虽然也是 虚步,但与前两类虚步比较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习拳心悟(9)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势的异同两势定势从外形看相似,但并非同一招式。就其相同性来说,两 者都是虚步,又都是“封势”即守中寓攻之势。其不同之处在于两势形成定势过程中的劲势不同。提手上势如 《全体大用诀》所言:“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指的是由 单鞭的开势转为提手上势的双臂合抱之合劲形成的封势。所谓提手 并非单指手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提法”。如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提 法”产生的合劲,正确的做法是沉肩坠肘,松胯圆裆,命门、两肩和前 胸要有后撑之意。在腰脊作用下,两臂相合上提,这样能使劲力由脚 而腿顺畅通达于腰脊,最后输于两臂。

而手挥琵琶势如歌诀云:“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J 指的是接前式左搂膝拗步势后,如对手握住我右腕,我即利用腰脊发 力,以右掌折叠劲卸脱彼腕并将其反采,随即以左手上搓对方肘部, 合力将其发出;或边往后移动自身重心,边以双臂拧裹之劲势,牵动 引化对手失去重心,再乘势将其往前推出。如要发挥好这种折叠劲 和拧裹劲,要注意开始时的跟右步送右掌时,身形要正,要肩胯齐进 齐退,右肩不要前探,前去之中仍有后撑之意。要圆裆沉胯,保持前 后上下的对拉之势。

习拳心悟(10)从提手上势到白鹤亮翅势之间的过渡 招式两个招式之间有个过渡的招式称为“海底捞月”,古拳谱有之。 杨澄甫定型85式大架套路时省略了这个招式的名称,但招式依然保 留了下来,《全体大用诀》中的“回身提手把着封。海底捞月亮翅变, 挑打软肋不容情”之句就是明证。

拳家在教学时,有的把这个动作归在提手上势中,也有的归在白 鹤亮翅中,这都是可以的。问题是教者也好,学者也好,往往会忽略 了这个动作的做法。

如果归在提手上势中教,那么第一动是封势,即双臂合抱提起上 封之势。第二动就是海底捞月,即身体左转面东,重心仍在左腿,双 臂合肘的同时提起右腿,随即使右腿再插步到右脚原来的位置;随后 重心移至右腿,做出右肩胯靠,右肘击,右臂搠推的意念来,此即是海 底捞月势。

然后随身形先微右转再左转的同时,右臂内旋碾转搠架于头的 右前上方,左手采并置于胯左前侧。下肢是左腿拎回朝前落步为虚, 右腿为实的虚步,呈白鹤亮翅定势。

习拳心悟(11)怎样区分和把握虚实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王宗岳宗师在其 著名的《太极拳论》中提出的命题。对此命题的理解有着截然相反的 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偏沉”和“双重”都是病,有人认为“双重”是病, “偏沉”不是病而是行拳的规律。

我比较赞成拳家张志明“偏沉则随是太极拳道法自然的人道法 门”的观点。他指出「行拳如流水,要被动不要主动,要重量不要力 量,要流动不要移动J

按照“偏沉则随”的规律行拳走架,全身无有一处不分虚实,故太 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仅就四肢的虚实而言,下肢虢、膝、踝 关节起进退转折的作用。上肢肩、肘、腕关节起曲伸升降的作用。下 肢以分担身体重量来分虚实。拳家赵琴指出:“阴阳脚下分,阴静实, 阳动虚。”其规律是相邻者相反(如双腿或双手或同侧腿手),交叉者 相同(如左腿和右手或右腿和左手)。

我们以左搂膝拗步定势为例说明:左腿为阴静实,左手就为阳 手。右腿为阳动虚,右手就为阴手。当从左搂膝拗步定势转换做右 搂膝拗步时,四肢的阴阳、静动、实虚属性在连续不断的转换中。至 呈右搂膝拗步定势时,四肢的阴阳、静动、实虚属性恰与左搂膝拗步 定势相反。正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工整套拳架自始至终都是处在这种阴长阳消、阳 长阴消或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或实尽而虚、虚尽而实的此消彼长的过 程中。而行拳走架中一招一式的攻防动意总是在阳上。

所以分清阴阳并正确把握好虚实转换自能克服“双重则滞”之 病。正如拳论所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 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另外杨氏太极拳中常常出现跟脚现象,其作用之一也是用来调 整平衡身体的虚实状态。所谓跟脚是以脚的脚跟或脚掌为轴,脚掌 或脚跟外摆、内扣旋转的一种步法,也称为跟步,是杨氏太极拳中很 重要的一种步法。

习拳心悟(12)如何提高太极行步的质量

85式传统套路中的前进步(搂膝拗步、野马分鬃)、后退步(倒撵 猴)和横行步(云手)都是连续移动的步型,也称太极行步。行步一般 重复做3个或5个。

如何走好行步?就是迈步犹似猫行,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 觉。走好行步需要把握好如下几个关键节点,我们以左搂膝拗步势 转换为右搂膝拗步势为例说明。

一是要坚持“欲转必沉”的原则,沉胯使左脚掌向左碾转外摆约 45度,重心在左腿,注意要脚膝胯肩同步转动。

二是须遵照“偏沉则随”的规律,使身体重心逐渐的全部转移到 左腿以使右腿变轻灵,要先往前移重心,然后在身体左转的同时,将 移动腿右腿提收至脚踝部。

三是移动腿要轻提缓随,当右腿迈向右前方时,脚勿主动前伸而 应随胯送出防止出现“跳坑腿”现象。要先脚跟着地,随之脚掌贴 地,拧腰右转沉胯使前腿弓(垂直勿过)后腿蹬(直中带曲)呈右搂膝 拗步势。定势时,保持正弓步,身形中正,重心在右腿,有右胯后缩、 左胯前送的感觉。总之分清、把握虚实是其技术关键。

浏览47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