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和经济的突飞猛进,中国传统民间文化所遭遇 的现实境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虽然当代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一刻也没有松懈, 但学术研究与传统民间文化的迅速消失和蜕变相比又是那么不协调。无论是外来文化的渗透,还是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自然消失,都要求我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 抢救、对民间文化生态的保护与文化研究同步进行。世界科技、经济的一体化与 文化本土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现实,以及世界各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都要求 我们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及其文化生态采取积极的行动,因而,包括民间艺术 在内的民间文化抢救和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既是民间文化和艺术研究的理论要求, 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撇开远去的历史,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走过了 一条不断合理、完善而又不平凡的道路。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 设立“历史文化保护区”,将其作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补充,从而将传统的建筑 群、村落、城镇、街区纳入文化保护的范围,使文化保护更为宽泛。据有关资料 显示,目前列入全国保护范围的不可移动文物有40余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有1 200多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多家,各类博物馆2 000余座,馆藏文物 1 000余万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0余座。1985年,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 和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已有28项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颁布的721项文化与自然遗产名目中名列第三位,仅次于法国和西班 牙。目前,仍有几十项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在积极申报中。这既说明了中国政府对 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又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它不仅对普及和提高国民 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文化开发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尽管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整理和研究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特别 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挖掘与保护还显得较为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 家设立了许多研究机构,并组织力量对民间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如20世纪50 年代初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民间口 头文学的记录和抢救做出了贡献,如以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 克孜族《玛纳斯》为代表的三大史诗;1984年5月28日,与文化部、国家民委联 合开展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 成》,共计90卷)的搜集与编辑工作,有200万文化工作者参与了普查采录,已 搜集民间故事184万篇,歌诵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总字数逾40亿字,各地 编选县、地、市卷本约300余种。另外,对民间戏曲、音乐、舞蹈等也进行了收 集与研究,但总体来看,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仍然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普 查及保护对象多局限于民间文学、民俗等内容,难以全面、整体地把握民间文化 的总体面貌。
第三节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
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前文已提及,大多是一种师徒制的传授形式,如言 传身教、口传心授、心领神会、艺诀流传等。除了较普遍的技艺,许多祖传的技 艺大都在家庭或行业内流传,是一种家庭式的。一般情况下,成熟的技艺秘不外 传,并遵循传子不传女或传媳不传女的祖训。民间俗语“宁帮十吊钱,不把手艺 传”是民间技艺传承传播的真实写照,也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结果。与现代教育 方式相比,不管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承方式如何封闭落后,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传统的民间艺术传授不是科班式的速成教育,而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教授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靠心领神会的感悟,与技艺相关的待人接物、信仰 禁忌、情感伦理等都需要全方位的学习。例如,行为规矩、为人处世、祖师崇拜、 仪式禁忌、师徒情感、吉凶祸福、善待工具、信仰传说等,都是技艺以外的综合 传授,因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是现代教育方式中不易体会的,它体现了传统技艺传授中伦理性的一面。现在看来,不在于这种艺术传授方式是否合理,关键在于民间艺术并不乐观 的生存现状使民间艺术在民间的传承性难以再续。相关的例子并不少见,山东惠 民一位泥塑老艺人,面对自己钟爱的手艺舍不得丢弃,而儿子却因为这种传统的 “要饭”手艺给自己丢脸,砸碎了老人的泥模、泥人和工具,这不仅砸碎了老人的心,还断绝了传承的血脉。河南朱仙镇年画艺人张廷旭维持着祖传的“天成德” 年画堂号,也以年画养家糊口,然而年轻的儿女因为刻印年画没有多大的出息和丰厚的收入,也因为坐不住而不愿传承。但是,当年画有了供不应求的文化市场 和艺术市场后,儿女又欣然继承父业。这些例子说明,民间艺术的命运决定了民 间艺术传承的现状。然而,文化的发展又不能仅以民间艺术的自生自灭来决定民间艺术的传承,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要积极地做出应对,使民间艺术传承下来,留下文化的火种。据说,杨家埠年画艺人杨洛书收了一位日本儿童做徒弟;河北邯郸地区的一种地方民间戏曲自元代以来一直在一个村庄稳定地流传,原因之一在于戏曲角色在固定的家庭中的传承,以及人们对家庭传承的 尊重,这也许可以对我们有所启示。能否使民间艺术在民间积极有效地传承不是 一个简单的问题。这里要说的是,传统的家庭传承方式不但有利于民间文化的延续,而且是一种合理的、全方位的民间艺术教育形式。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 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产生的艺术也必将表现出各自 的特质。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将民间艺术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中, 不仅使艺术更为宽泛,还对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传播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 象以及培养爱家乡、爱本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如 何使民间艺术落实到正常的人文艺术教育内容中,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都能熟悉、了解并珍爱自己的传统民间艺术,进而热爱自己的祖国;如何发掘、整理、 保护、学习并去芜存菁,整理出除了艺术专业人士之外,普通学生也乐于接受的 民间艺术教材;如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授、学习民间艺术的方法及手段; 如何转变重洋轻土的艺术教育制度和观念,并培养民间艺术师资,以担负起传承、 传播民族民间艺术的重任,这一切应该是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乃至专业艺术 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素质教育”这一提法仍有可商榷之处,不管这一提法是否确切,人们还是能 够理解其含义。素质教育可以理解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培养完 善的人,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实也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境遇,许多人从本质上缺乏对民间艺术的深刻认 识。我们反对盲目的民族虚无主义,也反对片面的妄自尊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都具有各自的优秀之处,文化的交流既是一种文化共享,又有利于在比较中真正 认识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可贵之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倡导弘扬、发掘传统民族 文化艺术,并在艺术教育中倡导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素质的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民间艺术教育的实施,除了宏观的文化意识导 向和整体策略外,就学校教育来讲,师资是教育的重要部分。除了各艺术院校、 设计艺术院校有关民间艺术的课程薄弱,师范院校民间艺术相关内容的课程也存 在明显不足。艺术史及艺术理论教育涉及的民间艺术内容较少且十分浅显,很难使学生对民间艺术有深刻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加之重洋轻土的观念,民间艺术不易被人所重视,有些看似热闹的背后又往往流于猎奇或表面化的认识。
浏览3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