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池瑜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一书中对艺术的功能进行分析时指出,只有发 现艺术对社会、自然和人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功能,并揭示这些功能之间的内在 关系和形式,才能获得艺术功能的系统观念。他指出,艺术对世界的文化参与主 要包括对自然的参与、对社会的参与和对意识的参与三个方面,这种参与世界的 方式是以文化的形式进行的,它是从艺术与周围世界的横向关系来考虑的,而不 同于作品一观众这种纵向关系的把握。考察艺术对世界的参与,先要从艺术作为 一个文化整体、一件具体存在的实物这一角度入手,然后考察艺术作用于人的意 识的问题。我们认为,艺术是以文化形态的形式参与到自然、社会和人的意识中, 较之于艺术功能的罗列或强调艺术审美功能的认识,对全面考察艺术的功能,揭 示艺术功能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功能的结构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理解艺术的文化整体特征也有重要帮助。实际上,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或样式较之于以审美为主的所谓 纯艺术,无论艺术的功能或文化的价值都要宽泛得多,这主要是由民间艺术的创 造及存在方式和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如前所述,民间艺术像其他阶层或形态的艺 术一样,表现为人化的物态、实体性的文化产品,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化 观念。作为实体的产品,民间艺术对民众的思想意识、生存世界以及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民间艺术有着丰富的品类和样式,无论是年画、剪纸, 面花、皮影、纸扎、神像,还是民居建筑、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家具陈设,都 反映了民众的价值观念、信仰观念、审美趣味、情感理想等意识形态的精神思想, 并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意识;另一方面,它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春节张贴的年画、春联、剪纸不仅满足了民众节日民俗心理的 审美需求,还对营造节日环境、烘托节日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无论 剪纸、年画,还是砖木石雕及民居布局样式,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创造产品或文化 的形态,民间艺术以这种文化的形式来参与自然、改造世界,也正是民间艺术的 这种文化形态使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其次,民间艺术创 造不仅是静止的艺术产品,还是民众生存方式、生活内容的动态过程,因而民间 艺术还以动态的、活动的文化存在方式与民众生活相联系,并成为民众生活的一 部分。民间艺术是民众的文化创造和审美创造,而在民众看来,民间艺术既是艺、术又不是艺术,造型多样、色彩花哨、风格各异的面花礼馍无疑是面塑彩绘的艺 术创造,而在民众看来,却是祭祀、供奉、祝寿、贺喜的民俗用品,其艺术审美 价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构成了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山东烟台地 区盖房上梁要供大圣虫、扬W,结婚要送鸳鸯、富贵,七月七要磕巧悖俾,八 月十五要供悼悖,节日祭祀要供大悖悖,祝寿要送花悖傅,可以说,面花是生老
病死、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馈赠酬谢等民俗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用品。综合来 看,各种民间艺术品类并非都有深沉的内涵和沉重的寄托,其中也有娱乐玩耍、 装饰审美的艺术功用,但这些形式又常常是文化演变的结果,是调节生活、放松 精神的文化方式。民间艺术以一种文化的形态,而非纯粹的艺术审美形态参与到自然和民间社 会当中,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功能。这种 文化意义和作用既表现在生活的实用价值方面,以一种物态化的生活文化内容构成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生存生活环境,还以一种精神化的形式,潜移默化地造就、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认知方式、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审美 观念。民间年画各种丰富的题材内容和造型样式,诸如神仙信仰、忠孝仁义、男 耕女织、夫妻恩爱、知书达礼、渔樵耕读、传宗接代以及其他历史故事、世俗生 活、幽默诙谐、吉庆祥瑞、神话传说等内容,对民众的认知、教化、启蒙、娱乐、 审美等思想意识和精神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仅就年画、剪纸、春联、枣山、家 堂、牌位、花糕、悖俾、饺子、鞭炮等营造的喜庆、吉祥的节日气氛而言,它们 共同影响了民众对年文化的思想情感认识和心理意识。各种家具样式及严谨的陈设格局对塑造人的心理情感不无作用,各种生产工具、生活器具除了使用的功能, 对教人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说,庶民百姓已经被 五彩缤纷的民间文化形态所包围,这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环境形成的文化生态影响并塑造了人们的经验和行为,并再生出新的文化和文化环境,甚至使人成为这种 文化生态环境的新的“造物”。因此,民间艺术的文化形态不仅具体、实在地组成了生活内容的物质文化世界,还构成了人文习俗的文化基础,成为风俗习惯的具体内容,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对民众产生着影响。民间艺术既是精神领域的产物,又是物质的文化形态。西方文化功能学派的 代表马林诺夫斯基不但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且指出物质文化和 精神文化是相匹配的,如果没有这种相互匹配,文化是没有用的。更重要的是, 他尤其强调文化必然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并实现某种功能。马林诺夫斯基在论述 精神文化时详细指出:“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 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另外,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 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文化对某一个人、群体、民族的成长产生重 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既体现在物质文化的实用价值方面,又体现在精神文化的渗 透和影响方面。对于民间艺术来说,其不仅有着丰富繁杂的品类和样式,还渗透 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具有综合的文化功能。民间艺术丰富的文化创造既是 人化的自然,又是精神的产品,构成了民众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人类不是“自然人”,而是接受了民间艺术文化的模塑,民间艺术的 文化生态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实验室”,使人“文而化之” 因此,倘若将民间 艺术视作闲暇的、无功利的审美创造,以纯艺术的视角来观察,甚室抱着猎奇的心态,显然抹杀了民间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曲解了民间艺术深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底蕴。总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类的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使人类脱离了 自然的状态,成为文化的产物。对于民间艺术来说,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精神 性的文化样式,又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文化样式;既是一种隐性的心态文化式样, 又是一种显性的物态文化式样。因此,我们要同时强调民间艺术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和物质形态的文化功能。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自然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对人 类的健康生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统一与共生共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后,不 仅对自然生态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觉醒,还对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众多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在关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的同时,呼吁关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 届大会在法国巴黎总部召开,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称 《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不仅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内容做了规定,更重要的是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加以保护, 指出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任何一项遗产不仅是属于本国的,更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遗产。一、国际社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发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文化的重视,还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其对人类的价值。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和自然遗产、自然生态一样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都是应当保护的对象。《世界遗产公约》的签署是第一次世界性的文化生态保护的人类共同守则。
浏览3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