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前体育史学先驱唐豪就经过系统考证后将《易筋经》 称为“少林体操” ®不可否认武侠文化中的一些“武功”是与现实生活中存在 着很大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脱胎于现实生活中的武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作 为成人童话的武侠小说所创造的武侠世界,因为其独特的虚幻性和离奇的故事 性,吸引了无数的大众人群,甚至是一些“白痴学者”,只要你编的故事能自 圆其说就有人相信这是真的。而这恰恰是这种误解与误读,造成对真正的武术 的一种背叛,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武术是要一日又一日的苦练,一年又一年的研 习,甚至于穷一生的时间来不断练习苦修也不一定能达到一种什么境界。

现实中的武术无论如何都不会练到像武侠世界里的那些大侠们那样上天 入地、呼风唤雨,而武侠小说或影视的艺术加工使那些不了解武术真相的人们 以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那样的,或者说武术里就应该有那些功夫,而这种 对武术的误解,实际上是对武术的最大误解和伤害。同时由于武侠文化中那种 神秘化的趋向,使武术的研究者或学习者很难跳出这个构建了几千年的文化 怪圈,这恐怕也是为什么到现在没一个人能说清什么是“气功”,什么是“内❶ 董跃忠.武侠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8-49.❷ 程大力.巫术:必须指明气功本质,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154-179.❸ 程大力.巫术:必须指明气功本质,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X)4: 154-179. 功”,什么是“经络”最主要的原因吧?当前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一体 化、科学化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要在科学化的解释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而我 们的武术本身就是一种经验科学的积累,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东西, 封建迷信的东西,这本来要求我们当代武术工作者加以辨别真假,还武术一个 科学化的真身。但是在这个武侠传奇愈演愈烈的时代,人们根本无暇辨别哪些 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而只能是期望现实生活中的武术也能像那些大侠武功一 样的威力无比,这就是武侠文化中的“武学”所构成的对武术最大的误解和 伤害。

武侠文化中对“武”解读是愈神秘愈好,因为那样可以吸引人增强自己的 文化魅力,而科学是愈清楚愈好,科学就是要破除神秘还原真实,同时科学也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武术走向世界最好的、也是最终的手段,如果人们对武 术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武侠文化所创造的那个神秘虚幻的世界当中,那么武术将 很难进步,更不要说科学化了,那么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不利于武术的普及化武侠世界里宣传的大多是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如吃了一种什么药、得了 一本什么书或受到什么人真传,于是某人便功力大增,然后就所向无敌,天下 第一,或者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中,顿悟而成为一代名家。如历史上有较完整记 载的最早也著名的剑客越女,在汉朝赵晔写的《吴越春秋》中的记载是她从小 “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却酷爱击剑,于是便在生活实践中悟出了一 套独特的越女剑,越王要聘她为军中武师,进京途中和老剑客袁公比试,最后 “女因举杖击之,袁公飞上树,化为白猿” O这些描写在新派武侠小说中是随处 可见,大多主人公自创武功,后而一击成名。

同样,《传奇》中的《聂隐娘》在聂隐娘自述其练剑经过是时说:“尼与我 药一粒,兼令长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令逐二女(尼姑的另两个 徒弟)攀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百无一失。后刺虎豹,皆决其首 而归。三年后,能飞,使刺鹰隼,无不中。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 其来也。”。练剑前先服药,一年杀猿,二年杀虎豹,三年可以飞而杀鹰隼,这 几乎是飞速的进步,如果武术果真那样好学的话,我想现在中国恐怕大多都成❶ 司红玉.传统武术对武侠小说、武打片的积极影响|J|.武术科学,2005 (1 ): 21-22. 了武林高手了。

在武侠世界里的高手很少有勤学苦练而最后成名的,绝大多都是偶遇一 世外高人传以深厚功夫,或在因机缘巧合得一丹药之类的东西,然后功力大增 成为一代高手。可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的武艺根本不是像武侠世界里那样容易 练成。著名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幼年家贫,无以为生,10岁左右卖身 到陈式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德瑚官翰林院待诏,好 观武术。拳师陈长兴常聚同族习武于德瑚前厅。杨拜陈长兴为师习拳,后拳 艺大进。40岁许,返故里,在永年太和堂药号授拳为生。后又赴北京传习拳 艺。” °可以想象到一个人从10岁开始卖身学艺,到40岁以后才成名,这期间 要付出多少心血,即便这样也没有哪本典籍记载杨露禅练成了如当代武侠世界 宣扬的那种功夫。

武侠世界的根本核心是武侠文化,而武侠文化是生长在我国传统文化这棵 大树上的众多枝条中的一枝,在它的身上肯定有中国封建文化的烙印和影子, 如果不加辨别就大力宣传解构武侠文化的武艺是如何如何的了得,那最终伤害 的仍然是武术,因为现实中的武艺是要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和修炼才能达到 的。王岗老师在他的《运动与文化之辩》一文提到他“在接受规范化大学武术 教育后,跟随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原云龙先生习练赵堡太极拳,在跟随老 师学习的两年中,最大的体会是传统武术的技术学习是需要时间的,同时也从 老师身上看到习练传统武术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这种艰辛不是 现代武术所能够比拟的。一个完全用传统的练功方法和方式,来追求技术的娴 熟掌握,它不仅是对肉体的考验,更是对精神、意志的修炼。老师在70岁高龄 时对自己50年不间断(每天都有3小时以上在练习)的习练没有一个肯定的成 就评价,仍然坚信一种感受,总也认为技术的掌握程度在其老师之下。”。乂一 个50年不停地习练,但仍然认为自己还达不到老师的大师级人物,可想而知一 个70多岁的老人,50年的修为,还依然认为自己不行,这就是中国传统武术 的文化魄力,这就是中国武术历千年而形成今日的基石。正是中国社会中有像 原云龙先生这样的大家大师级人物的艰辛苦练才发展和壮大了我国的武术,而 这一点恰好是中国传统武侠世界对武功修炼过程最少提及,甚至是误解最大的 地方。而这种误解乂恰好形成了武术普及发展中一个屏障,人们宁愿坐在家里O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 393-394.@ 王岗.运动与文化之辩一论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J|.武术科学,2005 ( 5): 1-2. 看《英雄》里李连杰的那种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剑术,也不愿带孩子到武术场 馆里学哪怕最为简单的一套拳术。这恐怕不光是一个消费观念的问题,更重要 的是一个认识解读的问题吧过分地夸大武侠文化中的“武技”,缺少文化支撑,不利于武术的 传播与推广。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传媒时代,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发 生的事经过几个小时就会传遍全球。而我国传统的武侠文化正借助着这种高科 技发展传播着自己,众所周知,近几年中国影视业在世界上传播最广的、影响 最大的、获奖最多的影视片所选取的故事蓝本依然是我国最古老的武侠故事, 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张和平的《天地英 雄》、周星驰的《功夫》、徐克的《七剑》、陈凯歌的个人首部武侠片《无极》 无一例外都是武侠故事,而这些影片在全世界的上演传播时,对中国武术的宣 扬也在悄然进行中一面是上天入地、排山倒海、威力无比、杀人无形的侠客武功,一面却 是蹿上跳下状如自由体操的现代竞技套路武术,最多不过是几千个人或上万个 人挤在一起随着悠扬的音乐慢慢地比画着所谓的太极,试问如果你是一个第一 次接触武术的外国人,你将做何感想,你会更喜欢哪一种“武术”呢?记得在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 理透露的美国中学生来信问他会不会武术的问题。上海体院邱丕相教授就一针 见血地提出:“’温总理,你会不会武术?’ 一问是全球化语境里不可避免的文 化误读现象。” °而这种误读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

浏览3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