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林提出由于20世纪50年代复兴的武侠小说具有与20~40年代的武侠 小说明显不同的特点,海外通常称之为新派武侠小说,相对称20到40年代的 武侠小说为旧派武侠小说。®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个标志是1955年梁羽生的《龙 虎斗京华》在香港《新晚报》上连载并大获成功后,相继掀起了一股武侠热 潮,席卷了香港、台湾和整个华人地区。新派武侠小说之新主要是体现在题材 的叙事手法和模式的新,思想和语言的新,他们运用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五四 新文学的经验,突破了旧武侠小说的模式“行侠一报国一封荫”,实现了自身 基础上的超越和变,在“求新、求变、求发展”中迎合了读者的娱乐需求,体 现出了新派武侠小说审美的共向性。新派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文学的一个登峰 造极的发展。可以说,凡有华人地方就有新武侠,它已成为富有象征意义的中 国文化文本。而新派武侠小说家的代表人物首推金庸、梁羽生、古龙三大家, 当然诸如温瑞安、萧逸、卧龙生、诸葛青云、曹若冰、忆文、司马翎、陈青 云、云中岳、上宫鼎、司马紫烟、东方玉、独孤红、柳残阳、秋梦痕、倪匡、 金童、了情等的作品大多只是模仿金庸、梁羽生、古龙的写法,缺少自己独特 的东西而难以超越上述三人。
但正是这些新派武侠小说家的共同努力,使新派武伙小说不仅有奇特的想 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刻的内涵。通俗而不低俗,武侠是表 象.世情是核心,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地写出了历史和社会的人生 百态。一些优秀新派武侠小说家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对中国文 化的深刻理解,这使得武侠小说在深度和广度上体现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 一种侠义心理观。同时也正是他们又在现实生活之外又构建了一个武侠世界, 将武侠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影视中的武侠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默片时代,旧上海就出现了一股武侠神怪片❶ 黄永林,20至4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现代转型及其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X)2 (2) :23-27.❷ E海林.中国武侠小说史略[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洲:173-174. 的热潮。武侠片在香港继续发展,涌现出胡鹏、张彻、胡金铃、罗维、袁和平、 徐克等重要导演,培养了李小龙、成龙等国际驰名的功夫巨星,并创造了黄飞鸿 这样一个著名的武侠片品牌。20世纪70年代,香港武侠片走向国际市场。从新 中国成立到70年代,大陆没有拍过一部武侠片,直到改革开放后,在香港武打 片的影响下才开始出现并兴盛开来。1980年大陆导演张华勋拍摄了《神秘的大 佛》,使他成为大陆武侠片导演第一人。之后乂相继上演了《少林寺》《少林寺弟 子》《武当》《武林志》等代表作品,加上《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 王五》《南拳王》等,首次形成了大陆武侠电影的高潮。一晃进入了 21世纪,李 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4项大奖,使得中国的武侠片再次被世界瞩 目。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商业化的大潮影响下我国的武侠文化再度 为影视界升温,2002—2003年中国大陆电影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英 雄》《天地英雄》《关中刀客》等武侠片的相继出炉。尤其是张艺谋执导的《英 雄》,以其巨大的资金投入、超豪华的明星阵容、国际化的制作班底、无懈可 击的发行放映、巨额的票房收入,并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华表奖最佳 贡献奖、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等炫目的荣誉,使2003年成为名副其实的武侠“英 雄”年,掀起了中国大陆又一次武侠片创作的高潮。2004以来周星驰推出《功 夫》、陈凯歌推出其个人首部武侠片《无极》、徐克推出《七剑》,再度引起 世人对武侠文化的关注狂潮,可以说这些武侠片不但将武侠文化这种独特的中 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同时也使中国武术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武校纷 纷成立,国外来华学武者络绎不绝。如果再联系《黑客帝国》对中国武术的汲 取,《杀死比尔》对香港武侠片的致意,更会清楚这一点。电影艺术的全球化与 民族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武侠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同时也正是这些武侠影片的出现使武侠文化得以全方位的展现,甚至可以 说武侠文化在影片上的潜力才刚刚开发出来。也正是这些影片传播推广武侠文 化,乂在潜移默化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武侠文化,或者可以说构建出自己的武侠 文化空间❶ 韩婷婷.21世纪初大陆武侠片之新景观[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 ( 3 ) : 32-34武侠文化中对“武”的误解武侠、武侠似乎没了 “武”也便成不了 “侠”,现在无论从文学作品中或 影视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武侠无不一是武功高强,侠义过人,特别是新派武侠小 说描写的武侠其武功更是高的出奇,什么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实际上根 本不存在这些功夫。虽然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说“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 话”。但武侠们的武功高强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深深地印入世人 的心中,世人对武侠文化中“武”的误解已经演变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武术的一种潜意识伤害,一种文化误读与误解武侠文化中对“武”的误解,增进了武术的神秘化,不利于武术科 学化。
翻开我国最早描写的武侠武功的《原化记》中的《嘉兴神技》就记载: 唐玄宗开元年间嘉兴一囚犯在选拔杂技人才的比赛中表演绳技,捧一团绳,计 有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仰直如人牵之。 众人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 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扬,望空而去。”这可以说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 最早的轻功和绳技了,但很明显一点也不合力学原理“人随绳手寻,身足离 地” @首先不论这是不是轻功,或什么是轻功?如果说轻功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话,那就不会出现砸到牛顿的那个苹果,牛顿的力学三定律也不能成立。很明 显这种描述是不符合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力学原理的,所以大家在今天的西方影 片中除了魔幻片很少能看到那种动不动就满天飞的场景,但是在我们拍的武侠 影片中满天飞却随处可见。
《传奇》中的《聂隐娘》描写聂隐娘与精精儿交锋“是夜明烛,半宵之后, 果后二幡子,一红一白,飘飘然如相击于床四隅,良久。见一人望空而踣,身 首异处。”死者为精精儿,后空空儿到,空空儿武艺高强“能从空虚而入冥, 善无形而灭影”聂隐娘自知非其敌手,于是让刘昌裔用玉石围住脖颈,她则化 为“蛾螺虫”钻入刘肠子中听动静,是夜刘不安地躺在床上“至三更,瞑目未 熟。果闻项上锵然,声甚厉。隐娘自刘口中跃出,贺曰:’仆射无患矣!此人如❶ 董跃忠.武侠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2.❷ 董跃忠.武侠文化[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2-43. 俊鹘,一博不中,即翩然远逝,耻其不中,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后视其 玉,果有匕首划处,痕逾数分。”。现在看来这几乎不是在写武侠人物,是写科 幻人物。
再后来的新旧派武侠小说中武侠人物武功高的更是出奇,移山蹈海,杀 人于无形。特别要指出的是一直在武侠世界里威力无比的内功和气功,似乎只 要练好这种功夫就能上天入地,刀枪不入,无坚不摧,无人能敌。但事实上到 目前为止武术界、体育界、医学界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正面解释说明武术中的 内功和气功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而相反的,在社会上往往会看到一些人物纷 纷开馆收徒,以极其低廉的收费传授着这一门似乎极其高深的学问技能。程大 力在《巫术:必须指明气功本质》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提出“气功的本质是巫 术”。并且他考察了与气功有关的太极拳的宗师泰斗的寿命,并做了一个统计 结果“除吴图南是真正长寿,郑怀贤、陈长兴可称长寿外,其他人都与常人无 异。”❷再比如在武侠小说里或者在一些所谓的大师口时经常念叨的少林寺《易 筋经》是如何如何的厉害,好像研习《易筋经》能练成一种如何了不得的内。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