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经济功能的特点

1.多样性

因为武术运动功能具备显著的多样性特征,所以使得武术经济功能同样蕴含着多样性特征,具体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武术的经济功能对个人、族群、民族三个层次均存在或多或少地经济价值,第二,武术文化形态上的多样性特征使得武术经济的消费有层次之分,第三,各个区域在认同武术时产生的不同,使武术消费在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2.潜在性

和物质需求相比,文化需求并不存在需求饱和现象,同时基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我国广大群众在文化层面的需求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也使得中国武术的经济发展前景很好。武术文化市场需要被积极而正确的引导,但重中之重是要促使消费者对武术价值形成认同感和深刻理解。

3.外向性

“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适用于各个国家的万事万物。追溯到两百多年前,西方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工业革命,而中国正在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化社会。在广大百姓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武术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耕社会基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将注意力集中于武术发展上的人持续减少至今,我国依旧把发展重心置于经济发展上,中国武术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甚至有些时候处在停滞状态,但中国武术在世界其他国家却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很多国际友人都对中国武术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兴趣;在国内武术运动朝着体育化方向和竞技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武术爱好者正在积极探寻中国武术的本质与本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任何文化产生断裂现象都实属正常,很多漂洋过海的武术形式逐步扮演起今后武术运动得以保留和持续发展的火种。

4.综合性

因为武术具备多元化功能,所以广大群众在武术方面的需求也表现出综合性特征,人们的综合需求极易造成消费目标模糊不清、消费者消费武术用品时出现纷繁复杂的情况。

(三)武术市场的开发路径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武术运动必须和市场规律相吻合。 详细来说,中国武术不仅要大力拓宽市场,逐步借助创新的力量推动市场发展进程,由此实现武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同时武术界的相关人士应当认真研究和夯实武术文化基础理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和造势作用,采取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对广大群众在武术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产生引导作用。

武术和散打都是众多运动竞技项目的组成部分,都集观赏价值、实用性特征、民族性特征于一身,所以两者的商业开发价值和商业开发潜力都很大。就散打来说,当前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阶段举国体育体制的优势,为其市场化进程注入推动力。具备经济发展后盾后,意味着举办散打赛事就拥有后盾与保障,散打运动发展拥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品牌体育赛事就不再那么艰难。

武术套路运动集多样化的内容、形式、特色于一身,拥有很高的艺术美学价值,动作套路要比散打复杂很多,所以武术套路运动的市场开发自然和其他运动项目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价值,就务必要将这些套路运动和多种舞台艺术形式充分结合在一起,借助美轮美奂的舞台艺术表演将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充分彰显出来,此外将中国武术的人文精神呈现给广大群众。

二、中国武术的社会价值解析

(一)古代武术的社会交往功能

中国武术大力提倡言传身教的特征,使得武术学习过程离不开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的环境,如古代武术拜师收徒恰恰就是宗法制度的进一步延伸。“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将家庭中的伦理纲常渗透到中国武术的传承过程中,在世代习武者传承中国武术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与此同时,武术伦理对师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了很高要求,各个武术流派的门规戒律就是其集中体现。除此之外,因为历朝历代统治者都严禁民间传习武术,所以古代民间的武术传习活动往往采取家族的方式、社团的方式乃至秘密结社的方式组织和开展。

农耕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对中国武术传承的社会环境有决定性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历朝历代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大大缩小了古人的活动范围,但也使古人拜师学艺的时间比较充足。以师徒、师兄弟、徒子徒孙为中心逐步形成的以武术为媒介的社团,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武术技艺交流速度和社会交往的发展速度。

(二)当今社会的武术社交功能

从根本上说,武术传播过程是一种具备群众性特征的社会活动,能使人们在接受特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开拓交际渠道、形成稳固的友谊。武术传播过程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不同民族人民因各方面因素的差异产生的分歧和隔阂,为各民族人民密切交流和有效沟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就现阶段而言,科学组织和开展武术活动能增进各民族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各民族地区在经济与文化两个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人们可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切磋武术技艺,在文化和思想等方面产生交汇。

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改革开放初期来说,武术作为我国国粹吸引很多国际友人漂洋过海来学习和研究,同时武术充当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发挥着桥梁性作用。不得不说的是,电影艺术在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很多国际友人都是通过我国诸多功夫明星参演的武术影视作品首次了解到中国武术。

(三)社会变革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就春秋战国到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来说,我国在这个历史时期内是自给自足的封建领主制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中国武术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步发展的。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成员开始大范围流动的情况下,百姓从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朝着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转变,此外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使人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生活生产中,文化生活的受重视程度很低。

百姓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对中国武术传承产生了很大的破坏力,中国武术传习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影响。但不容置疑的是,现代体育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和竞争文化相对符合,所以中国武术大众传播过程中应当自觉完成体育化改造的相关工作,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体育发展的要求,但适应过程中必然会牺牲某些武术文化,武术文化的传承也将无法保持完整。

在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逐步提高对民族文化精神产品的要求,这无疑会给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因为传习保护措施和文化拯救措施,避免武术大家离世带来的文化损失,预防找不到中国武术正宗源头的情况发生。

第六章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途径

武术的显著特征是言传身教,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就中国武术采取切实可行的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要想推进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进程,就必须积极探寻科学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在正确的传承和发展路径上砥砺前行,如此才能为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注入强有 力的推动力。本章着重对中国武术的竞技化发展、产业化发展、市场化发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第一节中国武术的竞技化发展

一、中国武术向竞技化发展的原因

以竞技体育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在西方国家大力开展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产生,工业革命实质上就是摆脱手工业的机械大生产,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标准化、高效率、低成本,其得以发展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以及将哲学和宗教设定为核心内容的西方社会科学思想体系。之后西方体育思想持续被引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竞技武术的发展进程。中国武术向竞技化方向发展的原因如下。

浏览4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