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治经济对武术娱乐的影响
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其娱乐化发展的影响很显著。在春秋战国时期,铸剑技术持续提高为舞剑技术和击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巨大推动力,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击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发展至汉代,社会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经济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趋势,角抵戏之类的娱乐活动的整体规模持续扩大。发展自唐宋时期,我国经济在很长时间内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中国武术的娱乐属性呈现出日益显著的发展走向。到了元明清时期,在民族矛盾逐步尖锐的社会背景下,统治者对不同形式的民间武术活动发出禁令,武术运动的娱乐属性逐渐消失。当民族矛盾发展至一定程度后,相应的战争就会爆发,中国武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向军事运动和保家卫国的方向发展,其娱乐价值自然会被慢慢削弱。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武术的娱乐属性和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十分吻合。
4.武术娱乐与社会尚武风气发展的非同步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综合分析各朝各代的兴衰史会发现重视武术的民族往往会逐步壮大起来,不重视武术的民族则会慢慢走向灭亡。具体到武术娱乐,能对其发展状况和民间习武风气产生直接性影响的因素是统治阶级有无尚武。以宋朝为例,宋朝的一项显著特征就是重文轻武,宋朝统治者在很长时间内都采取“崇文抑武”政策,宋朝对外采取的妥协政策和忍让政策恰恰是北宋王朝走向灭亡的一项原因。在统治者长期压制“尚武精神”的社会背景下,整个民族的阳刚之气明显不足,尽管宋仁宗时期相继出现了多个良将,但都未得到善终,最终爆发了宋钦宗时期的“靖康之难”。但纵观中国武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宋朝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具体反映为习武人数众多、不同种类的民间武术组织应运而生、中国武术的娱乐价值尤为显著。因为宋代统治者长期采取“崇文抑武”的对内政策和投降妥协的对外政策,所以呈现出了国力逐步衰微的发展趋势,多个少数民族都曾经冒犯过宋朝,这也使得两宋时期民间习武自保的风气和武术娱乐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二)传统武术娱乐价值的表现
从整体来说,中国武术娱乐价值着重反映为自娱和他娱,自娱性是指参与武术运动的个体的精神需求会逐步得到满足,并在此基础上反映出一种娱乐的心态,他娱性是指观赏武术表演或者武术赛事的人,会在观赏过程中流露出很多种情绪,情绪上的波动和起伏会使他们的精神获得满足。
无论是中国武术运动的自娱,还是中国武术运动的他娱,人们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以及对武术价值的肯定都是武术娱乐价值得以形成的基础性条件。武术娱乐性不单单指人们对武术动作形式产生的美的感受,也指人们内心对武术技击性产生的向往之情,这种向往之情集中反映在二人间徒手对抗或器械性对抗中。作为武术对抗项目表演的表演者或者武术对抗项目比赛的运动员,会将武术的多元化特征呈现到观看者眼前,以此将观看者的内心本能唤醒,对观看者的思想产生强有力的刺激,最终最大限度地满足观看者的精神需求。
在中国武术的对抗性搏击竞技中,会把人类的力量美、速度美、柔韧美、协调美、灵巧美活灵活现地呈现给人们,使人们置身在竞争对抗的环境中且深入体会和享受美,获得充足的愉悦感与兴奋感。
中国武术不仅对习练者手、眼、身、法、步等动作移动的规范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还对习练者内部的精、神、气与力、功提出了有机统一的要求,也对习练者的思维与意念提出了相关要求,作为武术习练者必须学会通过演练外部动作彰显出自身风格、自身节奏以及自身精神世界的东西。中国武术对习练者提出的三方面要求使得这项运动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和审美特征逐步产生,由此能更好地满足观看者和练习者精神方面的需求。
中国武术中的很多动作融合了自然的灵感,很多动作通过模仿自然界景观、自然界现象、自然界动物姿态乃至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来彰显中国武术的含蓄美和内在美。与此同时,中国武术内在精神美会通过艺术表现集中反映出来,其着重反映在表演套路和套路对练中,表演套路着重反映武术的功力和技巧,套路对练侧重于对实战练习的模仿。套路表演和实战对练是武术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不包含暴力的内容,占较大比例的是艺术欣赏,目的是给人美的感受。
中国武术凭借多元化内容和别具特色的风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时中国武术的受众群体并未在年龄、性别、阶层三个方面划分界限,拥有稳固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中国武术在时间、地点、场地三个方面的要求很低,大大降低了广大群众参与武术锻炼的难度,武术锻炼集简便性和经济性于一身。中国武术的多重优势,正在推动其逐步演变成广大群众健身和娱乐的一种方式。
第三节中国武术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一、中国武术的经济价值解析
(一)武术经济的类型
中国武术拥有文化属性,而任何文化都能被视为一种产品。 中国武术的竞技功能恰恰源自中国武术的价值认同,在第三产业的范畴中;依赖于武术文化相关的武术用品市场则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中。深入分析会发现,文化产业同样属于第三产业,是在生产文化产品与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各类行业门类的统一名称,不管是旨在满足社会精神需求的文化产业活动,还是旨在满足社会物质生产需求和社会物质生活领域需求的文化产业活动。
在世界各国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在世界范围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的新型产业,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产业,更是能有效支撑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及综合实力持续增长的朝阳产业。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广大国民用在文化方面、教育方面、精神生活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文化消费方面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和人们按照个人意愿自主选择的特征。就现阶段来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演变成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能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持续强化。
具体到中国武术,其属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元素,同时具备文化产业的共性,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层面。
1.武术文化产品价值形态
武术文化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蕴含显著的精神属性,集使用价值和价值于一体。武术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包含两种形态,一种是指图书和工艺制品在内的具备物质的外表,另一种是生产过程就是人们消费的过程,后者不存在物质形态,具体是指武术表演和武术电影等。对于武术文化产业创造出的文化产品来说,其蕴含的使用价值是借助精神属性或者精神要素两条途径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中国武术文化作用力集中反映为:消费者接受与消费武术无形文化思想和文化形象内涵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中国武术文化的别具一格的特色,心理方面和思维方面均受到中国武术的作用,在精神层面体会到强烈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2.武术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的统一性
文化具备意识形态属性,而这种意识形态属性在上层建筑的范畴内。在保证武术文化和经济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武术文化产业才会应运而生,所以说武术文化产业和武术产品同样存在意识形态属性。鉴于此,武术文化产业的相关产品应当坚定不移地抵制武术文化中的负面内容,大力倡导积极向上、科学可行的精神理念,始终和时代精神处于充分融合的状态。
3.武术文化产业与市场的紧密相连性
武术文化产业以及与其相关的附属产品都旨在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下广大群众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需求持续高涨的现实状况,无疑要求文化产业发展得更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运动同样是组成社会中不同类型活动的一项内 容,武术运动发展走向和发展现状与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存在着十 分紧密的联系。人们在对武术文化持认同态度的基础上,表现在武术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方面的需求是武术经济的基础性条件。 由此可见,武术经济是建立在武术多重价值和当代人对武术持认可态度的双重基础上的,这两个方面都不可或缺。在大力开发武术经济功能的过程中,武术经济的核心会在需求导向持续转化的过程中发生相应变化。
浏览4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