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大学武术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术被正式列入民族传统体育范畴,开始沿体育 的方向发展。武术也被正式纳入学校体育课程,这标志着武术不再是一种被人鄙 视的江湖“下技”,而是可以登入大雅之堂的民族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武 术的社会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传播,可以说对整个武术的发展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武术列入学校课程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上 也忽略了一些问题。由于当时仅仅把武术定位于体育课范畴,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人们仅注重了其技术层面,几乎完全忽视了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即使在技 术层面,由于受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偏离了武术发展 的固有方向,以至于学校武术长期以来仅沿着艺术表现和纯健身的方向发展。20 世纪50年代创编了初级长拳、初级器械以及24式太极拳等武术套路,正是在此 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类型的武术,而武术的其他内容均被排除在学校武术教学的大 门之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确立,武术 界逐渐开展了对抗性项目比赛,武术逐渐沿正常的轨道发展。但是,学校武术的 改革却迟迟未迈开步伐,至今许多版本的武术教材仍未改变老模式,许多学校仍 以20世纪50年代创编的老套路或将其翻版重组、换汤不换药的套路为主要教学 内容,这些陈腐过时的形式和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需求。近年 来,许多学生宁愿到校外武馆花钱去学练武术散打、跆拳道,也不愿学习学校中 那些被改得像体操一般的武术,这很值得武术工作者的深思。不当的文化定位,过高的基本功要求和“复杂、枯燥、难学、没用”的武术 套路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如何重新定位武术,如何从博大精 深的武术中选取最恰当的内容来满足广大学生对武术的实际需要,成为武术教育 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正在学校武术问题百出,急需改革之际,社会大环境也在变换,民族精神的 培育,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新世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民族精神是一个民 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 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 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强音。而要完成这项巨大工程,必须通过具体 的实践。武术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历史上以武术为内核的尚武精神也 曾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因此,武术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 族文化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要真正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武术在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巨大作用,只有通过教育,特别是几乎人人都要经历的中小 学教育。如何着眼于精神的培育和文化的传承,是学校武术教育模式设计的主要 出发点。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应该首先根据社会大背景、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武术运动的固有规律,给学校武术以正确合理的定位,然后据此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

二、大学武术教育模式在价值功能方面的定位

武术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攻防格斗项目,然而在教学中,很多武术教师对 这一点没有很好地解释和施行,使得武术教学停留在套路和表演的层面上,学生 无法使用学习的武术动作来进行简单的攻防格斗,传统的“喂招”和“拆招”练 习也因安全原因没有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喜欢格斗攻防的学生把目光投向了跆拳 道和空手道。现在,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成为时尚的“日本剑道”和“击剑练习馆”, 甚至带有野蛮气息的“泰拳训练馆”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不能把武术只作为与体操无异的简单的肢体运动来进行教学,否则,我们只有面 对青少年的倾诉而无可奈何,“学跆拳道防身,学中国武术强身”。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对于套路比较反感,比较喜欢具有实际技击意义 的技术。如何改变学校武术受竞技武术的框架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现状,彻底抛开 老的运行模式,开辟新的思维,贯彻《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指导思想,从学生的角度以及实用意义上考虑,强调“淡 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成为当今我们设计学校武术的新视角。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每个事物不仅因其特殊矛盾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同时也 因特殊矛盾而存在和发展。没有特点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武术的特点多多,但 是,技击特点是武术相对许多体育项目最主要的技术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是 其相对西方体育项目的最主要文化特点,这正是矛盾的特殊性所在,也是继承和发扬武术的立足点。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武术是一个价值功能多元的综合体,它既有技击防卫的价值,也有强身健体的价 值,还有艺术审美的价值。历史上武术的主要价值功能在于技击防卫,这决定了它的性质是技击术,但是随着武术的历史演进,有些武术的价值功能的矛盾体中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演变到艺术和健身术领域,武术开始了多元化 发展。到现在,武术按其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三大类:攻防技击武术、艺术展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因而要培养敢拼敢打、坚韧不拔的 精神,最恰当的是选择攻防技击类,这类武术有史以来就是中国武术的主流,最 能体现武术的传统文化特色和技击特点,应该是继承和发扬的立足点。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 才是强身健体。因此,单从技术角度讲,在开展学校武术时,应首先立足于武术 提高防卫技能的主体价值,在追求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 目的。但是,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个别的武术内容和训练方法纯从技击角度 出发,可能有悖健康,这就要有所取舍,适当地挨弃这些内容,因为从身体锻炼 角度出发,开展学校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也就是说,学校武 术的开展应该在不违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求其主体的技击价 值。实际上,许多体育项目都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 足球的目标是抢攻射门,篮球的目标是投篮命中,体操的目标是表现阳刚之美, 当然武术的目标就是追求技击。各个项目的爱好者正是在追逐一定目标,满足自 己的兴趣的前提下来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一切都从健身角度考虑,反而不 利于健身目标的实现,没有一个完全以健身为出发点而设计的项目会得到活泼好 动的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只有在一定动机和目标的牵引下,才会激发他们活动的 兴趣。同样,在追求技击防卫这个主体目标的过程中,辅之以精神文化及武德方 面的教育,也自然会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因此,学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 求武术的技击价值,即通过让学生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三、学校武术教育模式在运动形式方面的定位

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是置身于传统武术之中的,即“练打结合”的武术之 中,而不是在“套路”或者“散打”之中。目前,在学校里要开展武术,很难找 到一个既懂得套路又懂得散打的教师,而不像跆拳道和空手道是一个人就可以完 成。在访谈中,一些学习套路的教师根本无法胜任散打的教学,其做出的实战动 作也缺乏格斗意识和感觉,因为没有受过系统的散打格斗训练。而学习散打的教 师又无法完成套路的教学,一是记不住那么多的套路动作和动作名称,二是演练 的套路看起来缺乏美感,让学生无法接受。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必须回到武术所注重的“练打结合” 这一理念上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本文的试验中,借鉴了拳击和泰 拳的组合套路训练方法,将传统武术中一些实战性很强的招法进行组合,注重劲 力、神韵和招法解破,突出实用技法和格斗场景的模拟训练,从徒手的“喂招” 到利用拳靶、脚靶进行训练,到最后阶段的条件实战(即使用所学的招法进行攻 防格斗)到自由实战,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在器械方面,选用鞭杆、刀、剑, 例如,在刀法训练上,由简单的站桩到劈刀、圈刀、拦刀、绞刀、闷刀训练,组 合成短小套路,随后利用木刀或者短棍进行攻防格斗(带有简单护具),在试验 中,学生演练的刀法套路实战感很强,也很有力道,觉得“有一股杀气”“找到了 武术的自信”。在本研究的访谈中,一些老武术家认为,只有“练打结合”才能真 正体现中国武术的特色,也是世界武技的一种必然趋势,无论拳击、泰拳还是击 剑都是体现了 “练打结合”的理念。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武术作为针对高 水平运动员的项目,发展成套路和散手两个没有关联的项目是一种必然现象,但 这种模式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就显得不太合适,需要寻求套路和散手相统一的教学模式。诚然,套路是中国武术的主要传承形式,但由练而打是武术追求和修炼的 必然过程,是无法断裂的。今天开展的散打项目虽然属于格斗技击类,但在很多 武术家看来,“没有打出中国武术的味道”,普通老百姓更是认为“看起来不像中 国武术”。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应该对目前的散打规则和技法进行修改和调整,让 其回到中国武术的轨道上来,从技法的运用到规则的判定和解说话语的采用都体 现出中国特色,融入中国文化,这样也许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综上所述,学校武术教育模式在运动形式上的定位是采用传统的“练打结合” 的模式,这既遵循了武术运动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特色。当然,“练打结合”的回归和复原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一批武术家的探索与实践,我们 只是从学校武术教育的角度进行了一点尝试性试验和探索,以引起武术界的关注。

浏览3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