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武术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
我们知道,竞技武术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很小的一部分,然而,举国体育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得武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扭曲。学校,显然不是竞技武术的主要场所,却受到举国体制和竞技武术的影响,直接嫁接了竞技武术的管理模式和内容。多年来,在教学模式上我们没有很好地区分学校武术和少体校武术的不同,以长拳化的模式代替了学校武术教育,使学生普遍认为武术太难学, 套路复杂,不容易记忆,学了根本无法防身格斗,从而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敬而远 之的想法。正因为我们没有给予学校武术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尊重学校和学生 对武术的理解和选择,才导致学校武术陷入了尴尬的境遇。学校武术要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实行了几十年的“五步 拳”“初级长拳”“初级棍术”等老模式,根据以上定位,尝试性编写一些攻防特征比较明显的技法和技术组合,突出中国武术的特色和文化韵味,这样才会受到 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学校武术改革的整体模式
学校武术教育模式的确立首先要使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有一个清晰明朗的脉络。 中小学武术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弓步桩、马步桩必须站得那 么低,要求那么规范?为什么冲拳必须横平竖直,保持一定的静止姿态?套路是 用来整体技击的,还是拆开的?等等。实际上,以上问题反映了我们的学校武术 被竞技武术套路打上的深深烙印,以上那些要求完全是为了动作美观而作的规定, 如果从技击对抗角度而言,则完全南辕北辙,只有使站位姿势时刻保持进退自如 的弹性,并且做到进攻时“出手不见手”,才真正与技击相匹配。以上问题同时反 映出广大学生根本不了解武术的内容、脉络。不仅学生会提出那些问题,许多教 师对武术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有鉴于此,有必要从武术的发展脉络和技击角度对 武术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人们对武术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纵观整个武术发展史,从宏观上大体分成三个阶段:简单实用的阶段(明清之前),拳派林立的阶段(明清时期),体育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阶段(民国时期到现在)。最初的武术就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技术,一切基本功都围绕技击实战而展 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全面成熟,大量的武术套路逐渐形成,其主流 作为记载技击动作的载体而存在,不同的技击风格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套路,众多拳种流派逐渐形成。民国时期,受西方体育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开始了近现代体 育化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多元化发展,后来按价值功能的主导 因素不同,主要分化成三大类:攻防技击类武术、艺术展现类武术、健身养生类 武术。这基本上就是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正因为长期以来学校武术教学采用了艺术展现类武术的标准,才导致了以上学生的种种疑问。根据以上我们在文化传承、精神培育、价值功能、运动形式等 方面的定位,我们应该汲取传统的武术的传授方法。关于传统的武术传授方法, 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先学基本功,然后学套路,再是拆招、喂手 (递手),最后是散手、实战。也有学者认为,套路应该放在最后,其过程应该是 先学基本功、基本动作,再练喂手(递手),然后是散手、实战,最后是套路总 结。我们认为两者皆有其道理,因为不同拳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是, 后者可能更符合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易于学生清楚地认识武术。为了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武术脉络有一个整体了解,也考虑到学校对武术 的课时安排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学校武术内容的方案:小学以基本 功、简单实用的基本技术、基本组合为主,内容不宜多(为武术的技击对抗打 基础);初中以基本技术、基本组合的对抗性练习为主(通过对抗性练习培养 学生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和斗志);高中在对抗性练 习的同时,进行一些由实用的攻防组合连接而成的简短套路的教学(为了学生 更好地记忆和训练,同时也通过这个过程基本了解中国武术的发展脉络);普 通高校可以设计不同风格的拳种、不同类型的武术供广大学生选学,学生可根 据自己的喜好,从众多武术拳种中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拳种或类型(充分考虑 到每个个体的实际,因材施教,喜欢艺术的练表现类,喜欢技击的练攻防类, 快速灵活型的可以练翻子、螳螂,沉稳矫健型的可练形意、八极,身法灵活的 可练八卦、劈挂等)。学生学习语文都是先学字,再学词,然后学句子,最后过渡到文章,乃至不同风格类型的文章。学校武术教学同样应遵循这个规律。另外,为了武术开展得更好,从小学到大学,可以以武术操、搏击操贯串始终。为催化学校武术开展,还要经常开展学校武术比赛,实行武术达标,搞学校武术段位。搞武术达标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底线,举行武术比赛、搞段位制是为了 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进取心。
二、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武术选项课改革模式
鉴于以上改革目标的实现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跨度的系统过程,而且在目前广大大学生普遍没有武术基础的状况,我们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的武术选项 课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问卷调查、座谈以及具体的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得出如下观点:以前开展的表现型的套路不符合广大学生的实际兴趣,传统攻防实用性的套路虽然蕴含着武术的精华,但不适合目前高校武术课的实际 情况,太极拳类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但是因其运动量相对较小,也不宜作为武术选项课的主要内容,只能以补充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武术套路不 适合作为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开展。这种实际虽然对很多武术 工作者来说是更多的无奈,但这毕竟是现实的客观存在,除非大环境改变,否 则只能接受现实。据此,目前高校武术技术课的设置应该以格斗实用技法为主,套路为辅,可 以围绕武术的四击:踢、打、摔、拿等实用技法展开。另外,为使学生较完整地 了解武术的技术体系,在课程的后面可适当安排简单的器械技法介绍。具体可以 作如下设计:首先,学习攻防技法的基本功,包括基本实战站位,基本步法,各 种柔韧性练习的腿法、腰法、肩法等。其次,学习基本手法,包括直拳、摆拳、 抄拳、鞭拳、劈拳、顶肘、盘肘、下压肘等;基本腿法,包括弹踢、正蹬、侧踹、 截腿、鞭腿、顶膝、撞膝等,以及防守练习。第三,学习基本摔法,包括拌摔、 顶摔、手别、脚别、过背、折腰等;基本拿法,包括拿指、拿腕、拿肘、拿肩, 以及各种防卫性拿法,以及破解性练习。最后,进行攻防对抗性练习及实战练习, 并进行套路性的总结。在整个过程中,灌输精神文化思想教育。作为辅助内容的 理论课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体育、学校体育、民族传统 体育、武术、武术课;深入讲解技法技理,更好地服务于技术课教学;进行弘扬 民族精神的教育。以上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武术选项课的具体实际出发,对整个学年的技术和理 论内容进行规划,这种内容体系的安排是建立在长期改革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处于摸索阶段的课程改革是一个进行实践,上升为理论,再去指导实践,在实 践中再发现问题,进行修正,然后再去更好地指导实践的过程。在以后的实践过程 中,武术课程体系还将在改革中一步一步完善,从而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发运用
“微课”的理念是用视频再造教育,观看视频可以暂停、倒退、快进、重复, 适合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微课”是“云时代”移动互联环境下,以小容量视频 为主要载体,记录普通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 全过程。同时,是单一知识点的目标、方法、作业、互动、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 化组合的新型教学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了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教育 方针。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蕴含中国文化内涵和气势,具有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功能,开发武术微课资源,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
浏览3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