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武术的艺术审美功能之体现

“审美的功能实现的是美的目标。”也就是说,形成美的感知,获得 美的体验,实现美的创造,抒发美的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主要目的。由此, 我们可以将中国武术的审美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武术能够使人形成直观的审美感知

中国武术是以“形式的外在美”和“精神的内在美”作为美学特征的 传统文化形态。中国武术所具备的种种美学特征或者说是审美特征,表明 了中国武术是以一种表现艺术的审美特征作为发展的宗旨和存在的前提。

武术之美是武术外在运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演 练者是通过“布局结构”“动作身姿”“功架造型”“刚柔动静”“以形传 神”等方面塑造着具备美感的武术形象,使得自身的演练或表演能够表现出“优美的形态”“鲜明的韵律”“浓烈的神韵”寄希望于通过感性 的艺术化形象感染观赏者,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对这些具备美 学特征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形成审美感知。例如,唐代诗人李白所描绘 的“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酬崔五郎中》),杜甫所描绘的“遂如羿 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就足以表明 具有审美特征的武术能够使人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愉悦主要是感官的快适”。所谓“观其形,悦其目”,观赏者通过 视觉、听觉等感官展开对武术技术技法的审美活动时,武术的“名称美、 礼仪美、体形美、素质美、服饰美、姿态美、造型美、劲力美、结构美、 阳刚美、阴柔美、战术美、节奏美、技击美、神形美、意境美”[3)都将成 为观赏者进行审美感知的对象,成为他们对武术进行艺术审美体验的结果。 观赏者必定会从这些美的体验或者美的感受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获得精 神的满足。

(二)中国武术能够使人获得自觉的审美体验

“人作为艺术审美的主体,意味着人在艺术面前能够达到一种审美境 界。这种境界表明人在艺术审美活动过程中实现了精神自觉和精神自 由。当人们在参与武术活动时,是针对中国武术这一审美客体进行的 审美感悟,是针对武术的艺术化形象而产生情感体验。人们因为参与武术 活动而获得审美的体验,这就是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对于武术演练者而言,在演练武术的过程中,他们作为审美活动的主 体,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格斗技击的“情境”之中,随心所欲的对各种武术 技击技法进行演练,心无旁骛的去展现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的拳 法招式。在这一刻,他们挣脱了世俗的约束与束缚,抛开了人性的欲望与 欲念,全身心的将自己的情感投人到武术的演练过程中,必定会获得精神  上的快乐、宁静与解脱。

对于武术观赏者而言,在观赏武术的过程中,他们作为审美活动的主 体,以演练者的肢体运动作为审美对象进行直观的艺术体验,在他们的脑 海中,切肢体行为所呈现出的形式、形象逐渐转化为一种“情景”或 “景观”,在演练者潇洒优美、酣畅淋漓的演练所营造的技击氛围中他们犹 如置身于一个充满技击景象的世界。在这一刻,他们真切地感悟到各种拳 法招式所蕴含的技击意识,体验到各种拳法招式的所具有的功效,从而领 会了技击的真实。

无论是观赏者还是演练者,在对武术进行审美活动时,他们都进人了 一个“超以象外”的武术世界,不再局限于武术拳法招式本身的形式和形 象,而是超越了各种武术技术技法的“物象”,通过自己的内心去自觉的 体验到审美境界中的武术技击,从而最终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和愉悦。

(三)中国武术能够使人实现自由的审美创造

在艺术学理论中,审美创造主要是针对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和 审美的主体(观赏者)而言的。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的过程是在进行着美的 创造,而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是在进行着美的创造。他们存在着一 个共同的特性,即会因为主体的不同,而使得审美创造的结果不同的。对 于中国武术而言,也同样如此!

武术拳家们在进行各种拳法招式的创编或者完善的过程中,往往都是 依据自己的实战经验和技击感悟,对攻防格斗的各种技击素材进行反复的 推敲和揣摩,并在长期地、反复地体悟和实践之后总结和归纳出最具“典 型性”和“代表性”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在这样一种对技术技法创造 的过程中,不同的武术拳家对于技击的理解固然会存在着显著地差异性, 这就使得他们的技击思想、情感、精神、内涵等内容的见解有所不同。当 这些内容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载体——武术技术技法之时,拳法招式所表现 出的形态、样式自然也各不相同。例如,不同的拳种表现出不同的拳法风 格,就是因为武术拳家们将自己个性化的技击感悟和审美感触附着在他们 所创造的拳法招式之中.这体现出了习练中国武术这一审美创造活动的自 由化、个性化的特点当人们在观赏武术演练时,其实也是在进行着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创作活动。演练者富有美感的身形、变化多样的节奏、充实饱满的劲力以 及丰富多彩的技术技法等一系列内容都成为一种直观的刺激,这些足以引 发人们对其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一位观赏者在欣赏演练者出神人化的演练 时,他们的内心世界会发生对武术技击的想象,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 技击形象、一组组活灵活现的技击场景。由于观赏者在个体的认知程度是 不尽相同的,所以在每一个观赏者的内心世界所形成的武术景象也是不同 的,每一位观赏者的内心世界对于武术技击的情感、思想的理解也是不同 的。但是,不可否认,武术的确能够令观赏者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进行着 对武术技击“景象”的审美创造。

(四)中国武术能够使人抒发感性的审美情感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某一具体事物或者某一现象的艺术化的表达、描 绘,这其实就是一种人的自身情感活动的一种表现。“人的情感活动是一种 内在的精神性活动……其情感需要通过具体的感性实践活动而外化出来, 保持自己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感性实践活动的平衡。”例如,人们会通 过歌舞表达庆祝丰收、节庆,表达欢快的情感,人们会通过诗词抒发内心 的喜悦、悲伤、忧愁等各种情怀,这些都是抒发自我内心情感的表现。

中国武术其实也是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之所以说它是感性的,这是 因为武术的技术技法无不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认知。例如,有的是源 自对自然界动物的行为进行的直观摹仿,有是建立在观察自然规律和现象 基础上的推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格斗搏击现象的演绎……。武术 拳家们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启发,并将自己内心精神活动的结果一对宇宙 自然认知的结果通过“具体的感性实践活动”一武术活动外化出来,这 就是一种抒发情感方式的体现。

在进行武术实践活动时,武术拳家们会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情感投人到 肢体的运动中,以实现与自然的亲近,这就是武术中所谓的“道法自然”。 譬如,“《峨眉十一庄》中的《天地庄合诀》曰:‘象天法地,圆空法生, 大小开合,唯少于心。’这提示了功法的哲学思想本源是‘天人合一’。

‘空’与‘圆’的观念来自对天地自然形态特色的领悟。”于是,八卦 掌以“圆”为拳法要义,太极拳以圆弧为行拳宗旨,以虚空为拳法纲要D 这些表明武术中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天人合一”的尊崇之情。再比如, 当人们在习练太极拳时,常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作为拳理的要诀,由此演练出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表现出 轻柔舒缓,连绵不绝的特点,以表达其内心世界所追求“象水,似水,法 水”的心境和情怀。

所以,武术拳家们行拳的最髙境界是将自我置身于一个“唯我”的世 界,在这个“唯我”的精神世界中,他们专情的融人到拳法招式的之中, 将自己各种丰富的情感尽情的通过拳法招式抒发和宣泄出来。

小结

对于艺术而言,并不是一切的人类劳动的和智慧的结晶都可以称之为 艺术或者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 美价值或者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被称之为艺术(品)。”[3]所以,审 美价值是艺术重要的构成要素,而“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就成为 了艺术审美功能的核心内容。因为中国武术自身审美特征的存在,使得中 国武术具有怡悦性情的功用,其也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 在武术的审美活动中,这种艺术的审美功能体现为使人形成直观的审美感 知,获得自觉的审美体验,实现自由的审美创造,并可以抒发感性的审美 情感。无论是对于武术演练者还是观赏者,都可以对于武术的艺术美予以 感知和体验,都可以通过参与武术这一审美实践活动获得精神的愉悦,从 而实现对精神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满足。所以,我们认为:中国武术具有 着艺术的审美功能。

浏览1,6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