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来看,民众选择了 这些有道德教化和伦理情感意义的艺术题材和样式,作为宣扬道德伦理的手段和 媒介,实际上是道德伦理及情感观念赋予了这些题材内容内涵和象征意义,使这 些题材和内容承载了艺术形象审美价值以外的文化意义,并为其注入了永恒、旺 盛的艺术生命力。换句话说,民众普遍的道德伦理及情感要求创造、选择了这些 形象化的题材和内容,使其成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和伦理、情感的符号。民间艺术 健康、质朴、圆满、完美的艺术风格也常常遵循和追求美与善的统一,体现了民 众的情感观念和道德伦理要求。工艺制作技巧也透露出民众的道德伦理和情感追 求。例如,年画印制中为了防止纸张铺踏在木板上使色彩影响画面,要在大面积 的空白处刻上若干小的吉祥符号作为“画垫子”,而不是随意填空;民间年画的配 色要体现节日喜庆红火的气氛。面具脸谱的配色要符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因此出 现了 “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等既体现人物性格,又与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要求一致的表现手法。无论是民间艺术的创作观念,还是题材内容、形 式技巧、风格特征,都体现了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及情感追求。实际上,文艺与道德伦理自古以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文以载道” “言志明 道”都强调了艺术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当然,这里的“道”并非仅指道德,而 具有更为宽泛的伦理、道德以外的精神内涵。晋代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 莫善于画”;唐代张彦远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对于 普通民众来说,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是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媒介, 老百姓通过民间艺术找到了一种无须用文字表达的视觉表达方式以及民俗文化交 流方式,这种交流依靠形象化、艺术化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 涵和文化功能是丰富多样的,其中道德伦理观念的传达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民间艺术形式的认知、教化功能来实现的。大量的民间艺术以其艺术化、审美性的形象和方式来宣传道德伦理观念,其认知、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在那些看似审美性较强的民间艺术品类中,这类题材和功能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直接明了还是间接含蓄的伦理教化,在审美或实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中都能得到明显的体现。民众通过民间艺术这种形式来认识、宣扬人与人、人与 社会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中来规范人的价值观、道德 观,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道德伦理关系。不容忽视的是,在民间艺术的创造、 传播及传承过程中,这种道德伦理关系又加以延伸和拓展,使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也建立了一种道德伦理关系。

民间艺术造物一经产生,在人与物的关系中,物并非远离人的客观存在,而 是有生命的、人性化的,物性与人性之间是亲近、和谐的。在民众看来,物既是 人类目的的产物,又是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具有工具价值。同时,物又不仅仅 是目的性的,而是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即独立于人的目的与工具理性之外的价 值,这种内在价值在民众看来就是物品的内在属性。正是民间艺术造物的这种内 在价值属性决定了民众对物的认识和态度,并形成了民众主体与物之间的道德伦 理关系。例如,上下两头用来既锄地又楼地的简单农具,农民称其为“两头忙”, 一个“忙”字不仅生动,还是拟人化和人性化的表述;锥木艺人在自己的掀床上 贴“一家之主”之类的对联,不仅说明疑床是一家人生活的依靠和来源,也可见 镰床被认为是家中的一员,甚至具有主人的地位。这类例子不胜枚举,都是将物 与人平等对待。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各行各业普遍敬奉的祖师神,不管其来历 如何,其中仍然可见民众对手艺或造物的感激和尊重,这种感激充分展现了人与 物之间平等、和谐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也许是造物对民众的生存来说有着十 分重要和切实的意义,民众对造物心存感激并爱物惜物,这种人与物的亲和是人 与物之间内在灵性的交流,体现了一种道德伦理关系。特别在现代科技理性的催 动下,物性、惟理性、功利主义被一再强调,人性、情感、伦理被逐渐抽离。在 这种现实状况下,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伦理关系、道德观念可以使我们得到启示, 应该加以弘扬。另外,民间艺术造物、传播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也是民间艺术道德伦理观念的重要内容。

情感因素是艺术创作与传播的重要因素,艺术创作源自一定的情感因素的驱 使。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过程及艺术作品中,而艺术作品诞生以 后作为一种感性形式的存在,在传达给受众的过程中,在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时, 又影响了人的情感和理性认识活动,必然地对人的情感与认识产生作用。当然, 情感并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主体性内容,但能够解释大量的艺术创作。民间艺术 同样具有这种情感与认识作用,而且表现得更为突出。情感是许多民间艺术创作 的源泉,特别在民间女红艺术中,寄托了妇女最真挚的爱。母亲给子女的绣花鞋、 虎头帽、兜肚、围嘴、织花布凝聚了对子女的期望和祝福;子女为老人祝寿的剪 纸、刺绣寿字寄托了对老人的美好祝愿;姑娘送给小伙的荷包、鞋垫、服装,小 伙送给姑娘的信物表达了彼此的爱慕和牵挂。这种情感正是这些艺术产生的根源。 通过这些物品,人们彼此之间实现了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与其说其是艺术, 倒不如说是情感交流的媒介,工艺的精细、吉祥的题材也无不是这种情感的表露和寄托。民间广为传唱的小调《绣荷包》就是这种情感的表达。这也许是民间艺 术在现代社会和人际关系条件下具有现代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民间艺术道 德伦理观念的体现。


  • 吉祥观念与民间艺术创造


祈福禳灾、趋吉避祸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需求,以禳灾纳吉为主 题的吉祥艺术创造源于民众无力征服却又渴望能够抗拒自然灾害和人为祸患的心 理,这种精神要求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慰藉精神、改善 命运、向往美好的重要途径。“吉祥”与凶兆、邪恶、灾祸、晦气相对,对婚丧嫁 娶、生子继嗣、延年益寿、升官发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的极度重视显示出 民众对以生存为核心的生活要求的肯定和希望,这些符合民众切身利益、希望和 理想的要求始终能够唤起人们生命深处的纳吉意识,人们通过民间艺术形式主动 而酣畅地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颂扬。承载祈福禳灾要求的吉祥艺 术形式多为民众熟悉的珍禽瑞兽、祥花瑞草、吉利器物、文字符号等。吉祥艺术是一种观念性强的民间艺术创作形式,它的创作主题与作品所传达 的含义相当明确。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成双成对、生死相守的鸳鸯恰似情恋婚嫁中的男女,威严的钟帽是人们镇邪降鬼、驱邪禳灾的保护神,幽香的兰草是友谊与真情的写照。

吉祥题材丰富,是民间文化、信仰、风俗的表征,更是民众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吉祥艺术题材内容分为祥禽瑞兽、花卉果木、人物神祇与故事、文字符号 等,其基本内涵反映了传统的吉祥如意观念。祥禽瑞兽包括龙、凤凰、鸾鸟、狮 子、麒麟、仙鹤、鹿、象、十二生肖、孔雀、绶带鸟、大雁、鸳鸯、蝙蝠、鱼、 蝴蝶、龟、蜜蜂、蟾赊等。花卉果木包括牡丹、莲花、梅花、兰花、菊花、松树、 竹、桃花、芙蓉、玉兰、海棠、金橘、水仙、灵芝、桂圆、石榴、桃子、佛手、 柿子、葡萄、葫芦、山茶、月季、灵芝、万年青、常春藤、绣球花、萱草、蔓草、 芭蕉以及宝相花等。人物神祇包括神人、童子、寿叟等。文字符号包括福字、禄 字、寿字、喜字、回纹、万字等。在这些吉祥纹样中,有图腾崇拜的遗存,如龙 纹、蟾赊纹、鱼纹、凤纹等,也包含大量生殖崇拜的内容,如连生贵子、瓜膻绵绵、麒麟送子、石榴多子等。这类题材从早期不同的文化内涵逐渐演化为共同的吉利祥瑞的寓意,有些甚至演化为近乎纯粹的以审美价值为主的装饰。

浏览3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