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的形意拳,当首推胡俭珍。胡俭珍 (1899~ 1986.12),沙河城人。胡俭珍身材中等偏 瘦,面貌清秀,寡言语,不沾烟酒,颇具文人风度。胡俭珍18岁到北京某银行任职员,1922年拜孙禄堂为师,主攻形意拳,同时学习太极拳。最初学拳的目的是因为体弱多病,欲锻炼身体。自学拳后,身体渐壮,以后很少生病。直到晚年仍是不咳嗽, 不弯腰、不拄杖,终生受益。
胡俭珍一生洁身自好,为了发扬孙禄堂的威名清誉,传授形意拳不遗余力。早年在北京供职时就开始授徒传拳,晚年回家乡沙河城居住,广收弟子,把形意拳引入沙河。在授徒过程中,胡俭珍热心传 授,严格要求,既传形意拳,也传太极拳。胡俭珍所传的形意拳,拳理中正,形甚简易而意甚深奥,努力用科学的道理来讲解拳理,如生理 学、力学、哲学、数学、中西医学等。讲解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假使 某个徒弟因家中有事,几天没到他家练拳,他便亲自上门询问原因, 令弟子感动不已。
1978年9月,河北省第五届全民运动会武术比赛在邢台举行,担任本次比赛副总裁判长的是著名形意拳家孙剑云的学生武淑清。武淑清受孙剑云委托,利用在邢台比赛的机会,寻找其父孙禄堂最后一 位在世的学生,这就是胡俭珍。在刘玉祥的弟子梁森林的帮助下,去沙河找到了胡俭珍,并把胡俭珍接到了邢台市第一招待所。当时,胡 俭珍与刘玉祥和梁森林同住一室,直到七天的比赛结束。比赛结束 时,胡俭珍受大会组委会邀请,表演了形意拳。
胡俭珍认为,形意只抓住劈、蹦二拳下工夫练,太极只学乱步双 推手。形意的刚力层次是有停有顿有声音,即口中发声,脚落地发声。柔力层次是无停、有顿、微声,化力层次是无停、无顿、无声。形 意拳同太极八卦一样,都是用道家哲学来指导拳理。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用拳中之规矩,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气相 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这就是拳中 的内力。
胡俭珍在演练传授形意拳的同时,也练太极、八卦。其拳术之精 到,为同行所叹服。闲聊时见院中有鸡偷吃晒着的小麦,只需一个蛇 形,一手挑门帘,帘起未落之时,人已到了院中。一个自谓某拳门的 老者前来比试,胡俭珍在院中画一个圈,任老者用枪扎,胡俭珍用匿 形,手拨身摇,脚胯躲闪,对方枪扎不着,胡俭珍也始终未出圈子。
胡俭珍不仅拳好,而且擅长书画和医道,其笔下山水色彩清丽, 意境悠远。医术方面尤善中医针灸,常以此治病救人,深受乡里爱戴。
第4章“红拳”与“洪拳”
第一节“红拳”与“洪拳”概说 ;
,根据武术挖整的成果,中国有多种洪拳和红拳,而且在文字表述 上也多有交叉,有的多称“洪拳”的拳种,亦称“红拳”;有的多称“红 拳”的拳种,亦称“洪拳”。无论是“红拳”还是“洪拳”,又都有大小之 分。在这些“红拳”和“洪拳”的源流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创始源头, 国内各派的文字资料叙述上大都用“相传”之类的字眼。但是把这些 “红拳”和“洪拳”的基本情况摆在一起比较,便不难发现,他们在历史 发展的脉络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d,:
第一种是峨眉派八大门之一的洪门拳,此拳在四川各地广为流 传。其特点是正面攻敌,大开大合,重手重脚,刚劲有力。防御时多 用小臂格挡。其代表拳术为“洪拳”。其源流有两种说法:一说源自 宋太祖赵匡胤,因他以红脸著称,所以又称“太祖拳”或“红拳”;另一 种说法是在反清斗争中,不少组织均称洪门、洪帮,此拳为他们演练 所成。套路除大、小洪拳之外,还有南山撒拗、火焰烧山、二路红、燕 青红、大八仙等,器械有五看刀、蟠龙枪、春秋刀、棍、凳等。
第二种是广东南拳流派之一的洪家拳。洪家拳居广东洪、刘、 蔡、李、莫五大名拳之首,相传为福建漳州洪熙官所创。传入广东之 后,逐渐流行开来,并传至东南亚一带。此拳原有四平六镇、三筋、铁 箭、十行等套路。后几经改进,又称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等。其 动作浑厚朴实,刚劲有力;手足并用,干净利落;含蓄发劲,先收后放, 因势发声,以声助力。
第三种是流行于西北一带的“红拳”。相传由元代觉远上人在兰 州传艺时所传大、小红拳。明代称该拳为“西家拳”。到了清道光、咸 丰年间,该拳种出了三位带三字的天下名家,即三原的高三、临潼的 邢三和潼关的苏三,史称红拳“三三”。该拳有盘、法、势•、理四个方 面:盘即基础训练;法即打手打法;势即套路,有三十六路拳及刀、枪、 棍等器械;理就是拳法理论。其特点是撑、斩为母,尽八法之变。
第四种是少林红拳,亦称洪拳。为嵩山少林寺武僧所授。作为 少林拳中的基本功势拳套,包括有大红拳和小红拳(或称大洪拳和小 洪拳)等,主要以拳架高低区分。其特点是动作朴实,结构严谨,善攻 善守,刚柔互见。套路动作的运行线路直来直往,进退、起落、转侧均 在一条线上,而且一拳一掌均要求臂部处于微屈状态。在攻防上善 打近身战,出手要求稳、准、狠、疾。讲究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入,身 进脚手随,上下合一,力达击点。:步伐多用小弓步、小马步。
邢台的“红拳”与“洪拳”,分布相当广泛,在巨鹿、广宗、清河、平 乡、沙河和邢台市区均有许多门派。各种“红拳”与“洪拳”,无论从师承源流上还是从拳术特点上,既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同时也有许多相同和相通的地方。
第二节巨鹿县的洪拳
巨鹿县的“红拳”和“洪拳”,主要以夏旧城、何寨、柳林和团城和为主。其中夏旧城与何寨、柳林同出一脉,其洪拳源于夏旧城萧、夏两家之先祖,最远追至后周大将赵匡胤,因此,这一枝洪拳归于峨眉八大门之一的洪门拳或太祖红拳较为适宜,称“洪拳”或“红拳”都不为错。而巨鹿团城的大洪拳,则是清嘉庆年间从山东某县周村传到新河县东小漳村,又从新河东小漳村传入巨鹿县团城村的,祖师系浙江绍兴府武师陈进。无论巨鹿县的哪一种洪拳,都在邢台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
一、夏旧城的洪拳
位于巨鹿县城北的夏旧城村,历史上曾几易其名,据考证,先后 叫过阁楼村、古云城、夏旧城、炎尧城、庆贤村,今又称夏旧城。该村 的洪拳源于夏、箫两家。夏、萧两家先祖均是浙江会稽南坡人。公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政权。 赵匡凯手下的夏、萧两位武将原本为表兄弟。二人在告老还乡路匕 途径巨鹿夏旧城,路遇强匪夺财害命,鱼肉乡里,残害无辜。二人当 即拔刀相助,救下受害的村民°当地百姓见二人侠肝义胆,武艺超 群,出于感激之情,便苦苦相留,热心的村民帮助他们在荒芜的土地 上建起了草庐。从此夏、萧两家在此安顿下来。他们开垦荒地,男耕 女织,传授武功。夏、萧二人所传的武功就是后世所指的太祖大洪 拳。后来因思乡心切,欲落叶归根,叵I到了浙江老家。在家中教子孙 习武练拳。并对家乡父老诉说了在河北授徒之事。南宋末年,元朝 南侵,战区多在苏杭,北方相对稳定,萧、夏两家为避战乱,迁居山东 兖州府藤县,萧家始建萧家官庄;夏家始建夏家楼。
夏家后人夏鼎文武兼备,明朝初年,历任胶州、德州、濮州、忻州 的州官。从山西忻州卸任返里时,路过巨鹿。此时,正是燕王扫北后 的大迁徙时代。夏鼎见巨鹿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又知此地是夏、萧 两家先祖曾居之地。返回山东后便动员全家迁居,又说服萧家官庄 表弟萧源一家,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带着祖传的功夫,寻着当年先 人的足迹,重新来到巨鹿,继续教徒授艺,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夏、 萧两个家族。夏、萧两家至今仍有姑表亲之称,每逢年节,由萧、夏两 家族长主持拜年仪式。在丧葬方面,仍保留迁民时的习惯,夏氏埋人 在村西南,萧氏埋人在村东北黄就路二夏氏宗祠立祖之人是夏伯元,二辈夏鼎是迁民的主持人。萧、夏 两家族同时习武。但从这时起,萧、夏两家的洪拳都是作为家庭内部 的功夫世代传承。
夏应麟(1794~ 1883),武功精湛,文才横溢。清嘉庆年间,岁贡赠封文林郎。夏应麟著有《四书点评》、《四礼考略》和《云轩诗集》等。 清咸丰年间,巨鹿县令张皋如聘他重修《巨鹿县志》。清道光庚子科 文举夏凤廷、己卯科文举夏凤举,凭借武术功底深厚,名闻一时。由 此可见,清后期的巨鹿夏旧城出现了文武之风同盛的局面。
清同治年间,巨鹿县令命夏旧城村在四乡的协助下修围寨,若有 匪情,四乡村民逃到夏旧城暂避,一有寨围做屏障,二有村民武技为 靠山,可保四乡之民。其间,大刀会有七八百人闯入后辛庄村,专杀 12岁以上男人。血洗后辛庄以后,大刀会直奔夏旧城杀来。在后辛 庄至夏旧城东寨门外一里多长的大道上,夏旧城村武技班主夏老衙、 萧凤禄率徒300人,各执器械,并树一丈六尺高的黑旗一面,上书“巨 邑,夏旧城义勇班”。四乡逃来的壮丁也列成队形,各执器械,作为后 援。夏凤举站在东门上督阵,寨墙之上,男女老幼持械林立,擂鼓、鸣锣,呐喊助威。时有大刀会三匹侦骑先来,在武术队前急溜一圈便回,大刀会离夏旧城村三里之外便大旗北指,转弯而去。夏旧城和四 乡村民免此一劫
浏览4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