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中国武术有助于个体意识品质的形成和增强,中国武术习练活动往往能从很多方面考验习武者的意志品质。例如,对于习练武术时间较短的习武者来说,必须要认真练习基本功,而基本功练习环节很考验习武者的身体,习武者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战胜身体上的疼痛;再如,对于习练武术套路的习武者来说,必须具备忍耐枯燥和煎熬的意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习武者坚持参与武术练习,会逐步形成良好习性和意志品质。
3.促使人身心和谐
就和谐来说,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崇高的价值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项显 著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因和谐而逐步定下了自身发展基调。重视和谐,一方面是在致力于追求人和物的共生共存,另一方面是在致力于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体内部和人体外部的和谐。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和重申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学习武术但不提倡暴力的观点在很早之前就被提出,同时主张借助“礼”来调节个体间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倡导个体身心内外的和谐,因而在任何武术流派和拳种的操练过程中都提倡要“内三合”和“外三合”,此外指出习武者身心需要充分统一,从根本上说习武者身心充分统一就是指其身体和心理要和谐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反复重申和谐价值观重要意义的背景下,和谐具体到中国武术中不只是指习武者动作上下和内外技术充分协调,更是把和谐定位成重要的武术文化概念。
4.培养独立人格的价值
作为一名武术家,必须高度重视“自我”这个命题。美籍作家孙隆基指出:中国人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次要组成部分分别是“他制他律”和“自我组织”,这不仅使中国人自我压缩而为自身争取权利的意识不强,也使中国人缺乏纪律、没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他人权益的意识薄弱。尽管中国武术对中国文化是“不争的和合文化的反叛”,但其有助于习武者形成独立且尊重他人的良好风貌。在重视实践的观念的长期作用下,习武者之间在切磋技艺和交流技艺的过程中会更加全面地认识彼此,同时促使习武者以崭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由此可见武术的对抗性特征有助于习武者形成独立人格和尊重对手的良好习惯。由于习武者会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和自我生命价值相关的哲学命题,因而中国武术能使习武者形成独立人格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肯定。
5.激发人积极向上
在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多元化格局,刚健有为在个体精神领域的存在形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心理因素,刚健有为作为一种精神气息要求人们集自强不息精神和宽广胸襟于一身。
在中国武术中,同样渗透着刚健有为的精神气息,并且激励习武者不断向前。武术既是身体活动,也是技击术,武术在大力倡导勇武的同时,也在致力于追求获得比赛的胜利,由此调动和激发习武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参与武术习练活动能使习练者逐步形成强者争胜的精神,即便是太极拳同样蕴含着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习武者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有引导性作用。总而言之,习武者能够通过外在的动作技术和内在的心态和精神,将自身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呈现给他人。
6.增强国人的民族团结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各民族间的融合程度、地域性特征、文化趋同程度等方面呈现出了日益弱化的发展走向。中国武术的价值和功能可以有效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具体表现为在各个地域和民族的传统武术被相继发掘出来并持续传承的过程中,大大强化了历代国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历代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有所增强,这对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对于参与起源于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武术项目的习练者而言,习练者在参与过程中的竞争思想会逐步增强,民族感和集体荣誉感也会潜移默化中在其内心生根发芽。由此可见,组织和开展中国武术的习练活动有益于民族间团结和协作,也有益于强化广大群众的民族和集体意识,还有益于广大群众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的持续强化。
(三)提升中国武术教育价值的可行性策略
1.对有效场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
在认识和了解中国武术的基础上,人们要想学习和操练中国武术离不开场地资源这项基础性的物质保障,所以说要想高质量地参与武术练习,就必须科学规划和开发场地资源、保证场地布局达到合理性要求、促使场地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在达到这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使场地利用价值获得大幅度提升,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运用多元化手段,设法开拓出多条渠道,从社会多个领域筹集开发场地所需的资金,保证武术健身场地的规划工作和布局工作达到合理性要求。在我国各大城市大力建设健身广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的武术健身需求,将大众健身与全民参与的理念落到实处。
第二,开发室内运动场地,组织和派遣达到专业化要求的运动辅导员和武术教练,为广大群众参与武术运动提供便利。
第三,免费开放城市中的公园,或者督促城市的公园降低票价,进而为市民在公园内学习和操练中国武术提供便利。但要定期维护公园内的器械和设施,安排专人管理公园内的资源。
第四,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校园资源。一方面,要适度增加利用学校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的力度,进一步开发武术操练场地和武术器械,促使武术操练场地和武术器械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促使学校开展武术课程教学时对场地和器械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寒暑假期间可以选择在黄金时间段对外开放,促使场地资源获得最大限度地利用,由此从根本上加强武术宣传和教育力度。
第五,就社会层面来说,要自觉在体育俱乐部或者健身俱乐部组织和开展武术习练活动,广大群众前往健身俱乐部或者健身房参与武术运动同样不失为一种良好健身选择。尽管体育俱乐部的主要运营目的是营利,但减少会费吸引更多武术爱好者同样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第六,积极在社区举办宣传与推广中国武术的多样化活动,促使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到集体性的武术健身活动中。
2.普及武术教育
在国际经济迅猛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过程中,百姓的业余时间同样在不断增加,这些变化促使百姓日益关注业余时间的利用率,百姓在业余时间参与的休闲娱乐活动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中国武术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同样成为很多人度过业余时间的一种选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普及和推广中国武术显得尤为必要,并且能大力推进武术教育的开展进程。需要注意
的是,只是在学校普及武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在社会各个领域普及武术教育,促使不同社会领域的人都积极了解和参与武术,切身体会武术的独特魅力,使他们业余生活的武术参与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以下两项措施能有效普及武术教育。
(1)在学校武术教学中适当增加娱乐休闲教育
①在武术教学中融入娱乐的理念和目标
自很早开始,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就将主要目标定位成增强体质、强身健体、提高运动能力,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娱乐色彩极少。 但很早之前“美国国家娱乐和公园协会”就制定了自幼儿园至十二年级的学校休闲教育的相关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深刻认识到休闲活动对生活品质的提升作用以及休闲娱乐对个体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的彰显作用,大力支持学生合理规划和安排业余时间,激励和督促广大学生自觉参与休闲娱乐活动,针对社区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状况提出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对比分析后不难发现,我国广大学校对娱乐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及美国。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应自觉把休闲娱乐理念融入武术体育教学中,保证参与武术教学的学生能切身体会到武术的娱乐价值与作用,由此使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观能动性有所增强,引导学生将更多课余时间花费在武术健身锻炼中,而非打游戏或者吃喝玩乐。
②立足于不同层面开展武术教育
第一,组织和开展学校武术课堂教学的教师应把学生的追求新奇和刺激的心理充分调动起来,激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武术项目,特别是拥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武术项目,在教学实践中适度降低武术动作规范程度方面的要求,从而确保学生可以在满足自身娱乐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参与中国武术的积极性。
第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外活动时间的利用效率,大力组建武术俱乐部,积极开展课外武术活动。教师选定武术项目之前务必要全方位掌握学生的喜好,和学生展开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为学生拥有选择武术项目时的发言权与决定权提供保障。
第三,在科学开展武术比赛活动的过程中推动武术教学开展进程,开展班级之间和年级之间等多种形式的武术比赛活动均可。比赛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对教学内容加以延伸。
浏览4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