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从考核内容来看,传统考核方法往往是在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下, 按照一个标准,只针对某一个运动项目进行考核。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根本目的 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体育运动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学会某一简单的技术动作。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改变传统的统一的一刀切式的考核模式.转变考核观 念,变过去的统一考核为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传统武术项目动作进行考 核。把学习的快乐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武术项目,扩大 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武术的真正魅力,只有这样,传统武术 才能真正走进大学公共课当中,真正走进大学生当中,真正成为学生愿意学、 喜欢学的一个项目。同时也只有这样,传统武术才真正能得到很好的传承,最 终发扬光大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具体措施。

1加强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传统武术是在特定的某一区域内形成的群体活动,这种身体活动已成为该 区域内民众认可的活动方式,对于增进区域民族团结、共同文化认同和促进区 域精神文明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管理层要从思想上认识传 统武术进校园的重要性和承担着的责任性。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集中着 素质高、结构完整、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才俊,而且是将来社会发展的接班人, 所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让他们深入了解本区域民 族传统文化,热爱区域传统武术,树立区域自豪感,无疑在弘扬区域民族传统 文化,挖掘整理研究传统武术中起到积极作用。

2发掘民间资源,形成学校与地方师资互补

由于现代学校体育教师大多是接受学校体育教学,尤其是武术教师,在学 校掌握的是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手),传统武术只占了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部分 内容,学生掌握也是不一而同,差异较大,是非常不利于现代地方传统武术教 学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地方民间传统武术拳师的资源,结合地方高校的学校资 源优势,开办各种不同层次的研讨会、交流会和合作会,让学校武术教师下去 学习,民间拳师进校园,形成学校与地方交流合作,互补优势,培养青年教师 快速成长,形成固定的教学团队。另外,还可以组织在校大学生参观当地民族 节日、民间体育比赛和表演,接受区域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推动学校传统武术 的发展。

3以地方高校为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机制

高校是一个教学与科研一体的教育部门,通过高校这一平台,将地方传 统武术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制定科学的竞赛、管理方案,在学校积极组织, 开展各种比赛,广泛开展社会、学校和民间的交流活动,通过各种比赛总结 经验。以传统武术项目的分布情况,形成地方高校与民间传统武术基地的合 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产学科研联盟,共同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研究, 有助于对区域间的传统武术拳种和传承人进行全面科学的挖掘,共同进行传 统武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实验和推广,有助于传统武术在学校的传播 和发展。

4制定地方武术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丰富学校体育学科

根据高校体育院系的特点,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和民间资源制定适合地方 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保证地方传统武术有计划地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开展。 再积极组织人员加强地方传统武术项目的挖掘和研究,选择经典的、有区域 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结合现代网络信息优势,编制地方传统武术教材,开 展以地方传统武术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工作,促进学校体育的多样化、地方化 和民族化。

5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传统武术竞赛体制传统武术竞赛体制的建立健全需要政府给予宏观上的 指导和支持,这也是传统武术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中心,举办校园传统武术 文化活动,开展校园展示活动,再通过校园扩大影响,结合地方资源开展层次 较高的地方传统武术比赛,如山西太谷形意拳国际比赛、国际少林武术文化节 等,并借助政府力量进行大力宣传,如2013年8月“天山武林大会”就引发了 媒体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地方传统武术的竞赛规模,使传统武术具有自上 而下的一整套独立的竞赛体制,然后进行实验、推广,并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 高素质的裁判员,聘请资深的民间武术家对裁判员进行培训,形成规范的竞赛 机制,形成市场文化,成为地方文化品牌。

 

第十一章身体哲学视角下的中国武术

“我的身体和你的身体不同。”。这是尼采哲学思想里一个重要的起止点, 也是研究现代人类思想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这一点我们望过去,你会看到在 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差异已不再从思想、意识、精神、地位、经济、民族等标 识来开始分析辨别了,甚至可以说对人的差异性已经不再从外部世界开始,而 是要回归到人的本源。身体才真正是每个人存在的标志。一切从身体出发,以 身体为准绳,回归身体,从身体角度重新审视一切历史、文化和传统。那些源 于身体的特征就是自己个性的标志,也就是说人的根本差异性在于人的身体, 这是人的本源,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那么就让我们从这个本源出发开始 重新认识我们的武术,重新追溯武术发展的本源,重新对隐藏于武术背后的身 体,或者说对武术遮盖下的身体进行一次全新的评判与检视,或许从这个角度 出发我们可以直达武术的理性彼岸,进而对武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评断,同 时也更有助于武术应对当前的全球化与国际化的挑战,为武术今后的发展开拓 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找到一个新的解答:

身体一词是外来词,中国古代“身体” 一词基本上是分开用的。“身”在 《说文》中记载:“身,船(同躬)也。象人之身。”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契文从人而隆其腹,象人有身之形,当是身之象形初字。”《诗•小雅•何人 斯》中有:“我闻其声,不见其身”这里人“身”指的就是整个身体。包在甲骨 文中“身”字象人身之形外,在古汉语中“身”字亦兼有代词“我”的涵义, 郭沫若曰:“《尔雅•释言》:’身,我也'"o ® “体”则在较早的《淮南子•论 训》中有“圣人以身体之”这里的“体”有着体察、体会的意思,此后在《越 语肯紫录》中记载:“(体)即粗疏庸劣之称,今方言粗体、呆体,俱是也。”❶ Roland Barthes.Roland Barthes by Roland Barthes|M |.HiLI and Wang, 2010:1 17.❷ 李格非主编.汉语大词典•简编本[S].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1718-1719.❸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 381-382. 这里的“体”意思是笨,粗劣。最后才成为“髓”的简化字。。由此可见,我 国古人很少将身体两字连用,即便连用也是“身体力行”之类动作指向性很明 确的话,而不是直接指代人体。

可以说对现实意义上的身体进行最早关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们。无论是 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在对身体的观察中都不自觉地就引入了一个参照系——灵 魂。而且他们都认为身体对于知识、智慧、真理来说,都是一个不可信赖的因 素,身体是灵魂通向它们之间的障碍。“因为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 然是要上当的。”包他们的认识在西方思想的源头上搭建起一个身体和灵魂的对 立二元论框架,这个对立二元论框架直到今天依然高高地凌驾在我们的上空。 基督教将上帝树立起来,而将身体拉倒。身体成了原罪之体,基督徒的神圣使 命就是回到上帝身边,而在回归途中要惩罚、清洗身体中的罪恶。于是基督教 徒用苦修的方式来进行抑制身体的欲望,禁食、节欲、折磨身体成了通向天堂 的必由之路。一千多年的宗教神权统治使对身体以及对人的蔑视达到顶峰。基 督教对身体的否定,实质是对身体所代表的感性世界的否定,他们要确立的是 以神学为主的理性世界,这一点与古希腊思想一脉相承。

文艺复兴时身体虽然有过一个短暂的复苏,但人们只是赞美身体的美感, 人们的关注点还是游离于身体本源之外的。无论是后世的哲学大师笛卡儿,还 是康德、黑格尔他们都只关心人类的意识和精神,人的历史被简单地描述为人 类意识和精神的产物,没有人注意到意识的对应面,应该是那个躲藏在意识巨 大背影下的身体。人们热烈地讨论着的是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及其产物,没有 身体。

浏览3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