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开设传统武术课时要倡导在高校中倡导开设传统武术课程的两个 自主原则: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开设这类课程, 以及开设的这类课程乂不与俱乐部教学发生冲突。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 的教学环境(硬环境、软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开设方式。根据一些高校的情 况,可以把它分成以下几种方式:①把简化太极拳、形意拳等作为必修课目, 其他项目作为公选课目;②把上述项目放进俱乐部作为一种选项;③选择一种 或两种有中国特色的项目作为必修课目(如太极、健身秧歌等)。这样学生的 选择面较宽,而且选择方式也多元化,学生不但容易学习,而且也易于掌握, 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终身化习练的良好健身习惯。

2多样分解,增强兴趣

针对某一传统武术项目,要注意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分解教学。因为大多数 传统武术项目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化,其基本招式不但繁杂而且有一些重复 招式,或者传统武术的传承人在传授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加入许多其他流派 的招式,这样就形成一种纷繁复杂的传统招式技术体系,特别是传统文化中讲 求一些左右相向的各式动作,往往是向左方做一次,再向右方做一次,这样学 生在练习单个动作时可以适当增加,但是在整个套路的教授中往往学生会有一 种重复繁杂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因此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传统武术的一些基本动作原理对传统武 术的一些套路加以简要分解,分解成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 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终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种多样化的分解教学一定是在科学、合理、有序 的状态中进行的.不能随意分解传统武术的招法套路,要做到有理、有利、有 据,只有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而且也是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武术技术动作的 理解掌握。

3强化师资,提高技能

目前困扰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传统武术项目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能力的问 题。当前广大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都是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 这样一个西方化的教学体系下完成的学业。因此他们受的教育大多也是与西方教 育体系相应的知识的传授,而且针对体育系的学生而言,对传统武术的理解大多 是上大学期间才打下的基础,很少有人从小开始接受这种传统武术教育。而当前 体育院系的教学体系实际上是以西方化的体育项目为主的,而且其基本技术原理 和技术动作也是以西方的生理、解剖、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等西方知识体系为 主。传统武术所讲求的阴阳、五行大多都是一种泛泛的了解,同时由于学科体系 的限制,这些体育学院的毕业生们很少接受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对传统武术的 理解自然也不深不细,有些甚至于也是刚刚接触,这样让这些体育学院毕业的教 师去教当代大学生传统武术技法,自然而然也会出现许多问题。

因此,尽快提高传统武术教育的师资问题是解决传统武术进入高校公共 体育课的关键。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因素,而学生是主体因素,教师的 个人技能直接决定着传统武术的基本动作技法的演练水平和形象,如果教师本 人对传统武术的理解还很不到位,那么如何要求学生达到相应的习练水平呢。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看,传统武术的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则是关键 因素。

4因地制宜,择优开展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当中开展传统武术项目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因地 制宜性。许多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都以简化太极拳、形意拳等一些大众化较强 的项目开展,没有完全体现出因地制宜性,特别是没有引入当地传统武术继承 人进行有计划的开设。例如,当地如果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 聘用这些传承人到当地高校开设这些较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项目。

首先,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法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享有国 家相关政策保护,而作为传承文明的高校有责任,同时也有义务要帮助这些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那么聘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高校去,为他 们提供一定的物质待遇,或者让他们对高校相关体育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这样 不但有利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 文化的认识。

其次,对于这些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到相应高校授课, 不但有助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的社会综合效益。他们也愿意在合适的时间到高校当中去,到当代大学生当中 去,将这些宝贵的传统武术精华传承下去。

因此,从学校和这些传承人两个方面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这些既可 以保证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丰富多样性,而且又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是一个 一举多得的好方法。因此有条件的高校要因地制宜,择优开展一些具有当地特 色的传统武术项目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传统武术项目的考核方法探讨。

1改变传统技术考核为出勤考核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方法还是以技术考核为主,但是传授给学生的 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对提高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到底有多少作用,有关部 门思考的较少,只是肓目按照教学大纲或者学校多年前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 填鸭子式的教学。学生实际上并不愿意多学习,比如田径中的铅球、标枪之类 项目,几乎每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然后中学学习原地推铅球,高中学习 滑步推铅球.大学学习背向式推铅球。实际上这类项目只做简要介绍,使学生 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长期,逐年级都要学习这些日常生活 中一点都用不到的西方体育运动项目。

传统武术中许多功法性动作,实际上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但是由于我 们没有认识到这种健身价值的重要性,致使许多高校公共体育课虽然也开展 了传统武术的教学项目,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喜欢的动作,或者学生对于这些 武术功法动作的理解不够而不能坚持下去。特别是一些传统武术项目的功法 动作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和技术内涵。如果 我们在考核体系当中还是如同过去那样只考核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那么 这就失去了这些传统武术真正的功法内涵。比如八段锦、太极拳里的许多动 作,往往需要通过反复多次,长期的习练才能慢慢领悟到其中的文化真谛, 而且同时也只有长期的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技术动作 对身体的改变和对内心世界的改变。而这些往往是简单的技术考核所无法实 现的,因此,我们在传统武术项目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技术考核,而不 注重动作习练程度的考核,我们要变过去的技术考核为出勤考核,不但只是 课堂进行考核,平时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如早晨、傍晚等一些课外时间, 选择一个时间段进行随机抽查。而这些随机抽查也要最后加入到期末的考核 分值当中,这些就有助于同学们平时的练习,同时传统武术也只有多练习才 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文化真谛,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一个终身喜 欢传统武术项目的良好机制。

2改变统一考核为选项考核

就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方式来说,可以说千人一律,万人一法,每 个人都是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考核,没有差别,这样做看似很公平,但实际上却 隐匿着巨大的不公平在内。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但每个人的身体又是如此的 不同。而且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又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例如中长跑可能对于那些 耐力好的同学,不需要怎么练习就可以轻松过关,但对于那些耐力差的同学, 很可能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标准。传统武术由于其特殊的技术体系,几乎 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或者说适合的项目,如太极拳、行意拳、 八段锦等一些套路动作几乎每个同学都能练习,而且对其身体的要求较小,每 个同学都可以练习,这样给他们一个真正的起点上的公平。

浏览4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