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马克思注意到意识应该有一个强大的物质基础,否则是要坍塌的。 而且“马克思相信,身体的饥寒交迫是历史的基础性动力,除身体的基本满 足外,还存在一个基本人性,这种人性的惬意满足是历史的最后和最高的要 求。”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 明确提出,要使无产阶级作为’有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共产党宣言》进一 步指出,未来新社会的根本特征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 条件。’《资本论》再次重申这个观点,即未来新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个❶ 李格非主编.汉语大词典•简编本[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63-64.❷ 柏拉图•斐多.杨绛,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5-16.❸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1-12. 性。”。整体而言,在西方思想历史演变进程中,身体一直处于思想意识体系之 外,很少进入主流思想中,也很少受到主流思想的关注。

西方哲学中对身体的界定一直以来都较为模糊,身体背后所依附的意识指 向较多,所包容的哲学范畴较大,因此,在这里首先要对我们所要研究的身体 划定的一个大致的范围,做一个针对性较强一点的界定。我们研究的身体指的 是与意识相对应的人体本源,同时也包含人体所特有的生理需求、反应与属性 及其支生物。

1 .武术的身体

中国武术与中国历史同步发展,在它的身上体现了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传 统,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有着相应的文化背 景和社会基础,它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 身体的描述开始发掘,才能真正找到武术中身体的根本与关键之所在。

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几乎没有关注过身体,甚至于很少讨论 这些极其个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向来高于个体。对中国传统文化影 响力最大的儒家学派,其创始人孔子就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他要人们注 意的是我们在人间的努力。也可以说“在中国,重要的哲学家,都是生命哲学 家,孔子是一个重要的源头,他以’仁爱’为中心的哲学,不但给个体的生命 赋予意义,也给群的生命指出了一个永恒的目标。这是一切创造的源泉,伟大 的始基。”。从孔子那里我们所能找到的是对我们这个群体的道德要求和规范, 而很少提及个体,更不用说直接面对身体了。

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还有道教和佛教。道教似乎在某些时候注意到 了人体的差别与不同,但是从总的方向来看,老子所说的“道”本身就是抽象 意义上的、形而上的东西,极其模糊与不确定。至于后世道教中的丹鼎派们则 是以追求长生不死为根本目标,以“养生” “摄生”为首要任务。符箓派则是以 招神抓鬼为本事,两者都谈不上对身体的关注和研究了。佛教是讲求生死轮回 的,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是离世、出世的,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解脱生死的,由此 来看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谈不上对人身体的认识与关注❶ 张圣华.马克思:从“天上”回到“人间”——杨耕教授谈《马克思传中国教育报,2006-7-27.❷ 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叫长沙:岳麓书社,2003: 311-312.至此可以说,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自然其关注点也不会集中在身 体上,而关注的是术的精进和德的修炼。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传统哲学理论也 只是阴阳太极说、五行生克说、天人合一说、形神统一说等。因此,中国武术 主要的文化特征被归结为六点: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宗族中心的文化特征;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的文化特征;崇尚权威的文化特 征;追求中和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都是意识形态上的,没有反映出武术中 身体文化的特点,这一点值得我们极其注意。可以说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就 将个体淹没于整体之中,就像“众”是由一个个“人”堆积的一样,所有的单 一的个体都高度集中在总体上,无论从表达方式或表达内容来说都预示着一个 群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体。自然作为一个人最具体、最根本、最没有话语权的 身体,被隐匿与遗忘那再正常不过了。

2.身体的武术

2.1身体是武术起源的基础和发展的灵魂

武术的产生首先是满足个体身体需要的。身体需要是武术最初、最原始、 最根本、最接近真实的存在理由。大家可以想象到在人类的最初,最基础的生 理需求就是存在下去。面对数倍于自己的野兽,面对极其强大的对手,人的本 能就是自卫并存在下去,那么人唯一的选择便只有一条——搏斗。为食物, 为安全,甚至于为一切的生理需要,冲上去击倒对手以使自己生存下去,这就 是武术起源和存在下去的根本理由。

现已发现的地下出土文物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大三棱尖状器等石器, 当然在北京猿人的洞穴中还发现了某些最早的石球以及骨角器等。周纬在《中 国兵器史稿》中指出:“原始人类,工兵不分,石器即石兵也,以石片斫物则 为器,以石片格斗即为兵。” “至于古代石器,首重石兵者,盖古之人与猛兽 争生活,进而与邻族争生存,其正常所需,人不离手,持以无恐者,只此石兵 耳。”因此,发展到后来的拳击、拳术、兵器武艺、摔跤、手搏、擒拿格斗等。

❶ 蔡促林.武术(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7-29. 实际上就是从最原始人类的这种徒手或手持石片互相格斗中发展起来的。°当 然理论上的推断永远也难以复原真实的历史,但有一点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否认 不了的,那就是当一个人肉体被消灭之后,其他的发展与存在都是极其虚无缥 缈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存则神存,形渤则神灭”。由此,我们有理由说 身体需求是武术存在下去的最大理由。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身体也是武术发展的灵魂和根本所在。我们考 察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身体是武术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载体。在武 术修炼或传承中,演练者身体的每一点细小的变化都会给武术本身提供极其巨 大的创造契机和变革空间,甚至于形成一种新的拳种或流派。武术是忠于身体 的,武术强调的是“体悟”,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思想意识所起的巨大作用,但 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身体也是检验武术的唯一标 准,武术最本质的特点是具有强大的技击性,也就是说武术是通过人体肢体的 一招一式来实现技击任务的,没有身体就没有技击,自然也就没有武术。武术 的所有变化都要在身体上真实地反映出来,所谓“拳打千遍,身法自然” “曲不 离门,拳不离手”。没有身体,武术套路、功法、技法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 也可以说身体是武术发展的灵魂。

2.2武术的博大精深反向证明了身体的差异性

武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拳种与流派,因此博大精深成了 武术一个最为人称道的特征。就太极拳而言,在历史上就形成过陈式、杨式、 吴式、武式、孙式五大家太极拳,而且其招式各有所长,各具精妙。当然在日 常练习中我们还会发现即便是当代简化了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其规范的教法 当中,每个人和每个人在体态、感悟等方面也会有诸多的不同。凡此种种都说 明一点,由于修行者个体身体的差异性,才产生了武术的传承和修炼过程的诸 多不同,最终致使武术呈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宏大构成体系。

为了能说明这一点,我们有必要低下头仔细地观察一下我们的身体。你 的身体和我的身体相同吗?我们不要纠缠于尼采语言背后的哲学疑问和哲学背 景,我们只要直面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回答一定是明确的——绝不相同。因为 人不是机器工业化下的一如“牛肉罐头”那样的复制品。每一个人从受孕那一

❶ 中国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史:ml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0: 11-12.

刻起就预示着今后的不同,因为我们的本源一一身体是那样的不同。

那么产生于身体肢体直接反应的武术,你又如何才能强求统一呢?如此一 说似乎乂陷入另一个悖论,既然每一个身体和每一个身体不同,那又怎么只产 生了五大家太极拳,而不是十大家,甚至于更多的太极拳流派呢?要回答这一 问题我们只能回归到我们的身体.从我们的身体上找寻答案。我们的身体虽然 不同,但我们都会思考,都有意识,而我们的身体又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当你 的身体战胜不了你意识时,那只有臣服于你的意识,这样武术就会得到传承。 而当你的身体积聚了更多强壮因子后,意识已经左右不了你的身体,而反被你 的身体所征服,那么你就作了你身体的主人,这样武术就会得到创新。继承容 易,创新难。可以说武术新拳种的创新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事,正如我们今天 所看到的一样,每一家拳派的创始人是那样的不同。同样,

浏览3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