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从广义的文学艺术来看,民俗学与艺术学的研究还是薄弱环节。民 间艺术作为艺术学的一部分,与民俗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一 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同民俗一样,民间艺 术也是民间文化的形象载体。在以往的研究中曾将民间艺术作为民俗学研究的一 部分,称为“民俗艺术”或“民间艺术”,虽然民间艺术与民俗艺术各自有着不 同的形态、特征和表现形式,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艺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一批前辈学者在研究民俗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对 民间艺术有所重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归纳。钟敬文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 较早而确切地提出了民间艺术的概念和含义,他还很有见地地论述了民间艺术的 某些特征。他指出,艺术史和艺术学的研究如果舍弃了民间艺术,将不利于我们 研究的问题的解决。钟敬文先生所说的民间艺术是一个大概念,它不仅是指民间 美术,还包含民间文学、音乐等。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其他学者大都将民间艺术作为广义的艺术概念,将民间艺术的品类归入民俗艺术,并采用了民间艺术或 民俗艺术的称谓。苗子(署名苗子,疑为黄苗子)对民俗艺术的划分虽不是民间 艺术的全部种类,却列举了民间艺术的形式,而不包括音乐、文学、舞蹈等形式。 他列举了三种民俗艺术的形式:①宗教用品,如神像;②日用品,如绣鞋的样子
及一种陶器的图案;③玩具,如泥人、纸牌。此外,他还指出了民俗艺术对艺术 创作者的直接作用,“其实在民间作品中,不少包含着美妙的线条、色彩和构图, 是供一般艺术家参考和赏鉴的”。民俗学家荆有麟先生在论述民间艺术时也将它 视为一个大的概念,并指出民间艺术有两方面的存在意义:一是出自民间的;二 是存在民间的。出自民间的艺术是民众以自己的思想、行动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民间的艺术是一般士大夫阶级将自己的作品有意或无意地介绍到民间,便慢慢 流传,成了民间艺术。他还指出,民间艺术重要的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他还对民间艺术做了大的分类,“大别之,可分为声音的表现、物品的表现、行为的表现、声音兼动作的表现等。其中物品的表现相当于今天民间艺术的品类,如 壁画、谷雨贴、门神画、春宫画、衣帽鞋袜的绣花、木器的制造、竹器的制造、还指出,民间艺术同民俗一样,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美术是一种有形的文化,也是一种有形的、实体性的民俗”。从民俗学者的观点来看,民间艺 术是民俗多功能、多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民间艺术包含了强烈的民俗观念, 而且是民俗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观点强调了民俗对民间艺术的制约,民间 艺术是以民俗活动为主体的表现形式。

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交织在一起的,两者的关系 是由民间艺术特殊的性质和形态特征决定的。正如张紫晨先生所说:“民俗与民间 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民俗紧密 联系。另外,由于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联系,民众对民间艺术实用功能和精神 功利性的要求也使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民俗活动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 文化的结构和形态还是呈现为生活的样式,民间艺术都与它具有内在结构和表象 的联系。研究民俗不可能脱离民间艺术,研究民间艺术也必须把它当作一种民俗 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 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的了解。民间艺术虽然不是民俗艺术,但认识民间艺术与 民俗的关系必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不但具有民间文化的性质,而且是民间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而民 俗事象作为民间文化的历史积累和民间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也生动地反映了民 间文化的特征。因而民间文化观念同时规约了民俗和民间艺术的性质,民俗和民 间艺术也都是民间文化观念的符号或图式。

民俗和民间艺术同属于传统民间文化,民间文化的特征在民俗和民间艺术中 都得以形象地体现。民间文化较之于上层文化更有稳定性、传承性,而民俗和民 间艺术鲜明的延续性、传承性、模式化、集体性、地域性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体 现,而且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主要依靠文字,而是以物承、口承 为主。民间文化的传承性、模式化决定了民间文化具有稳定的一面,但又不是僵 化不变的,民俗和民间艺术受社会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动态发展的,民俗和民间 艺术的发展变化也是民间文化发展的体现。民间艺术与民俗具有相同的文化性质,而且是交叉的。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具 体存在状态更直接地体现了这种关系。民间艺术是社会习俗的物化形式之一,民俗是民间艺术生成、发展的文化源泉。中国的远古习俗,如生产习俗、信仰习俗、 饮食习俗、岁时习俗等,深深地影响了原始艺术,或者说某些原始艺术的发生正 是这些远古民俗的产物。如果说原始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及其他巫术用品等是 原始艺术的起源并与远古民俗密切相关,民间艺术就是在原始艺术起源时产生的, 那么原始民俗成为原始艺术诞生的基础之一。如果我们难以确切证实和考察这一 史实,众多民间艺术品类的形成、存在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显见的事实。例如, 风筝、年画、剪纸、面具等已逐渐脱离原初的目的和意义,成为审美愉悦、游戏 娱玩的用品,但大都是起源于祈福禳灾、驱邪避凶的民俗活动,风筝释放晦气, 门神镇宅辟邪,面具娱神驱邪,泥娃娃是由祈子的拴娃娃求生习俗演变而来的。

许多民间服饰、器具、宅居等也大都与民间服饰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居住习俗 等密切相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都说明民间艺术创作大多以民间习俗为 基础,民间习俗是它的创作源泉之一,如果缺少了民俗活动,民间艺术就不会呈 现出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象。民俗活动是民间艺术的创作基础,因而“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和 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是一种内在 的、隐性的民俗结构,而民俗事象是外在的、显性的活动内容。民间艺术作为民 俗活动的内容之一体现了民俗的观念,呈现为民俗事象。春节的年画、元宵的彩灯、婚礼的喜字、祝寿的礼馍、定情的荷包,这一切不仅表现为民间艺术的精彩 创造,也是富有表征意义的民俗事象在特定民俗活动中的具体展现,而且体现了 不同民俗活动中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即使是民间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也深 刻体现了各种不同的民俗心理、民俗观念,频频出现的程式化、富有吉祥寓意的 纹样,鲜明的色彩,完整和谐的结构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民俗心理、观念的制约, 如福、禄、寿、喜的内容,谐音、寓意、象征的手法体现了这一切大都是民俗观念。

正是民俗观念与民间艺术的这种关联,才使民间艺术自然而然地成为民俗活 动内容的一部分和民俗观念的物化形式。民间艺术受民俗观念、民俗心理的支配和规范,承载了艺术图式以外的种种含义,具有艺术以外的种种功能和价值。当然,也有许多民间艺术已脱离民俗的制约而具有较大的自由,但民俗的影子却往 往时隐时现地存在,如民间年画、剪纸的题材、内容越来越广泛,形式也日趋多样,功能也在日渐拓展,但某些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某些新的形式也处在 民间与非民间的边缘,需要人们做出新的审视。民俗活动包含大量的民间艺术,为民间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动力,同时民俗活动和民俗观念又规约了民间艺术的创造,使民间艺术呈现出民俗 倾向。另外,民间艺术又丰富、充实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情境,使民俗活动更多姿多彩,也反映了一定的民俗事象。在众多的民俗活动中,民间艺术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强化了民俗的活动情境,增添了民俗活动的兴味,使民俗活动整体过程更具有动志性。在这种活动情境中,民间艺术首先被视为动态的民俗事象,而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形式。例如,新年的年画、

浏览3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