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内容既具有传统性也具有时代性,既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也呈现出易变性,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精神,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该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内容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来说, 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民族精神的概括和总结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方立天把民族精神概括为: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而且他还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自强精神,他指出:“自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推动中华民族的前进两个方面都起了最巨大、最主要的作用。”杨叔子等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 “人本和谐”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勤劳俭朴与忧患意识”“仁者爱人”。从以上两位学者对民族精神的描述可以看出,二者对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存在差异,另外还有其他的专家学者也对民族精神进行过阐述, 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党和国家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概述:“在五千多年的发 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的最有权威性的概括,把民族精神归纳为爱国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以爱国精神为核心。

二、武术教育对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民族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既不会自发生成,也不能从其他民族移植或者复制,而是要通过各自民族自己努力地弘扬和培育,才能把一种个别人或少数人所具有的高尚精神转化为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具有的高尚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国民的民族精神教育,尤其重视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各国都把民族精神培育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培育自己国家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主渠道。武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对培育民族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关于利用武术教育来培育民族精神的论文或书籍为数不少,内容也涉及武术教育培育民族精神的特点、具体作用、方法手段等方面。在这里简单地分析武术教育对中华民族精神所包含的各种具体精神的培育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容包括爱国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5个方面的内容,对比前文所分析武术教育的功能可以看出,武术教育对中华民族精神所包含的爱国精神、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具有促进作用。就培育爱好和平精神来说,武术教育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止戈为武”是武术界的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武术的主要作用是让手持兵器的好斗之士放下武器,停止血腥地、野蛮地杀戮,也就是武术是为了保护和平而存在的。在实施武术教育过程中,都会告诫学生“习武是为了不武”,也就是应该为了保护和平而习练武术,而不能为了征服别人、欺压弱势而学习武技。除了给习武人灌输保护和平的思想之外,还要求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去践行这种精神,习武人若出现无事生非、欺凌弱小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批评甚至惩罚。在武术教育这种爱好和平思想的教育下,对学生形成爱好和平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当代青少年存在的与教育相关的一些问题

前些年看到了一个报道,关于青少年参加夏令营活动,中国青少年的表现较差,经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表现出担忧,我也跟着忧国忧民了一阵子。最近在写作论文写到关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时,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情,后来还在中国知网找到了那篇20年前曾引发对青少年教育问题广泛关注的文章一由孙云晓撰写的《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文章通过对比中日青少 年在夏令营中的不同表现,生动地反映了中国青少年在过分保护、过分溺爱下导致的独立能力弱、依赖性强、实践能力差、生存意识差、公共责任意识差、身体 素质差、意志品质差、不能吃苦耐劳等问题。2011年10月,北京的南湖东园小学足球队和地坛小学足球队分别与来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少年迪纳摩足球队进行了比赛,结果北京的两个队都输给了对方,而且比分很悬殊,引起了民众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担忧。2012年9月1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报了主题为“军训中‘倒下’的新一代”的专题节目,介绍了 2012级大学生在军训过程中生病而不能参加正常军训的情况,节目中还引用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第九届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列举的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2011年,北京大 学2011级大约3500名新生在2周的军训中,看病累计6000次。这次报道又引发了民众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担忧。通过查阅与青少年成长相关的文献后发现,关于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意志品 质、体质、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的研究数量不少。就思想道德来说,目前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公众意识都比较淡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缺乏爱国精神,也缺乏对祖国必须忠诚、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同时,受公共道德普遍下降的影响, 青少年的尊敬师长、诚信等道德素养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不少青少年不懂得尊敬长辈、父母、老师等,为了获得好成绩在一些考试中出现作弊等不诚信的行为;就意志品质来说,现在的许多青少年不能吃苦耐劳、心理承受能力差、任性、 懒惰、缺乏自律,他们不具备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勤劳勇敢、严于自律等优秀品格,经不起生活学习中挫折的打击,在网络、色情等诱惑下难以自律;就体质来说,近些年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幅度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起了国 家领导高层的关注。有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在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劳、柔韧等身体素质和身体技能指标方面都出现了明显下降,肥胖率和近视率大幅度上升;就适应能力来说,现在不少青少年独立能力较差、实践能力也较差、缺乏忧患意识、依赖性较强、交际沟通能力也较弱。

四、武术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

武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相对全面的教育功能,对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品质、提高青少年的体质等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①武术教育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对青少年爱国、忠诚等思想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历史上培养了不少具有爱国、忠诚的习武之人,如“精忠报国”的岳 飞、抗倭名将戚继光等,尊敬师长、诚信等道德规范是习武之人必须遵守的,“尊师重道”“一诺千金”是习武人的信条,“忘恩负义”“言而无信”往往会招致众人的唾弃,甚至招致严厉的惩罚。②武术教育能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让青少年心理更加健康,意志品质更加顽强。通过武术教育,使青少年更加勇敢和自信,在不断对抗过程中也会让青少年在面对艰难环境时更加冷静,自信、 勇敢等品质是心理素质的构成因素。习武也会磨炼人的意志品质,让青少年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勤奋、更加有恒心、懂得忍耐,使青少年懂得奋斗的必要和面对挫折的坦然。③武术教育能提高青少年的体质,使青少年身体更加健康。武术技术动作是符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人体科学的要求的,武术实战能力的提高要求运动员承受相对大的运动负荷,经过长时间的武术习练能使学生肌肉更加发达、骨骼更加坚韧、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不断提高。④武术教育能提高青少年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武术教育能使青少年学会宽容、懂得谦虚、 提高沟通能力、形成合作意识,这一切都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现时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社会生活。由于武术教育对青少年的性格、道德等方面影响较大,所以其对塑造青少年人格的作用也较大。

浏览37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