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花、门笺,元宵的彩灯,儿童生日的礼馍、虎头鞋、 虎头帽,婚礼上的喜字,住宅上的砖雕、石雕、木雕等,诸如此类,无论是岁时 节日民俗、人生礼俗、居住习俗、服饰习俗,还是饮食、信仰、游艺、竞技民俗, 民间艺术都丰富、强化了民俗活动的气氛,使民俗活动得到更生动的展示。从这 种意义上来讲,民间艺术不仅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也使我们看到民间艺术的民俗价值、文化意义及其生活内涵。也就是说,民间艺 术贯穿于民俗活动中,是一种有形化、具体化的民俗,不仅具有作为艺术所具有 的一般功能,还具有充分发挥民俗功能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民俗是民间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是一种文化现象。针对民俗作为文化现象 的研究的局限性,高丙中提出了全面、整体的民俗研究思路。民俗呈现为两种存 在形态,一种是文化的,另一种是生活的,也就是呈现为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 民俗文化是人的活动结果,又被用于新的活动中,是人群所积累的生活范围的文 化,是包含着活动模式的文化现象。民俗生活是人的活动过程,是主体与民俗模 式相互契合所构成的文化生活。民俗的这两种存在不仅表明了民俗学的对象是充 分的、完整的,也说明民俗是连续的、发展的,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凝固的。历 史的发展是一根连续、完整的链条,文化的创造不仅不能脱离一定的文化主体和生活方式,也是不断发展的。民俗的这两种存在决定了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 一种以文化为取向,把民俗主体和发生情境悬置起来,把民俗事件抽象为民俗事 象,把实际很复杂的语言、行为、物质等方面的民俗简化为文本、图式进行研究; 另一种以生活为取向,把民俗主体、发生情境和文化模式置于整合的过程中,把 民俗当作事件来研究。我们分别称之为民俗事象研究、民俗整体研究。从逻辑上 说,这两种研究应该并驾齐驱。我们认为,由于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密切关系、 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民间艺术许多情况下既是民间文化的创造,又是民 众生活的内容或载体,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纯粹审美的艺术创造, 因而民间艺术与民俗一样,既是艺术的形态,又是生活自身。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应该是全面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脱离了民间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民间艺术是单薄的、偏执的,甚至是扭曲的。只有将民间艺术落脚于广阔的民间文化背 景并与民众的生活相联系,才能更好地解释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以及艺术的发
展。这不仅是民间艺术文化生态整体、动态、协调的结果,也是民俗研究给我们 的重要启示。不难看出,民间艺术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艺术以民俗活动为基础, 民俗活动以民间艺术为表现形式。当然,民间艺术也有远离民俗而独立存在的,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民间艺术品类走向 相对独立的发展。民俗也并非对所有的民间艺术产生影响。无论怎样,民间艺术 与民俗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传统的民俗与民间艺术的关系尤为密切。
三、地方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形态
(一)民间信仰与民间艺术创造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传统文化正在转型或日渐消失,然 而无论是社会人类学者的研究,还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景象 都表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复兴。传统与现代之间既不 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又呈现出文脉的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把现代化理论的尴 尬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有机串联起来。许多情况下,民间传统信仰与民间艺术 结合,或以民间艺术为载体,鲜活生动地记录了民众的心路历程和生存状态。然 而毋庸讳言,民间信仰中也有落后的因素,这必然要求人们全面细致地对民间信 仰客观准确地进行分析,以保障民间文化生态的健全、完整,以利于民众的生活, 从而更好地传承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正如乌丙安先生指出的,对民间信仰的研 究,“不能等闲视之的是,这古老信仰的遗存,根深蒂固,即使像某些人把它看作 '沉渣’,也应当看到正是这厚重的沉渣铺垫着整个中国民间文化史,影响深远。 只要认真、全面地考察并研究中国民众的信仰观念,就会看到中国的普通大众是 怎样采取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在支配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中国的民间信仰更多的是以口承的形式流传,同时借艺术形象的手段传承, 因而民间造型艺术不仅与民间信仰紧密联系,深刻地揭示了民间信仰观念,还成 为民间信仰习俗传播的形式和媒介。民间信仰与民间艺术相联系,因而使大量的 民间艺术创造负载了民间信仰的内容,而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造。通过对民 间艺术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民众的信仰观念,以及信仰与艺术创造、民众 生活的关系。民间信仰的包容性与宽泛性使民间艺术丰富多样。民间信仰又是功利性的, 这种功利性不仅表现在信仰对象的宽泛性、包容性,还表现在民间信仰的组织、 仪式活动中,如节日祭祀、庙会、家祭及其他祭祀信仰活动,在这些信仰活动、仪式中同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例如,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的人祖庙会 至今盛况空前,人祖庙会上的人祖“泥泥狗”是祖先信仰活动的典型产物,它所 承载的功利性目的和文化内涵远远超出了它的艺术形象。山东惠民火把李的庙会 上出售的泥娃娃是祈子信仰的替代物。此外,流行于大江南北的社火表演、傩戏 表演大多与祭祀、娱神、酬神等信仰活动有关。由于民众信仰功利性的一面,也使民间信仰观念变得十分达观和开明,当然 这种认识也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客观事物和思想意识有着更真实和切近本质的理解,因而信仰也就变得较为理性。民间信仰观念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信仰观念的指导下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样式和内容。另外,民间艺术作为民间信仰观念的物 化形式和载体,对探讨传统信仰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民间艺术的伦理观念、情感与吉祥观念
浏览3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