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虚拟化”的中国武术:对技击“真实性”的艺术化 创造与超越

在艺术研究领域,尽管“虚拟”与“真实”或“现实”是相对的,但 是在艺术的世界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对于艺术而言,艺术的“真实 性”往往都是通过“虚构化”的艺术形式或者形象来表现的。尽管,“虚 拟”并不是一种“真实",但是它成为了一种表现“真实”的途径,使人 们可以感受到“真实性”的存在,可以向人们呈现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中国武术同样体现出这种艺术的“虚拟化”特征,它 所呈现出的“虚拟世界”也能够引发人们对武术技击“真实性”的艺术想 象,实现对武术技击“真实性”的创造和超越。

(一)对技击“真实性”的创造

艺术的“真实性”对于艺术以及艺术作品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因 为,“缺乏真实的艺术,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2〕。所以,但凡被称之为   是艺术的作品,能否表现事物的“真实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然 而,艺术所强调的这种“真实性”是要求艺术能够对事物的本质做到准确 化的表现或再现有学者这样指出:“所谓艺术真实性,既不是对事物形状 的简单摹仿,又不是脱

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任意虚构。”由此可知,即便 是对事物的形象进行的是一种“虚拟化”的描述,也不能脱离该事物在现 实生活的本原。反而,“虚拟化”的艺术形象更加应该以表现事物真实的 本原为标准,“虚拟化”的艺术形象更加应该是对该事物艺术“真实性” 的一种“写实化”的创造。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武术的“真实性”体现在,无论是单个技术动 作,还是整个套路,都是源自现实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的艺术创造,都是对 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前面,我们曾经对于武术的艺术本体进行了解析, 武术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物象,武术的“真实性”就是要创造出典 型的形象,描绘出武术的本原。这种典型的形象是武术拳家们将从自然界 看到的各种现象,将发生在现实中的各种格斗搏击作为创作的素材,经过 艺术的处理与加工之后,创作而来的既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具有鲜明个性的 艺术化形象。假使武术拳家们没有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累积,没有对于 现实生活的感触和领悟,他们是无法形成对武术技击本质规律的认知,那 么一切拳法的创造也只能是凭空杜撰或者向壁编造,无法实现对现实与真 实的创造。

武术拳家们将现实生活中原本零散、琐碎的攻防技击动作和方法加以 集中、加以概括、加以提炼,所创造而来的是具有“典型性”的攻防格斗 含义的武术技术技法、组合以及套路。经过这种创造之后的技术技法、组 合和套路,更加突出技击特征,更加具有鲜明的技击特点,成为了能够表 现武术技击这一本质的艺术化形象。这种艺术化形象既是对生活中格斗技 能的技击本质和规律的写照,体现着武术拳家们的技击经验与体验、技击 的理想与追求,也是具有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载体,体现出武术拳家们 主观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尽管,这些艺术形象经过了武术拳家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经历了武术拳家们的艺术思维,是武术拳家们在主观加工和审美改造之后的艺术虚 构的产物。但是,“虚拟又非脱离现实、胡编乱造,虚拟总是与现实有联系 的”[1],“虚拟化”的技术技法高于现实生活中的技击技术,其中蕴含着武 术拳家们作为创作主体所进行的形象化思维,是武术拳家们主观情感和审 美理想的承载物。在这种主观审美思想的作用下,武术从“现实世界”走 向“虚拟世界”,武术拳家们实现了对现实生活中的技击在物态形式与情 感思想两个层面上的艺术创造。

可见,“虚拟化”的武术技术技法如同是一个个“生活中本无有,按 情理

却可能有或应当有的艺术形象21对现实生活进行着更为集中和典型 的描述和再现,它以虚构的方式来反映武术技击这一特征,深刻的揭示武 术技击这一本质,表达和传递着武术拳家们的技击思想与情感,使得观赏 者在现实和假设、真实和幻象之间构筑着审美主体对技击的认知。这是一 种艺术化的表现模式,是“虚拟化”的武术表现方式创造了武术技击的 “真实”。正是因为“通过艺术虚构可使现实美上升为艺术美,甚至可使现 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于是,武术的艺术美感由此得以衍生,武术也因 此成为了一种表现攻防技击美的最高形态。所以,“虚拟化”的中国武术 成为了能够创造出技击“真实性”的艺术形象。

(二)对技击“真实性’’的超越

艺术中的“虚拟”,不仅仅能够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创造,达到 再现生活的目的,同时,“虚拟”的更高层面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实现艺术 对现实生活的某种超越。有学者指出:“虚拟就是超越现实,就是肯定现实 中不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的意义和真实性。虚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所谓超越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而又多于现实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 创造活动其本质就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现实实物的超越活动,“人类的创造 活动由于远远超越了现实而具有虚拟性,虚拟是肯定现实中不存在或不可

能存在的东西的意义和真实性”[|]。所以,“虚拟”所产生的创作结果或许 并不存在与现实中,但是,“虚拟”能够实现对事物在现实中的“真实性” 的某种超越。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构成武术的各种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既要能够 表现真实格斗的形态之真,又要凸显和强调出攻防格斗的本质之真,使其 成为一个源自现实而又不同于现实,甚至是超越现实的表现形态。从“真 实性”来看,或许武术中的技术动作和技术方法或许并不一定能够直接的 运用到实战技击之中,但是这种从“一般表象”到“艺术形象”的转变就 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世界的超越。这就是艺术理论中时常 被谈及的“艺术反映生活,但艺术又高于生活”。例如,武术中的“腾空 飞脚”“腾空摆莲”“旋风脚”等技术动作,它们与“正蹬” “侧踹”“冲 拳”“插掌”等技术动作相比而言,的确不具备“击必中,中必摧”的技 击“实效性”,但是这些技术动作作为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化形象,却着实 地蕴含着独特的技击意识。这些“荷载意义的隐喻或象征体2]尽管不能 用于“真实”的技击,可是仍然能够形象而逼真的表现出武术技击的 本质。

艺术中的“虚拟”,不同于科学的“虚拟”或者“假设”。因为,“科 学通过虚拟或假设是深人地揭示了宇宙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从而给人 类带来优裕的生活世界”[3],它是以满足人类现实生活的物质需求为目的 的,而艺术并非是要满足人的现实需求,它注重和追求的是人精神需求。 因此,艺术不需要被拿来与现实进行比较,或者说艺术的“虚拟”与“现 实”进行比较是没有意义的。艺术追求的是表现,而不是再现。现实生活 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实”的存在,而艺术正是因为是“虚拟”的,因此 能够使人对于“虚拟化”的艺术形象产生无限想象与联想,在各自的精神 世界进行自由地发挥,引领人们进入到一个令人惊异、崭新的精神境界。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虚拟”存在的意义如同其他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一样,能够使观赏者看到的不再只是现实世界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实物, 或者是自然界中的某一个固定的形象,又或者是现实活动中的某一个单纯 的动作,而是能够通过对已经被艺术家赋予了特定情感的物体、形象、动 作等展开审美的思维,进行艺术的想象,并且从中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 “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那部分内容。中国武术从技术动作结构性、技 术方法的准确性,以及技术动作编排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艺术化的虚构, 将现实中芜杂的技击表象转化为具有“典型性”的武术意象一“虚拟 化”的艺术形象或形式。当观赏者在对这些艺术化的形象或者形式进行审 美活动时,他们的感官会与武术活动的之间发生直接的联系,他们的脑海 中会产生一个“虚拟”的想象空间,形成各种关于武术格斗技击的“虚 拟”景致。这种通过在视觉上对武术技术表象的感受到思维活动中对武术 艺术形象的想象的转变,就是对武术现实之象到艺术之象的超越。因此, “虚拟化”的中国武术实现了“对现实实在事物(或对象)的超越性虚 拟”,实现了对“虚拟对象的本来面目”——武术技击“真实性”的 超越。

浏览81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