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与站桩太极拳之所以被看成病号拳、老人拳、最多不过是健 身拳,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慢(另外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因为它的柔)。按照人们的常识,拳是用来打的,要 打就得快,慢了就挨打。手快打手慢,似乎是天经地义 的事。太极拳练起来这样的慢,能有什么用呢?就算你很有 功夫,脚下有根,身上有劲,手上有招,但你的动作那么 慢,连别人的身都挨不到,有功夫也没用。由此而推理: 慢腾腾的太极拳,无用。这是个误解。因为太极拳是慢练快用,练时慢不等于 用时也慢。比如:站桩,那是站在那里不动的,岂不比练 太极拳的慢更慢?可是并没有任何一个练拳的人反对或轻 视站桩,因为站桩太有用了。那就像大厦的地基,越是高层的建筑,地基的要求越 高,可是,没有人因为地基是埋在地下看不见的,因而认 为地基不重要。那么,练拳的地基就是站桩,太极拳的慢 就相当于站桩。练太极拳并不要求一定站桩(当然你愿意站更好), 是因为它的缓慢动作基本上可以起到站桩的作用。站桩时 因为不动,所以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审视纠正姿势,可以给 身体受力的部分以更长时间的负担锻炼,这些在太极拳里 都是一样可以做到的。而且,站桩如果努劲憋气,不但没有进步反而会伤。 但太极拳没有这个弊病,你就是练不好,也练不坏,因为 舒缓的动作即使吃力也不会憋气,不憋气就练不伤。前人说太极拳可以治拳病,打拳练出来的病大半是因 为拙力浊气所致,这种病大夫是治不了的,而太极拳以松 柔舒缓来顺气化气,自然消弭。慢练快用太极拳的慢,对健身有好处,这容易理解。在技击 中,也这么慢吗?这么慢也能技击吗?当然不是。理由 有三:其一,慢练是必需的。有人说,那我一上来就从快开 始训练,行吗?不行。只练快不练慢,你的快是没有根 的,是飘浮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慢练是为了体验 松柔,体验球劲整劲,体验体用合一,快了容易倒囹吞 枣,似是而非。说句不太招人喜欢的话,慢练还找不到拳 里的劲呢,还要快?没有慢,就没有资格谈快。其二,慢练快用,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 即使是练少林拳等刚猛快捷的拳术,从练拳到实战,也仍 然需要训练,靠打套路不会天然生成实战能力。太极拳要 用到实战,也要做专门接手格手的训练。平时打的慢动 作,只是练习的功夫之一,而不是全部。定步、活步、大 捋、散手……就是逐渐在向散打的过渡。其三,打时当然要快,练时的缓慢,不等于打时也缓 慢,那就理解迂腐了。出手快的前提是手(乃至全身)越 放松越好,越用力就越僵硬,越僵硬就越慢。由松而出来 的快是真快,是因为在真正的对抗中,双方都是在不断变 化,跟得上变化才是快,而僵硬恰恰就是指的不灵活。(3)慢里出快练要慢,打要快,最后解决问题的还得快,似乎慢比 快要容易,也似乎快比慢要高级。这又是个误区。没有慢就没有快。八卦掌给人的印象就是快,打起 来、用起来都是快的,殊不知开始练基本功时却是要求尽 可能的慢,无论是走圈还是走直趟(某些派别是走直趟 的),都是落地生根,行如推磨,要走出力量来。八卦打 到后来是要快,势如奔马,孙老先生可以走下盘(蹲着) 飞跑,但这都是从一步一步地拔慢步走出来的。成都武侯祠有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 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套用一 下:能懂劲,则刚柔相宜,自古行拳非为看;不控制,即 快慢皆误,今人习武要深思。慢也好,快也好,前提都要 控制住自己的身体,控制不住自己,则快慢都没用。而控 制自己的身体、动作,慢有时比快要难(当然,这里的快 是相对于太极拳的慢而言的,不是超出常态的快)。比如 走路,一步步地向前走,大家都会,但弯下腿,站稳了, 慢慢抬脚慢慢走,像走八卦一样的走,绝大多数人都会摇 摇晃晃。踢腿也是,快踢好做,慢抬慢落,就得练一阵 了,即使压腿踢腿都过关,要想做到慢起腿也要单独 耗腿。最难的是移动重心也要慢,我们所有发出的力都是靠 后脚蹬出来的,但是只管发力不管控制,就好像汽车只有 油门没有刹车,一步跨出把重心也带出去而不能控制,俗 话说叫“跳井”,意思是把自己的重心带到井里了。发出 单向的冲击力是容易的,只要你有劲,但是,要控制住你 发出的力就远为难得多,就好像把已经抛出去的链球硬生 生再拽回来、把已经打出去的拳硬收住、把已经砸下的铁 锤停在半空一样,那是要付出加倍的力量。太极拳的慢,就是要练出这发出去又拉得住的劲。就 是内劲。所以,太极拳要求慢,反而是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 孙式太极拳中,更具有挑战性。因为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 进退活步,重心是在两脚间不断地转换,两手两脚同时都 在不停地运动,而且各自有各自的运动路线,几乎没有对 称的动作,也就是说,你的大脑要同时控制住四个不同的 运动目标,还不算“九要”之类的种种规矩,手型手位、 脚型脚位和手脚的配合,以及你还需要体味拳中的内劲, 招式的内涵,等等,难度是相当大的。打出内涵用太极舞、太极操来丑化太极拳是常见的事,这又是 误区。舞和操也不是吃素的,除了不能打架用,难度绝不亚 于打拳。舞有舞的要求,操有操的标准,干什么就得像什 么。舞和操是表演的艺术,就要线条舒展流畅,动作优美 大方,并不要求实用。而拳是用来打斗的,光外表动作好看没用,要有内在 的东西,这就是内劲。如果拳也打成高、难、美,去追求 视觉效果,那反而才是舞和操。可惜,我们的官方竞技武 术和一些满世界去表演的武术团都在弄的这类玩意。而太 极拳再怎么说也比这些更不像舞和操。所以,打拳与做操跳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内涵。操谈不上内涵,只是运动肌肉骨骼内脏;舞是用肢体 语言说话,它想表达的东西就在它的肢体动作中;而拳则 复杂得多,它不想表达什么,甚至它还在极力掩藏着自己 的真实意图,它只是在模拟着各种技击的状态,模拟自己 的发劲和应对对方的发劲。儒家提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逐渐外推式的自我修养程序,打拳的过程同样是一 个不断外推的自我修养过程。从养心到强身,从强身到练 功,从练功到敌将,从盘架到推手,从知己到知彼,从招 熟到懂劲,从懂劲到神明。这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 们仔细体味揣摩,而太极拳盘架中的慢,就是为这种体味 揣摩创造一个舒缓宽松的环境。俗语说“欲速则不达”, 慢工出细活儿。太极拳一定要慢练,才能尝到个中三昧。慢而不停, 在悠然从容中仔细体验如拧湿巾、上发条、揉面团般的细 腻感觉。要把湿手巾拧干用猛力是不行的,必须逐渐加力,但 又丝毫不能缓劲,尽力拧出最后一滴水来;上发条时,要用力但又要悠着力,力不足上不满,力 过猛就会拧暴;揉面团更是如此,不用力揉不动,用猛力没有用,一 定要悠着劲但又要一按到底。.此三者与太极拳运劲如抽丝非常像,都是在顺中有 逆,逆中有顺中找感觉。记得20世纪60年代,还是在东单公园,见到一位练 龙形太极的前辈,当时他有四十多岁的样子,人很瘦,戴 眼镜,他打的拳市面上没见过,手就像两条龙,盘来绕 去,不离身躯,腿基本不迈出去,但每每深蹲到底,而且 是单腿,很吃力,他告诉我,此拳名为龙形太极,以旋拧 为主,全^■都拧,练拳像拧手巾,要把最后一滴水挤出 来,所以要慢慢拧,拧到家。这话很有道理,虽然各家拳 式不同,但其理则一也。孙老先生常常说动作要“到极 处”、“极力”,就是极限态、临界态的训练方法,这里最 关键的是掌握分寸,也就是度。离临界态远了不行,过了 也不行,只有在逐渐接近的过程中去体验,太极拳的慢就 是最好的接近临界态的途径,这个过程太快了很容易把关 键点滑过去,所以要渐进,“渐入佳境”。总而言之,快有快的用处,慢有慢的好处,目标都是 一个:把拳里的内容练出来。

浏览3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