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下发展起来的,从早期国术馆提出的“提倡中国武术,增 进全民健康” 口号到新中国成立后整理创编的简化太极拳以及长拳、刀术、枪 术、棍术等套路,以及统一编写的体育系武术通用教材等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武 术教育对武术技术和知识传授的高度重视。

武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透彻的体悟,难以 把握其精髓。体悟,首先要’体’,就是亲身去练,去实际操作,再与科学、 理论相结合。不亲身练习一下,很难开展研究。。可以说这是武术教育区别于 其他知识体系教育最大的不同,武术不是靠看书本知识和做文本作业就能领悟 了的,必须进行长时间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而且由于当前武术教育体系当中 技术动作大多来源于传统武术拳种之中、其在规范性和技术性上与西方体育有 着巨大的不同,因此,如果沿用西方体育项目那种教学方式来传授中国武术则 必然最终流于形式,不能完全领会到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和技术实质,因 为这种传统武术的精髓是建立在身体的改造和“重新部署”之上的。因此可以 说,身体是武术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要解决武术教育问题的必须集中到身体 这一原点上,除此再无他途身体的自我感悟是武术教育的切入点。

武术归根结底是一种身体文化,没有身体的自我感悟是领会不到武术真 谛的,因此要在武术教育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身体感悟性。武术产生于中国身体 文化之中,中国身体文化与西方身体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视身心为一个整 体,强调身心合一,而不是西方理解式的由一个个器官组合成的集合体。以最 典型的中医为例,它强调的是一个整体医治理论,类似于“黑箱理论”,因此 中医主要以治疗效果来说明问题,而不是西医那种将病因不断细化,甚至达到 细胞分子、原子水平来解决病症。现代西方体育项目大多是一些标准化、规范 化、计量化的技术动作,其动作要求具有极大的外在性,强调的是表面的规范 性和一致性,而武术动作则更多追求的是一种人体的内在感悟。李仲轩在《逝 去的武林》中提到“形意是用身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❶ 余功保•上善若水: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9. 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句话就有反应,就像 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刻勃发出来了。”。这种体悟往往是学拳的关键,同时也 是武术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当然,这种自我感悟首先是建立在长期的身体习练基础上的,人类的身体 有较强的记忆性,每一个动作从分化、泛化,再到自然化的过程都需要一个较 长时间的身体练习,而传统武术中的技法招式更是将这种练习推到极致。李仲 轩说:“老辈拳师多居乡野,文化程度不高,所传承的古歌诀多字词粗陋,大致 意思是不错的,但无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揣摩,一定得常年跟随在他们身边,从 身教上学。”。实际上在传统武术中许多师徒都是常年生活在一起。崔仲二在回 忆他的爷爷崔毅士跟杨澄甫学拳的经历时说:“杨式太极拳是我爷爷一生唯一的 嗜好和追求,为了练拳,他什么都可以舍去。1928年,澄甫宗师南下赴南京教 拳,我爷爷抛下家业,义无反顾地跟着宗师南下了,把生意留给我奶奶打理, 把还没成年的一对儿女留给了我奶奶照看,从此天南海北,漫游他乡,直至澄 甫宗师过世。” ©当然像这样长期守在师父身边学习武术的事例在传统武术习练 中并不鲜见,同时也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长期的身体演练才达到较高的体 悟境界。

身体的自我感悟实质上是长期的身体参与才会使身体达到一种超越感觉, 这种超越感觉有时很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身体感悟 只有习练者自己知道,自己体会得到,因为身体是自己的,具有单一性,而这 种身体感悟通过语言表达之后,还存在一个对方接受、理解的过程,对于没有 达到相应身体感悟程度的人而言,则很难理解这种身体感受,因为没有练到那 个程度,就没有那种身体感受,同样也不会身体上的感悟。而语言本身就具有 一种繁杂的多意性,体悟者的表达必须要使对方充分理解才能达到一种相通的 身体感悟交流,只要一方达不到,这种交流便只能停留于语言表述这一层面。 同样,当表述者和接受者身体都达到这一程度,或者身体都有这种体悟时,这 种语言交流往往只有很简洁的几个字,甚至于没有文字,这就是传统文化中所 谓的“以心传法,不立文字”。不立文字背后实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共享 与交流。

❶ 李仲轩「I述.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NL徐皓峰整理.海11:南海出版社.2009: 116.

❷ 李仲轩□述.逝去的武林:Tt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N].徐皓峰整理.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110.

❸ 张力,龚建新.京城武林往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 23.

而当前武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本人由于专业技术所限对武术技 法的理解本身不到位,甚至于教师本人对其所传授的武术动作也没有体悟,只 是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完成基本技术动作的讲解练习。当然,目前在高校课本 中传授的武术套路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创编的,许多套路动作本身以表演 美观为主,因此在技击、功法上要求较少,这样套路动作的练习本身难以达到 使练习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体悟的感觉。

再加上习练者大多为正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学生,他们本身由于受现代体 教育影响,从思维习惯上更倾向于理性、明确、标准、快捷的现代体育运动项 目。当然这种现象在传统武术传授过程中也出现过,李仲轩说过老一辈拳师 “广收门徒,往往就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 况。其实,不是武师们不实在,而是因为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得身 教方能体会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靠着在练武场上喊几句口诀,即便是古代 秘传真实不虚,做学生的也很能难体会。” °因此从身体的自我感悟这一角度来 看,加强学生对于武术技法学习中的身体自我感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长期 性、终身化的关键,当然也是学生学习武术的最佳切入点,只要学生有了最初 的身体感悟,那么这种自我的身体感悟就会推动学生自己去深入学习武术的其 他技术,这样就会将一种外化式的武术教育转变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学习动力, 从而去追寻武术的更高层次的身体感悟。这样的武术教育才是真正武术教育的 开始。


  1. 身体的自我肯定是武术教育的内在动力


无论是传统武术教育还是现代武术教育都有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从心理 学角度而言,这种自我肯定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因为自我肯定是建立在身体的 自我参与与自我体悟基础上的一种成绩体验。特别是在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武术 习练上,这种身体的自我肯定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自我肯定在身体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也是最为常见的一 种表现就是通过习武提高身体机能,除去了困扰身体的多年疾病,从武术习练 中真正得到益处,解决了实际问题。这种实实在在的体质提高和一些慢性疾病。

❶ 李仲轩口述.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M].徐皓峰整理•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117. 的自我康复都是身体自我肯定的一种明证。据记载吴式太极拳传人郝月如就是 少时体质孱弱,三岁头倾欹,及十余岁,习太极拳,颖悟异常,体力转强c ° 当代太极拳名家张志俊就因为身体有病所以才开始练习太极拳,而后成为太极 高手。其学生朱利尧也是通过一个简单的“8字圈”治好了多年的肩周炎和颈 椎病,从而开始跟张志俊学习太极拳。@同样在陈发科自述中也记载着“我是 父亲60岁以后出生的。自幼为父母偏爱,饮食无节,腹内生有痞块,每犯病, 疼得满床打滚。……(14岁)我练拳,夜里睡一小觉,也起来练拳,每天至少 练习60遍,多则100遍,如此则3年有余,在我17岁时,腹内痞块已消失, 身体发育强壮了。”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

浏览3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