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不仅规定和影响了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变化,还影响 了文化的创造和文化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首先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和个 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能源等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 境的不同必然会影响一定社会生活活动主体的生活方式,这些环境又是物质文化 生活样式的决定因素之一。当然,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的发展,这种自 然生态环境不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仍然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方式,这也正是生
态环境问题的要素,其次,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方式发展变革的巨大动力,它是生活方式主体选择生 活方式的物质手段和现实条件,物质生产方式不但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而且对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民间文化来讲,物质生产方式也 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的影 响是显而易见的。再者,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组织形式、价值观念、社会心理、 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传统等社会因素也规定和影响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和文化方式.这些方面的因素更显示出生活方式与文化现象的统一,使我们难以 分清文化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区别。这些因素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历史的传承 和现实的变异使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和开放性。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方式的活动条件既包括自然的生态环境因素和条件,又包括物质的、社会的人文生态环境因素和条件,这些综合的因素和社会条 件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对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 用,也使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表现出强烈的重叠和一致性。

通过以上的叙述和分析可以看出,生活方式与文化创造不但是密切联系的, 而且许多情况下是一致的。文化方式与生活方式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手段和产物: 两者既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自然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又受到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者既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传承性, 又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结构和特征与文化模式的结构和特征是相似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活动条件及其对各自的影响也是相似 的。当然,文化与生活方式并非完全一致,亦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生活方式有 明确具体的主体性,它依赖人的现实的活动,而文化的主体性是超越时空的,具 有更大的宽泛性;生活方式作为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社会性的,但又残存着一定的生物属性,文化则只有社会学的性质,不存在生物学的性质;生活方式只涉及 人们的一般社会生活领域,文化则宽泛得多,它涵盖了人类历史活动、生产活动 及高智能的科学技术领域等更广泛的领域。这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区别。从生活 方式与文化的本质、结构要素及特征来看,两者更多的是联系和相似性。一定生态环境下的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创造和结果,而一定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又影响 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活动模式,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有什么样的文化创造也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一定的文化活动是生活方式的产物, 生活方式又受文化创造的制约。文化一经创造出来就影响了生活方式的性质、内容和活动模式。从历史来看,文化的创造发展和传播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 生活方式的转型和社会的变迁更多的是受文化变迁的影响。

这里更多强调的是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对于民间艺术来说,特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是民间艺术产生、发展和生存的背景,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基础,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决定、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创 造动机、样式和存在形态。传统、持久的民间生活方式和文化创造活动使民间艺 术得以健康持久地延续、传承和发展,而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的变迁又使丰 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样式和创作形态产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物质生活方式的变 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民间艺术的冲击是普遍而深刻的。笔者认为,对传统生活 方式的考察和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对民间艺术的文 化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对民间艺术传统生存形态及样式的把握,有助于我们从基础 和根本上理解民间艺术,并对民间艺术的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从而证明民间艺 术及其文化传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和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生态基础。

(二)民间艺术的生活形态

长期以来,在艺术领域,民间艺术的研究大多着眼于艺术的审美研究。在艺 术领域的民间艺术审美研究是普遍的,也是成就卓著的,它是民间艺术研究中不 可或缺的一种研究取向和重要方面。然而,由于民间艺术特殊的性质、文化特征 以及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这种研究不但缺乏整体性,而且不利于深入认识民间艺 术作为民间文化的特殊性和文化生态整体的特征。在民俗学研究中,民间艺术又 大多充当的是民俗事象、文化事象的民俗载体或民俗符号。这不仅忽视了艺术的 价值和内涵,对其在民俗活动过程中的艺术动态形式也重视不够。虽然民间艺术与民俗关系密切,但毕竟两者分属不同的学科,有着本质的差异。张道一在论述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时曾将物质与精神两者之间或综合性的双 重形态的文化称为“本元文化”。无论是在原始社会时期,还是在文化的多元化发 展以后,“本元文化”都是实际存在的。“本元文化”也可称为“本原文化”,它既 是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又是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分化以后仍然在人们的生活 中发挥作用并一直发展的文化形态。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本元文化发展的最好说明, 它“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既保持 着本原文化的特点,又是本元的。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 距其实用性分离不远”。张道一不仅强调了民间艺术的实用特征和本元文化特点, 还是指出了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或者说民间艺术的生活形态,以及民间 艺术与原始艺术的承传发展关系。原始人类早期的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是相互交织、混沌统一的,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而作为物质活动的产品与精神活动的产品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是一种本元文化的创造,这已被马克思主义观点所证实。思想、观念、意识的生 产最初是直接与人的物质活动、与人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就原始艺术的早期创造来说,也包含了物质与精神混沌一体的生产形态。大量的艺术史研究表明,人类早期的艺术创造是从人类最早的造物活动一一工具的制作加工开 始的,几乎没有一部艺术史著的艺术起源不是从原始工具讲起。这不仅是因为原 始工具的加工制作是人类与动物告别的标志,是人类造物的初始和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佐证,还因为原始工具包含人类早期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混沌一体的本元文化特征,精神活动当然也孕育了艺术发生的最初要素,因而工具的诞生也就意味着艺术的诞生。莫•卡冈在论述原始艺术的混合性时指出,不仅“自古 以来,人类活动的艺术的和非艺术的(生活实践的、交际的、宗教的等)领域的界限十分不确定,不明显”,而且“我们也看不到任何确定的清楚的体裁一种类一 样式结构”。尽管如此,但是不管原始艺术中这种非审美的因素有多大,并不影响人们将它看作艺术。艺术因素还有机地交织在各种实用物品——武器、劳动工 具和日常用具制作的过程中。虽然在原始人看来,这类人类活动是具有生活的实用功能或其他功利意义的,并非纯粹的艺术创造,是生产活动、宗教仪式、巫术神话等实践活动或精神活动的表现形式,但其中仍然包含了重要的、实质性的艺术因素。

浏览4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