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目标模式、动态模式和环境模式。目标模式通常被看作是“直线式”操作模式,动态模式是一种相互作用模式,环境模式是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模式。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是一种动态的、不间断的过程,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专家学者总结的各种形式的优势,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程序,针对这一开发模式对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基本程序大致分为七个部分:建立开发组织、学校情境分析、确立校本课程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设计、进行课程实施、组织课程评价与修订。
一、建立开发组织
建立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体系,必须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校本课程开发指导组和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武当武术校 本课程开发作出正确的决策,指导组重点是制定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案, 教师小组的任务是进行武当武术校本课程的设计。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三个小组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民主、科学、合作的精神。
二、分析学校情境
由于不同学校在自然、社会、人文、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条件存在着差异, 所以在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对学校的境况进行分析,探索校本课程的有效性,为进一步制定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奠定基础。校本课程开发要结合学校的特色,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从而凸显学校个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对于主体需求评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兴趣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需要调查分析学校的资源优势,尤其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分析,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确立开发目标
我国提出的三位一体课程改革方案,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是在教育目的及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方法的实践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武当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对武当武术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模仿实践能力,初步形成课程规划;使学生在学习武当武术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已学的武当武术文化与技能,发展创新 思维能力。
四、制定开发方案
不同形态的课程有不同的课程目标和价值追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需要有效地、合理地规划,因此,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确立,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校和学生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且满足学生需要的武当武术校本课程。此课程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武当武术运动技能,让学生了解、认识、掌握武当武术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武当武术文化。
(二)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首先,课程相互协调原则。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正确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保持其统一性,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价值,保证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其次,学校为本原则。要根据学校的地域特点、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正确评估自身的条件,依据自身的特点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最后,人本思想原则。武当武术校本课程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创建。
(三)武当武术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内求
校本课程应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分配, 课程结构是研究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建立在学生发展的需求上,同时也要考虑教师的潜能。在进行武当武术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要考虑到武当武术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同时还需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符合当代的、体现课程目标的代表性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准确性,且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课程内容。
五、武当武术校本课程设计
武当武术课程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制定课程计划;第二,设计课程纲 要;第三,编写教学指导书。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逐层递进的。
(一)制定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又称为教学计划,是体育校本课程的总体设计和编排。是根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国家和地方体育课程纲要以及学生的需求,由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包括确定活动设置、规定活动时数和安排顺序等。武当武术课程计划是对武当武术进行总体设计和安排,确定其课时数、 教学内容和顺序。
(二)设计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校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标准,它的设计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编写教师指导书的基础。课程纲要通常是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两大部分组成,“说明部分”主要说明课程的名称、类型、授课时间及授课对象等,“本文部分”则指出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实施建议等。
浏览356次